趙 耕
1979年1月28日,農歷大年初一這一天,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即將出發(fā)前往美利堅合眾國。作為新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此行的意義非同凡響。而駕駛專機送鄧小平出訪的任務,落到了尹淦庭身上。
尹淦庭說,當年飛往美國的航線和現(xiàn)在不一樣,20世紀70年代末正是冷戰(zhàn)時期,去美國的飛機無法從廣袤的蘇聯(lián)國土上空飛過,因此只能向東經(jīng)過日本,之后穿越太平洋才能到達美國,全程一共14343公里。飛機足足要飛上17個小時,其中有12小時都是在太平洋上空。即使當年最先進的波音707飛機也無法一口氣飛過去,中間必須加兩次油,所以最終確定的航線是北京——上?!部死灼妗A盛頓。
這條“最佳航線”卻給尹淦庭和他的同事們制造了不小的麻煩。起飛之前得到報告,后面的三站天氣都不好——“安克雷奇,中雪”,“華盛頓,大風”,最令人頭疼的是上海,“大霧,能見度300米”。按照當年的技術水平,機場能見度低于800米飛機就不能降落,專機只能先在北京等待上海云開霧散。
大家把飛機暫時不能起飛的情況匯報給了鄧小平。鄧小平把頭扭向窗外,仿佛在自言自語:“天氣這么冷,老同志們怎么受得了啊……”——停機坪上,歡送的人群還沒有離開,不少老同志依然站在那里,想目送這架意義非凡的飛機飛上藍天,向華盛頓飛去。
最終,大家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先“開車”,讓飛機滑行一段,作出即將起飛的假象。歡送的人群眼看著飛機滑出停機坪,開上了跑道,終于紛紛散去。而實際上,飛機在跑道上轉了一圈之后,又悄悄回到了原地。
40分鐘之后,上海方面再次發(fā)來天氣預報——大霧越來越濃。大家只好向小平同志報告:“上海的大霧使能見度只有300米,飛機一時還走不了,請您下機休息一下好嗎?”
一貫沉著冷靜的鄧小平卻有點著急了:“美國方面都已經(jīng)安排好了,耽誤了行程怎么辦?”
尹淦庭立即與同事們研究對策,很快達成一致:為了爭取按時到達華盛頓。飛機必須馬上起飛,如果上海天氣轉好,按原計劃降落虹橋機場,如果無法降落,就直飛東京,加油后再飛向美國。
按照這個飛行方案,專機“第二次”起飛了。
飛機經(jīng)過濟南上空時又收到天氣預報:上海天氣逐漸轉好,能見度已經(jīng)由200-300米上升到了800-1000米。聽到這個好消息,駕駛室里一片歡騰——按原計劃,降落虹橋!
誰知飛機剛進入“上海走廊”,大霧再次升騰起來,能見度又降到了600米。眼見霧氣越來越濃,這樣的天氣條件遠遠達不到降落標準,但再想改道東京已經(jīng)來不及了,飛機只能嘗試“超標降落”。
地面能見度太低,飛機落地必須依靠機場的“盲降”系統(tǒng)。偏偏虹橋機場的系統(tǒng)又在這時出了故障,飛機上的儀表指示左右擺動,給降落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因為視線不清晰,飛機已經(jīng)很接近地面了。負責駕駛的陸洪明才猛然發(fā)現(xiàn),飛機向跑道左面偏出了足足50米!
陸洪明狠狠壓下右操縱桿,想用最后的機會對飛機方向進行修正,不料由于慣性太大,“矯枉過正”,飛機一下子又偏到了跑道右邊。陸洪明再想向左修正,已經(jīng)很勉強了。情急之下,所有機組人員異口同聲喊出了兩個字:“復飛!”陸洪明一面大聲答應著:“同意!”一面加大油門,飛機抬起頭再次升入空中。
飛機一圈圈在上海上空盤旋,駕駛室里也展開了一場爭論。領隊徐柏齡和機長尹淦庭商量之后認為,東京機場的安保措施做得如何不得而知,臨時改降那里不夠穩(wěn)妥;而安克雷奇預報有中雪。一旦夜航到達那里之后不能降落,還要臨時再選擇一個空軍基地,機上沒有美籍領航員領航,無論如何是不行的——事已至此,只能再一次嘗試降落在虹橋機場。
第一次降落的失敗或多或少影響了大家的情緒。為了穩(wěn)定軍心,經(jīng)驗豐富的徐柏齡親自坐到了駕駛員的位置上,準備第二次降落——一旦又不成功,只能請示小平同志,考慮改飛東京。
幸運的是,第二次降落成功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靠飛機上的儀表盲降儀瞄準了跑道,飛機終于穩(wěn)穩(wěn)降落在虹橋機場的跑道正中——此時機場的能見度只有500米。
事后虹橋機場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第一次降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航向臺上落了一只小鳥,飛機盲降儀表指示受到干擾,才沒能準確對準跑道。
最終到達華盛頓的時間只比預定的晚了一個半小時。如今回憶起那段往事,尹淦庭還是很感慨:“那次的天氣狀況,換了一般人估計就不讓起飛了。之后我們都開玩笑說,小平同志果然是個喜歡冒險的人!”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