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竹書紀年》所載夏都斟尋釋論

2009-03-13 08:28張國碩

張國碩

摘要:古本《竹書紀年》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是原本之條文,實質(zhì)上道出了夏王朝長期以斟尋為都的歷史事實。傳統(tǒng)觀點對《竹書紀年》所載夏都斟尋的釋義,不能準確反映出歷史原貌。斟尋為都始于太康,“后羿代夏”期間夷人占據(jù)斟尋,“少康中興”之后夏人復都斟尋,直至夏桀期間夏王朝一直以斟尋為都。少康復國之后帝寧也沒有廢棄故都斟尋而遷往它地,斟尋亦非在夏王朝中后期兩度成為夏都而是一直延續(xù)夏都的地位。夏王朝中后期曾設(shè)立原、老丘和西河等都,這些夏都在一段時間內(nèi)與斟尋之都并存,二者是主輔都性質(zhì),而非前廢后興的替代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竹書紀年》;夏都;斟尋

中圖分類號:K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04(2009)01-0147-05

夏都探索是夏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文獻記載夏代有諸多都邑,如陽城、陽翟、斟尋、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等。這些夏都大多為某一個夏王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其后的夏王遷都之后一般不再遷回先王舊都,如禹都陽城、啟都陽翟、帝寧都原和老丘、胤甲都西河等;但斟尋夏都似乎例外。閱讀記載夏史尤其是夏代都邑相對較詳?shù)摹吨駮o年》,其“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條文十分引人注目。對此一般理解為:斟尋是太康、后羿、夏桀時期的都邑,斟尋兩次成為夏都。準此,則常常令人產(chǎn)生這樣一些疑竇:《竹書紀年》有關(guān)夏都斟尋記載的真?zhèn)魏涂尚判匀绾?斟尋難道僅僅是太康、夏桀二位夏王的都邑嗎?少康復國之后帝寧為什么要廢棄故都斟尋而遷往它地?為何斟尋與其它夏都迥異而兩次成為夏都?筆者通過對文獻材料的分析研究,結(jié)合近年來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深切感受到學界有必要對《竹書紀年》所載夏都斟尋的傳統(tǒng)釋義重新審視,斟尋不應該僅僅是太康、桀二位夏王之都,其作為夏都的時間應該較長。

一、現(xiàn)存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應為《竹書紀年》原本之條文

《竹書紀年》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編寫的編年體史書。此書出土不久,晉代學者茍勖、和嶠、束皙等人就進行了整理、釋文。《竹書紀年》原本共13篇,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戰(zhàn)國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簡略如《春秋》。所記事跡與傳統(tǒng)的記載頗多違異,一些記載與甲骨文、金文和考古發(fā)現(xiàn)相符合,可以糾正《史記》記述上的錯誤,堪與《左傳》、《戰(zhàn)國策》等先秦文獻媲美。從成書年代上看,此書為戰(zhàn)國中葉寫本,早于西漢司馬遷《史記》200余年,未經(jīng)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浩劫和漢儒的篡改,所載內(nèi)容更接近歷史事實。因此《竹書紀年》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宋代時,《竹書紀年》原簡包括釋文亡佚。大約南宋以后,有人編纂出一部完整的《竹書紀年》,流傳甚廣,但歷代都有學者懷疑其為偽托。經(jīng)長期考辨,至王國維始確定其為偽本,遂稱之為“今本《竹書紀年》”。鑒于今本《竹書紀年》的不可靠,人們一直想恢復西晉時汲郡(今河南衛(wèi)輝市)出土和整理的《竹書紀年》的原本面貌。值得慶幸的是,《竹書紀年》書中的許多內(nèi)容曾被其它典籍所引用而得以保存下來,一些學者將散見于南北朝至宋時部分古書或注釋以及某些類書中所引的《竹書紀年》條文匯集起來,遂成“古本《竹書紀年》”。有關(guān)古本《竹書紀年》的輯校本和譯注主要有:清代學者朱右曾的《汲冢紀年存真》[3],民國年間王國維的《古本竹書紀年輯?!?,20世紀50年代范祥雍先生的《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80年代方詩銘、王修齡先生撰成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90年代李民等先生編寫的《古本竹書紀年譯注》等等。查閱這些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諸家都把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列入古本《竹書紀年》的內(nèi)容之中,沒有對其真實性產(chǎn)生懷疑。

南北朝至宋代的典籍所引《竹書紀年》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主要散見于以下5處:

①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p>

②《史記·夏本紀》唐張守節(jié)《正義》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p>

③《史記·周本紀》唐張守節(jié)《正義》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p>

④《漢書·地理志》北海郡平壽縣條下唐顏師古《注》引《汲郡古文》:“太康居蚪尋,羿亦居之,桀亦居之?!薄熬油炼罚粽??!?案:“坢尋”即斟尋)

⑤南宋羅泌《路史》卷二十三《注》引《汲冢古文》、《汲書》日:“太康居斟尋,乃失邦?!薄棒?、桀皆居斟尋?!?/p>

從上可知,諸文獻所引《竹書紀年》記載夏都斟尋的內(nèi)容是相同或近似的,基本意義是相同的,其中前三處文字完全相同,第四處“斟”字異寫為“蚪”而音相同,第五處引文雖不相連但語義相同。由此可知,諸典籍作者大都應該看到了《竹書紀年》的原本,書中原文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內(nèi)容理應如此記述。這就是說,太康、羿、桀皆“居斟尋”。

關(guān)于“居”字,一般認為通“都”。《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可為例證:“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顏師古《注》引如淳曰:“都,居也?!边@就可以理解為何《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縣條《注》引《世本》稱“禹都陽城”、又引《汲冢古文》卻作“禹居陽城”。因此,太康、羿、桀“居”斟尋即“都”斟尋。

二、斟尋并非僅為二位夏王之都

準上所述《竹書紀年》的史學價值和古本《竹書紀年》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是原本之條文,那么如何理解其含義,探尋出其真諦所在,這是學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字面上看,此文獻是說夏王太康都斟尋,后羿、桀時期也曾以斟尋為都。若參考相關(guān)文獻進一步闡釋,其涵義是:斟尋僅僅是太康、后羿、桀三王的都邑,其余夏王遷都他地,如帝寧都原和老丘、胤甲都西河等。長期以來,多數(shù)學者認同這種傳統(tǒng)釋義,筆者以前也是如此理解。但近年在夏史研習過程中,逐漸感悟到此釋義并不能全面、如實反映當時的歷史面貌。

若認同傳統(tǒng)釋義,由此而產(chǎn)生的諸多疑竇很難冰釋。其一是“少康中興”,夏王朝消滅了東夷集團勢力,恢復了夏王朝的統(tǒng)治,作為復國和以示正統(tǒng)的標志之舉,理應重新占據(jù)舊都斟尋,否則何談“中興”、“復國”。其二,帝寧時期,夏王朝勢力逐漸增強,之后至夏桀未再發(fā)生敵對勢力攻入國家中心地區(qū)的事件,夏王朝沒必要頻繁地廢舊立新或遷都。其三,在當時生產(chǎn)力條件下,建造一座都城并非易事,完全舍棄故都而重建新都也不可思議。其四,若贊同少康或帝寧之后斟尋被廢棄,那么間隔8代10王或7代9王至夏桀至少逾200年之后斟尋第二次成為夏都,同一個王朝兩次定都同一地方,這不僅沒有先例,后世王朝也十分罕見,而且也是令人費解的。其五,夏王朝中后期,其統(tǒng)治中心區(qū)域一直位于具有優(yōu)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伊洛盆地,而斟尋正位于這一區(qū)域內(nèi),夏王朝舍棄中心區(qū)域的故都而遷都至周邊地區(qū)是有悖情理的。其六,若認同二里頭遺址為夏都斟尋,那么近年考古新發(fā)現(xiàn)所顯示出

該遺址曾長期為夏都的實際情況(詳后)與傳統(tǒng)釋義存在較大不同。

鑒于有關(guān)《竹書紀年》夏都斟尋的傳統(tǒng)釋義存在諸多錯誤,學界不妨以新的視野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太康始以斟尋為都、“后羿代夏”期間占據(jù)斟尋之外,是否還存在著“少康中興”之后復都斟尋、直至夏桀期間夏王朝一直以斟尋為都的可能呢?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各種新材料的日益增多,筆者逐漸感悟到這種可能性是不能被排除的。

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夏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和夏都斟尋的地望。文獻明確記載伊洛地區(qū)是夏王朝版圖的中心。如《逸周書·度邑解》和《史記-周本紀》等文獻記載:“自洛汭延于伊油,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薄奥逵汀奔绰搴尤它S河處,在今河南鞏義市東北;“伊汭”為伊河入洛河處,在今河南偃師市東南,漢魏以前位于偃師市西南的東大郊村和相公莊村東一帶。洛汭、伊汭在伊洛盆地之內(nèi)或盆地邊緣,那么“有夏之居”即位于伊洛盆地。《史記·夏本紀》又載:“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油?!薄墩x》云:“此即太康居之,為近洛也?!睋?jù)此知夏王太康之都距洛河不遠。此外,《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國語·周語上》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語句,《戰(zhàn)國策·魏策一》云“夏桀之國……伊、洛出其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等,都言夏王朝的中心區(qū)域是伊洛一帶。同樣,文獻也有斟尋位于伊洛盆地之內(nèi)的諸多記載。如《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言“斟尋在河南”,又引《逸周書·度邑解》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推斷“斟尋即河南是也”,其地應在洛陽附近??脊虐l(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偃師市西南洛河、伊河之間,漢魏以前處在伊洛河之北岸的伊汭、洛汭范圍之內(nèi),向西略偏南約3公里為古伊汭,東北距洛汭約40公里,伊洛河正好位于“其南”,晴日向南可眺望伊闕龍門,地望與文獻記載的夏都斟尋完全相符。該遺址規(guī)模宏大,面積達3平方公里以上;文化層堆積豐厚,可劃分為數(shù)個文化層和前后發(fā)展的四期;各類文化遺存豐富,寓示著當時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文化遺存規(guī)格高,既有形制巨大的宮殿建筑群、方正規(guī)矩的宮城垣、縱橫交錯的中心區(qū)道路網(wǎng)、集中分布的祭祀遺存和諸多大中型墓葬,又有鑄造銅器、制陶、制骨、制造玉器和綠松石器的作坊,還出土了相當數(shù)量且工藝又較復雜的青銅器、玉器。從情理上講,只有此地為某一王朝的都邑,才能形成如此高規(guī)格的文化遺存。因此二里頭遺址不應是普通的聚落或一般城址,而應屬一處縝密規(guī)劃、布局嚴謹?shù)拇笮投家亍6嗄甑难芯繉嵺`表明,二里頭文化是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那么作為二里頭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和具備都邑性質(zhì)的大型遺址,二里頭遺址所在地應為夏王朝的都邑。故多種因素整合在一起,無不說明二里頭遺址即為夏都斟尋。

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表面上理解是太康、夏桀二王都斟尋,實質(zhì)上卻道出了夏王朝長期以斟尋為都的歷史事實。太康始定都斟尋之后,發(fā)生了后羿一寒浞之亂,導致夏王短期流亡在外,后羿集團占據(jù)斟尋。至“少康中興”,作為夏復國的重要舉措,少康必然仍要以斟尋為都,并未遷往他地。這方面,一些文獻間接透露出部分信息。如《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復禹之跡,祀夏配天,不失舊物?!薄皬陀碇E”當為“復夏之跡”,“舊物”當指斟尋之物?!冻鯇W記》卷八引《帝王世紀》云:“(禹)曾孫帝相遷帝丘,子少康中興還乎舊都,復禹之跡也?!贝擞涊d提到少康平東夷之亂后又還“舊都”,此“舊都”不應是禹都陽城或平陽、晉陽,當指太康失國前所都斟尋。準此,則斟尋不僅僅是太康、夏桀二位夏王之都,至少也應是少康之都。少康之后至夏桀之前,夏王朝仍以斟尋為都的可能性很大。證據(jù)之一是少康之后第三位夏王后荒(帝芒、后芒)曾在鄰近斟尋的黃河舉行祭祀活動?!侗碧脮n》卷八九引《紀年》云:“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于河。”類似記載又見于《初學記》卷十三引《紀年》條文、《太平御覽》卷八十二所引《紀年》條文?!靶缳e于河”,有學者認為是“以玄圭沉祭于河”。以圭(或璧)沉于河以祭河神是先秦時期常見的宗教活動。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載:“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寶圭(沉)于河。”夏王后荒在斟尋之北不遠的黃河舉行宗教祭祀活動,說明其都應距此不遠。證據(jù)之二是夏后期的夏王孔甲也曾在斟尋附近活動?!秴问洗呵铩ぜ鞠募o·音初篇》記載:“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薄叭i山”見于《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其相鄰諸山俱在黃河以南伊洛地區(qū),《水經(jīng)·河水注》引《帝王世紀》“以為即東首陽山也”,其地在今偃師市西北,距斟尋(二里頭遺址)不足10公里。夏王孔甲在斟尋附近田獵,說明其都仍有可能設(shè)在斟尋。從情理上講,“必須孔甲的都城離這里不遠,才能演出來這樣的傳說”。

考古材料為斟尋長期為夏都的推論提供了有力證據(jù)。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二里頭遺址并非如有些學者所說的僅僅作為桀都斟尋或一兩個夏王之都,其一至四期皆具備夏都性質(zhì),延續(xù)時間較長,至少達數(shù)百年之久。首先,從文化發(fā)展來看,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文化因素一脈相承性非常強,中間沒有大的缺環(huán)、中斷或整體廢棄現(xiàn)象。正如長期參加二里頭遺址考古發(fā)掘的鄭光先生所言,“各期之間的聯(lián)系是相當緊密的”,以至于“有的單位的期屬可上可下”。其次,從遺址范圍和出土文化遺存規(guī)格來看,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均規(guī)模大、規(guī)格高。多年來的調(diào)查和發(fā)掘材料表明,二里頭遺址各期面積皆為目前所知同期最大者,從早期到晚期皆發(fā)現(xiàn)有大型宮殿類建筑遺存。這說明該遺址自始至終都屬高規(guī)格的大型聚落,直至第四期之末均未見毀滅性破壞的跡象。再從年代上看,二里頭遺址作為夏都,早于學界公認的二里崗早商文化下層,晚于被認為是堯舜禹時代文化遺存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以及與夏啟時期關(guān)系密切的新砦期遺存其延續(xù)時間當較長。一般認為,二里崗早商文化的肇始年代距今3600年左右,河南龍山文化的結(jié)束年代為距今4000年前后,新砦期遺存的年代當略晚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那么二里頭文化的年代應在300年以上。二里頭遺址夏文化發(fā)展分為4期,且每期又可分成早晚兩段,4期之間特征明顯,文化遺存豐富,各種遺跡之間地層關(guān)系錯綜復雜,同一地點的大型建筑經(jīng)歷多次擴建、重建,這都反映出該都邑絕非短期使用,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測定的二里頭遺址13個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絕對年代皆在公元前195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間,前后延續(xù)300多年。80年代,碳十四測年專家曾對有關(guān)二里頭遺址的33個標本的碳十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總體來看二里頭遺址的時代應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續(xù)300多年或?qū)⒔?00年”。20世紀末進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其結(jié)項成果中有關(guān)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的擬合后日歷年代確定在公元前

1880~1521年之間,前后延續(xù)也有300多年。盡管我們還不知道每位夏王確切的在位時間,但從文獻記載夏王朝大約400年的積年以及從啟至桀共有16位夏王的情況判斷,每一夏王在位的平均時間大概是25年左右。如此,一位或三兩位夏王的在位時間無論如何也涵蓋不了二里頭夏都的延續(xù)年代。相反,二里頭夏都存在300多年的現(xiàn)象卻與包括太康、后羿、少康、帝寧、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胤甲、孔甲、帝皋、帝發(fā)、桀在內(nèi)的夏王朝中后期的延續(xù)年代是大體符合的。

從對二里頭遺址曾長期為夏都、二里頭遺址為太康至夏桀期間夏都斟尋的分析判斷,對《竹書紀年》有關(guān)“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記載,可以理解為史家是在簡略概述斟尋在夏王朝時期作為都邑的起止年代和經(jīng)歷的變故,也是特指斟尋所經(jīng)歷的三個代表性階段,即斟尋的始都年代是太康時期,廢都年代是夏末桀時期,中間作為夏都連續(xù)使用,其中“后羿代夏”期間又短期成為夷人之都。

三、夏都斟尋與其他夏都的關(guān)系

通讀古本《竹書紀年》可以發(fā)現(xiàn),太康至桀期間,除了斟尋之外,夏王朝還曾以原、老丘、西河為都。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寧居原,自(原)遷于老丘。”類見《路史·后紀》卷十三《注》。帝寧又名帝予、帝杼、后杼,為少康之子。原之地望《左傳·隱公十一年》杜預注:“(原)在沁水縣西?!卑矗汉觾?nèi)沁水縣漢置,以水為名,北齊廢,故城在今河南濟源市東北?!妒酚洝ぺw世家·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原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北二里?!鼻迩 稘纯h志》載:“原城在濟源縣西北四里,今呼為原村,居濟瀆廟西?!币源丝芍?,原都在今河南濟源市境內(nèi)。關(guān)于老丘,《左傳·定公十五年》有“鄭罕達敗宋師于老丘”之句,杜預注:“老丘,宋地也。”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六上云:“陳留縣東北四十里有老丘城,為宋老丘地?!薄洞笄逡唤y(tǒng)志》卷一百五十開封府古跡引《寰宇記》云:“(老丘城)在陳留縣北四十五里?!卑福宏惲艨h治位于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zhèn)。這就是說,老丘之都在今河南開封市所轄的開封縣境內(nèi)。

《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注》引《汲郡竹書》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鳖愃朴涊d見《開元占經(jīng)》卷六引《汲冢書》、《太平御覽》卷四引《汲冢書》、《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通鑒外紀》卷二引《汲冢紀年》等。胤甲又名帝廑,其居地“西河”之地望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四說:一曰在豫北東部?!妒酚洝た鬃邮兰摇に麟[》云:“西河在衛(wèi)地?!倍辉诮裆轿鞣陉柨h境?!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ふx》云:“西河郡,今汾州也?!薄端麟[》亦曰:“西河在河東郡之西界,蓋近龍門。”三曰在龍門至華陰一帶?!抖Y記·檀弓》鄭玄注:“西河,龍門至華陰之地。”郭沫若先生認為“西河在黃河之西,與秦接壤”。四曰“河南洛陽至陜西華陰,通稱西河”,范文瀾先生首倡此說。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筆者認為“洛陽至華陰說”比較合理。這是由于夏朝王都的設(shè)立,在沒有大規(guī)模異族入侵的前提下,理應在夏族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而不能遠離夏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豫北地區(qū)在夏王朝中后期已屬先商文化的分布區(qū),談不上在此設(shè)都。山西汾陽一帶不見屬于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遺存,此地帶根本不是夏王朝能夠控制的區(qū)域,何談定都于此?而山西西部至陜西東部地區(qū)多為山地、丘嶺地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且偏離夏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故在此建都的可能性也不大。相比之下,豫西西部至陜西華陰以東歷來皆為夏王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三門峽地區(qū)分布有較為密集的二里頭文化遺存,還有關(guān)于夏王墓地的記載,故西河位于此區(qū)某地的可能性最大。

與有關(guān)夏都斟尋的記載相同,上述有關(guān)帝寧、胤甲之都的記載也散見于南北朝至北宋時期部分古書或注釋以及某些類書中,諸典籍作者應該也看到了《竹書紀年》的原本,書中原文有關(guān)帝寧、胤甲之都的內(nèi)容理應如此記述。準此,則必然產(chǎn)生一個新的疑問:如何解釋斟尋為夏王朝中后期太康至夏桀時期的都邑與帝寧都原和老丘、胤甲都西河的關(guān)系?

筆者認為,把斟尋理解為夏王朝中后期太康至夏桀時期的都邑,這與《竹書紀年》又載帝寧都原和老丘、胤甲都西河并不矛盾。之所以存在如此現(xiàn)象,這與夏商時代施行主輔都都城制度有著直接關(guān)系。夏商時代并不存在一都制情形下的都城“屢遷”現(xiàn)象。由于夏商王朝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為了加強對全國有效統(tǒng)治,便于進行軍事戰(zhàn)爭,在夏商時代的大部分時段,實行的是主輔都制的都城制度。所謂主輔都制,是指夏商王朝在設(shè)立一個主要都城的同時,相繼在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設(shè)立一些輔助性的政治、軍事中心。其中主都相對穩(wěn)定,不變遷或較少變遷;而輔都則具有相對“屢遷”性。在位置上,主都位于夏商王朝控制區(qū)的中心區(qū)域,輔都則設(shè)在夏商王朝的周邊地區(qū)。

具體來說,夏都斟尋(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的主都,從太康始至夏桀亡國一直是夏王朝的政治中心;而文獻記載的原、老丘、西河等應為夏王朝的輔都(或曰別都、陪都)。由于后羿代夏、太康失國,夏王朝失去了對周邊諸侯部族的控制。隨著少康中興,至帝寧時期,夏王朝力圖恢復和發(fā)展自己的勢力范圍。為對付北方諸方國部族和重新控制今晉南地區(qū),夏王朝在今濟源的原地設(shè)立一政治、軍事中心,不僅可以鎮(zhèn)撫今豫西北地區(qū),而且也為夏王朝重新占領(lǐng)和掌控晉南地區(qū)建立一個穩(wěn)固的基地。之后,為了便于對東夷各部的作戰(zhàn)和控制東方地區(qū),帝寧又在今豫東開封地區(qū)的老丘設(shè)立一政治、軍事中心。至胤甲時期,為了鎮(zhèn)撫西土,夏王朝又在今豫西三門峽某地的西河設(shè)立一政治、軍事中心。這些夏都與斟尋相比較,無論是存在時間、規(guī)模規(guī)格,或是其所處位置,都有一定的差異,主輔都地位甚為分明。前已述及,斟尋作為夏都時間較長,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皆為都邑性質(zhì),少康中興以后至夏桀亡國,夏王朝一直以此地為都。與此不同,原、老丘、西河等都存在時間都不長,如原都存在的年代只有數(shù)年?!短接[》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紀》稱帝寧在位僅“十七年”,在這么短的年代內(nèi)還有徙都老丘之行為,足見原都存在時間之短。今本《竹書紀年》甚至記載說帝寧元年“居原”,五年即“自原遷于老丘”,這雖不一定精確,但至少說明作者認為原都在較短時間內(nèi)即被老丘所取代。在地理位置上,斟尋位于夏王朝版圖的中心——伊洛地區(qū);而原、老丘、西河等都位于周邊地區(qū)。考古材料表明,在今河南焦作、新鄉(xiāng)地區(qū),以沁河為界,以北為先商文化區(qū),以南則為夏文化分布區(qū)。老丘所在的今河南開封地帶屬于夏王朝統(tǒng)治區(qū)的東部,屬于東夷文化的岳石文化與屬于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大約以今河南杞縣一鹿邑一線為界,而老丘輔都處在此線西側(cè)不遠地帶。若贊同西河之地望位于今豫西三門峽地區(qū)某地,那么這里正屬于夏王朝控制區(qū)的西緣。值得注意的是,斟尋之都與原、老丘、西河等夏都在一段時間內(nèi)是并存關(guān)系而非前后替代關(guān)系。帝寧都原和老丘發(fā)生在夏王朝中期階段,大約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二期前后;這個時期斟尋夏都正逐漸進入繁盛期,根本沒有中斷、廢棄現(xiàn)象。同樣,胤甲都西河發(fā)生在夏王朝中后期,大約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二、三期,這時的斟尋夏都正處于繁盛期,也不見被其他夏都取代的跡象。

类乌齐县| 辽阳市| 苗栗市| 和林格尔县| 北宁市| 库尔勒市| 彰化市| 墨竹工卡县| 东莞市| 铜山县| 丰都县| 正定县| 广德县| 玉林市| 平定县| 安国市| 辽源市| 鄂伦春自治旗| 甘孜县| 成都市| 临朐县| 乌审旗| 横山县| 临洮县| 芒康县| 龙山县| 南京市| 营口市| 卓尼县| 贺州市| 阿克陶县| 齐河县| 昔阳县| 高唐县| 舟曲县| 宝清县| 泸溪县| 孟村| 安顺市| 扶沟县|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