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0年前,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果斷作出了社會學恢復和重建的英明決策,30年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邀請社會學家進中南海共同商討建設和諧社會大計,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需要社會學發(fā)揮對社會整體性研究的優(yōu)勢。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需要用社會學方法展開調查研究,予以解決。社會學擅長研究社會關系的特點使它在當前建設和諧社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30年社會學重建和發(fā)展的客觀事實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決心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
〔關鍵詞〕 社會學;改革開放;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09)01-0084-06
30年前,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有預見地支持了學者要求恢復和重建社會學的主張。30年后的今天,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建設和諧社會,為此,請社會學家進中南海給中央政治局成員講社會學課。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社會學在改革開放中重建,在改革開放中發(fā)展,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占有特殊地位,具有特殊作用。
一、社會學在改革開放中重建
社會學產生于19世紀30年代末期,世界上大多數社會學家認為法國的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為其首倡者。1838年,當孔德的主要著作《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出版之際,他提出了建立社會學的獨立學科的要求。自此不到200年的時間里,社會學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社會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到中國,學者們認為以嚴復先生將斯賓塞的《社會學原理》翻譯到中國(中譯名為《群學肄言》)為標志。到20世紀20年代,舊中國社會學的教學和科研隊伍逐步形成,社會學開始向實證研究發(fā)展。社會學家為了研究和改造中國,在中國(主要在農村)進行了很多著名的社會調查,如費孝通先生的江村調查、李景漢先生的定縣調查等。共產黨人李達還利用講社會學課的機會在課堂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和信念。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我們停止和取消了社會學,從表象上說是和我們建國初期盲目學習前蘇聯有關,前蘇聯取消了社會學,我們也跟著取消了社會學。從深層次上說,是政治原因,是認識上的失誤。
1.用歷史唯物主義取代社會學是歷史和認識的失誤
我們當時取消社會學是要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取代社會學,而這一取代又有它的歷史淵源,那就是當年馬克思曾經反對過孔德,因為孔德主張社會學,所以馬克思不將自己的學說稱為社會學。筆者曾經在1981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上撰文“社會學和歷史唯物主義”,試圖分析這個歷史淵源和它產生的歷史性的錯誤。筆者認為,馬克思和孔德是同時代的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社會學是孔德提倡的,比較社會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不難發(fā)現,二者不僅產生的歷史條件相同,而且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還有共同的思想來源。19世紀30-4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主要國家已經完成。一方面,資產階級在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正處于上升時期,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分化,問題叢生,矛盾重重。馬克思和孔德不僅面對這個相同的研究對象,而且有共同的思想來源。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淵源之一的19世紀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同時也是孔德社會學的思想來源,孔德還擔當過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的秘書。然而,馬克思和孔德有不同的理論和政治主張。馬克思創(chuàng)建了歷史唯物主義,并猛烈批判了孔德的唯心主義。馬克思認為,孔德在政治方面是帝國(個人獨裁)的預言家,在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甚至科學方面是教階制度的預言者。因為孔德主張社會學,因此馬克思一直稱自己的學說為唯物史觀,而不稱社會學。這一歷史便成為以后一些堅持和崇尚馬克思主義者反對和取締社會學的根據。然而歷史不能代替現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演進,這個用歷史唯物主義取代社會學的根據是應該被質疑、被否定的。這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雖然是科學的真理,但是它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角度說明社會本質及其發(fā)展的,屬于哲學范疇。它不能在細節(jié)和局部上解釋社會生活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形象地說,它不是社會發(fā)展的算術,而是社會發(fā)展的代數。世界現代化進程不斷對社會科學理論發(fā)展提出新的要求,順應這個要求,社會科學已經和正在進行著分門別類的過程,而社會學自孔德以來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有很多進展,從孔德的包羅萬象的體系變?yōu)楹推渌鐣茖W有所分工,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論方法體系的學說。特別是社會學注重對社會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實現了統計化、數量化等,使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
2.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要求社會學趕快補課
1952年我們學習前蘇聯取消了社會學,1956年前蘇聯恢復了社會學,而我們直到1979年才開始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工作,此間中國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整整停頓了28年。1978年開始進行的真理問題大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揭開了思想解放的偉大序幕,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為社會學重建提供了舞臺和契機。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杜任之先生提出恢復重建社會學的主張,這一建議得到了黨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為社會學正名。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題發(fā)表重要講話,他說“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項多方面復雜繁重的任務,思想理論工作者的任務當然不能限于討論它的一些基本原則……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我們已經承認自然科學比外國落后了,現在也應該承認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說)比外國落后了……因此,我們的思想理論工作者必須下定決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專業(y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談。四個現代化靠空談是化不出來的?!?sup>〔1〕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約見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提出要恢復重建社會學,并請在北京的一些社會學工作者進行具體籌備工作。1979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會議籌備處在北京召開“社會學座談會”,邀請北京和部分省市過去曾經從事過社會學教學與研究的同志以及有關實際部門的人員一起研討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工作,胡喬木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胡喬木同志代表黨中央為社會學這門學科恢復了名譽。他說:“否認社會學是一門科學,用非常粗暴的方法禁止它的存在、發(fā)展、傳授,無論從科學的、政治的觀點來說都是錯誤的,是違背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的,是同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思想背道而馳的。社會是科學研究的對象,社會生活、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相互關系、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都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象首先是社會。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研究大量的長遠的社會生活、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但它并沒有也不會代替關于社會現象具體研究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著重從生產力同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中去研究社會;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沒有說過,在這幾種概念和它們的相互關系之中已把社會生活的全部現象包羅無遺了。馬克思多次把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區(qū)別開來,他從來不認為生產關系就等于社會關系的全部。以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已經把一切社會現象包括在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sup>〔2〕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成立,選舉產生了由50人組成的第一屆理事會,費孝通教授當選第一任會長。它標志著社會學恢復和重建工作正式開始。自此中國社會學進入了一個恢復、重建進而蓬勃發(fā)展和逐步規(guī)范、成熟的全新時期。
二、改革開放為社會學發(fā)展建立了大舞臺
由于社會學研究和教學中斷了整整28年,1979年當社會學恢復時只能找到幾十個有這方面專門知識的人,其中大多數都是像費孝通教授、雷潔瓊教授這樣的中老年人。社會學恢復和重建從培養(yǎng)人才和專業(yè)研究兩方面入手,在短短30年里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爸袊鐣W研究會”成立后僅3年多時間里,就有上海、天津、北京、湖北、黑龍江、吉林、江蘇等7個省建立了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了社會學研究所。上海、北京、天津、湖北、四川、廣州、哈爾濱等省市社會科學院也先后建立了社會學研究所或研究室。為培養(yǎng)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先后舉辦了3期社會學講習班,趕快補課,用速成的辦法培養(yǎng)人才。復旦大學分校(現在上海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設立了社會學系,華東師大、云南大學等開設了社會學課。到1990年代初,全國已經有了15個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系。199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高校的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yè)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現在,全國高校的社會學專業(yè)、社會學系有70多個,社會工作專業(yè)、社會工作系有186個。在校的本科生(4個年級)和研究生約4萬人,專任教師約4000人。全國社科院系統和黨政部門的社會學研究所有50多個,專業(yè)研究人員近千人。
社會學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和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大業(yè)為它建立了舞臺,實踐呼喚科學,呼喚理論,呼喚知識。改革開放使社會學得以重建,使社會學很快被派上了用場。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的確立,面對叢生的社會問題需要用專業(yè)知識研究和解決,以及中國對建設現代文明社會內涵認識的不斷加深,使社會學的地位和作用逐漸顯露出來。
1.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需要社會學發(fā)揮對社會整體性研究的優(yōu)勢
中國的改革開放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也逐步確立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這和國際大環(huán)境有關,也和我們對實現現代化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逐步加深有關。
從上個世紀20年代,以美國哈佛大學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領導的著名的霍桑實驗就開啟了研究非經濟因素影響經濟行為的先河。以后許多學者又研究了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以及影響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性問題。到上個世紀70年代這些研究已經趨于成熟。1972年著名的羅馬俱樂部公布了它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極限》,被譯成30多種文字,發(fā)行600多萬冊,在全世界產生了強烈影響。該報告認為地球是個有限的系統,這種有限性決定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必然有一定限度;對增長的陶醉與崇拜勢必導致世界體系崩潰;技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在有限系統中的無限增長問題,技術只能緩解有限和無限的矛盾;任何一個動態(tài)系統中都存在滯后現象,因此,絕不能等到滯后中內含的問題都充分顯現之后再采取措施,否則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人類明智的選擇是從過度增長轉向全球均衡。該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人類面臨的全球問題,諸如“戰(zhàn)爭與和平”、“南北危機”、“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爆炸”、“糧食危機”等,遠遠超出了經濟自身的范疇,廣泛涉獵了經濟、自然環(huán)境、人口、社會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問題。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貝爾發(fā)表的《即將到來的后工業(yè)社會》,此后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約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也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經濟、科技和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法國巴黎的未來研究世界聯合會、瑞士的日內瓦社會遠景世界協會等組織的專家學者也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指出現代社會經濟與社會問題相互糾纏,難解難分,要用系統的方法去解決。〔3〕日本社會學家福武直深刻回顧了日本經濟復興的歷史,指出日本經濟發(fā)展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以大資本主義為中心的生產至上主義,并非以國民生活為主題”,對此福武直評價說:“社會開發(fā)在發(fā)達國家在重新組織社會方面表現強烈,然而在生產屬一流、國民收入和消費屬二流、住宅和生活環(huán)境屬三流的日本,經濟開發(fā)與社會開發(fā)的不平衡確已成為問題?!?sup>〔4〕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M?魯特凱維奇在《計劃工作要重視解決社會任務》一書中明確提出:“如果說過去國民經濟計劃主要是考慮經濟發(fā)展的趨勢而制訂的,那么現在就必須按照科學規(guī)定的社會目標來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的方向?!?sup>〔5〕聯合國在1959年提出了“均衡”口號,1970年10月24日在紀念聯合國憲章生效25周年會議的決議上說:“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使個人的福利持續(xù)得到改進,并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好處。如果不正當的特權、貧富懸殊和社會不正義繼續(xù)存在下去,那么就其基本目的來說,發(fā)展就是失敗的?!?sup>〔6〕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不僅實現了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zhàn)略轉移,而且開始了經濟和社會協調發(fā)展的偉大進程。其主要標志是1982年12月10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第六個五年計劃更名,由原來的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更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這一變動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標志著黨和政府的最高決策層已經看到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之間的內在的有機聯系,并且確定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的原則。在“六五”計劃的序言中對這個原則有很多明確的提法,如“經濟、科技、社會的發(fā)展要密切結合”、“統籌兼顧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生產建設的發(fā)展”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的確立為社會發(fā)展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學研究建立了大舞臺。社會學具有整體性特點?!吧鐣W把它的研究對象——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薄八谘芯可鐣蛏鐣Y構的某一部分時,同時要研究這一部分在整個社會及其變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研究社會的這一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達到認識社會整體的目的?!?sup>〔7〕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中,社會學的整體性特點,即從整體的角度研究社會,研究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關系,是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
2.社會學在調查和解決社會問題中發(fā)揮作用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社會變遷速率加快,新生事物大量增加,社會轉型,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產生了大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有的和民生直接相關,有的反映了社會發(fā)展和運行中深層次的矛盾,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
2008年9月有關媒體披露了從國家智囊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的《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研究報告》。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完成。報告認為,我國現階段和諧穩(wěn)定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來自于社會發(fā)展中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此次調查發(fā)現,當前對中國社會穩(wěn)定有重要影響的十大社會問題依次是“看病難、看病貴”、“就業(yè)失業(yè)問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問題”、“貪污腐敗問題”、“養(yǎng)老保障問題”、“教育收費問題”、“住房價格過高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城鄉(xiāng)地區(qū)差異問題”、“環(huán)境污染問題”。〔8〕其中看病、就業(yè)、養(yǎng)老、住房等都是和老百姓利益攸關的民生問題,社會治安、環(huán)境污染是社會生活的環(huán)境問題,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貪污腐敗、城鄉(xiāng)和地區(qū)差距等則屬于社會深層次矛盾。其實改革開放伊始我們就面對大量社會問題,像計劃經濟時期的物價問題等,只是各個時期問題有所側重和不同罷了,換句話說各個時期社會熱點問題不同。認真研究和不斷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改善人民生活,穩(wěn)定社會秩序,實現改革開放的根本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學在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已經和正在發(fā)揮特殊作用,并對政府決策者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天津市從1983年開始連續(xù)進行了10年的“天津市千戶居民戶卷調查”,就是政府機構與社會學專家合作,運用社會調查方法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事例,在國內和國際都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社會學者擅長社會調查,特別是擅長使用現代社會調查方法,如抽樣方法、指標設計、問卷使用、借助計算機進行的統計和推論等,都使調查結果和結論更具有代表性、定量性、精確性、科學性和可信任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學者在全國各地進行的大量社會調查證明了這點。
還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社會學的社會調查不僅方法是科學的,而且有嚴密的理論支撐,因此它還可以用來研究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熱情,我們取消了“大鍋飯”,實行了允許一部分人通過勞動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的方針和政策,即“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起到了積極效果和作用,也產生了相應的社會問題,諸如收入差距大和貧富分化問題等,與此相關的是社會階層狀況也發(fā)生了變化。為研究這個問題,本世紀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依據和參考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采用科學的社會調查方法在全國進行了廣泛社會調查,并在社會學社會分層理論指導下,依據對社會調查資料的分析,發(fā)表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在國內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無論如何,在改革開放中,社會學擅長現代社會調查,使它在調查和解決社會問題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社會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1.建設和諧社會是對現代社會文明認識的深化
2004年9月15日中共中央16屆4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張。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16屆6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務。
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是我們對于建設現代社會主義文明社會內涵和運行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還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以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開端,及時地變革了生產關系,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熱情,使得生產力得到很快發(fā)展,社會的物質財富大大增加了,人民富裕起來了,開始有了“物質文明”。與此同時,我們意識到人不僅需要物質,也要有精神;社會不但要有財富,也要有良好的精神氛圍。于是在“物質文明”概念提出的同時我們提出了“精神文明”。1983年4月29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代表團時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忽視了發(fā)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國際主義、愛國主義都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9〕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改革開放規(guī)律認識的加深,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還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以江澤民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主張。進入21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失時機地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始了建設“社會文明”的偉大征程。至此,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同時進行著四大文明建設,即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稱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
2.建設和諧社會關鍵是要促進社會關系和諧
實現“社會文明”,建設和諧社會,達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關鍵是要處理和協調好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包括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社會不和諧是因為在社會關系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建設和諧社會是要消除不和諧因素,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這是由社會的本質屬性決定的。馬克思說:“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sup>〔10〕馬克思認為,沒有人們的交往,便沒有社會,而人們的交往首先是在生產中開始的。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過程?!?sup>〔11〕“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sup>〔12〕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是社會關系中的生產關系,和以生產關系為中心擴展開來的其他關系,是各種形式人際關系的總和。社會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和諧社會要有和諧的社會關系,有沒有和諧的社會關系是衡量是否是和諧社會的根本標志。
3.發(fā)揮社會學在研究社會關系方面的優(yōu)勢,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說,建設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研究和攻關,其中社會學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社會學除去有把它的研究對象——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和擅長社會調查的特點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廣泛地研究社會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人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的,任何人都不能離群索居。人們在社會中合群而居,共同生活,彼此之間就必然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并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社會行為。人類社會就是由人們種種社會關系構成的。在人們的全部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的基礎。除此之外,在以生產實踐為基礎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還結成了一系列性質不同的社會關系,例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宗教關系,以及其他如家庭關系、親戚關系、朋友關系、街坊鄰居關系、同鄉(xiāng)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同事關系、同業(yè)關系等等。正是通過多種多樣而又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相應的社會行為,形成了社會的組織、制度和結構,人們才可能聚集在一起開展相互的活動,以取得生活,從而造成紛繁復雜和變化不定的萬千的社會現象?!薄吧鐣W就是要研究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狀況、作用、過程、性質、特征及其異同,研究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如何構成社會生活的不同部分,這些不同部分又如何相互聯結成為整個社會的統一體,以及研究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矛盾運動如何引起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變動和發(fā)展?!?sup>〔13〕回溯社會學產生和發(fā)展的歷程,其主要學說和理論流派無不圍繞研究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展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認為“社會結構核心是‘自我和‘他,二者分別為行動過程中發(fā)生相互關系的不同角色。社會系統依賴于角色之間在權利和義務關系上的互補性,即‘自我的義務是‘他的權利,而‘自我的權利恰是‘他的義務。正是這種權利和義務的互補關系使互動能夠持續(xù)維持下去,維持社會體系的穩(wěn)定?!薄爸贫然纳鐣r值規(guī)范決定著社會關系結構,行動者在進入社會關系結構時,不僅不能改變這種關系結構,而且必須通過社會化過程將該社會的價值規(guī)范內化于自己的人格系統中,隨時調整自己的主觀取向。”社會學家霍曼斯與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行動者之間的資源交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己資源去交換對方之資源?!?交換理論是用資源交換的平衡與否來解釋社會行為的過程。社會學家科塞和達倫多夫的“沖突理論”是從沖突角度研究社會關系,他們認為沖突不僅具有破壞社會體系的作用,而且還有社會整合作用。社會學家?guī)炖兔椎碌摹胺柣印崩碚搫t認為社會的典型特征是人際間的符號互動,這種互動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而是相互之間對對方的行為作出自己的解釋和定義。只有通過解釋人們在微觀社會聯系中的社會互動性質,才能真正理解社會結構及其變遷。〔14〕現代社會學其他一些著名理論,如“社會資本理論”、“社會網絡理論”等也都是典型的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研究社會關系的理論。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差序格局”說則是國際公認的有中國傳統與特色的中國社會關系模型。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學就是社會關系學。無論如何,社會學在研究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這也就決定了社會學在研究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方面有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所不可取代的地位。
2005年2月21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南海主持中央政治局成員以“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內容的第20次集體學習,特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家景天魁、李陪林在中南海懷仁堂就有關問題進行講解,這表明社會學的地位和它在研究指導當前和諧社會建設中所具有的獨特作用。
歷史發(fā)展的客觀事實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決心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梢灶A見在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中社會學必將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學學科自身也將在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更大的發(fā)展,達到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80-181.
〔2〕社會學紀程〔M〕.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2.
〔3〕潘允康,張文宏.經濟改革的社會觀〔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4.
〔4〕福武直.現代日本社會〔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128.
〔5〕何桂林主編.經濟、科技、社會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85.38.
〔6〕聯合國手冊〔Z〕.商務印書館,1972.96.
〔7〕費孝通.社會學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3.
〔8〕今晚報,2008-09-19(25).
〔9〕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0.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8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63.
〔13〕費孝通.社會學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3-4.
〔14〕楊心恒.社會學概論〔M〕.知識出版社,1997.41-43.
(責任編輯:何 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