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烀?/p>
2008年第5期《世紀·筆記掌故》中有一篇高健行撰寫的《李恩績的下落》,文末企盼他這則筆記能引來更多老人對寫哈同與愛儷園掌故的李恩績的回憶。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愛儷園夢影錄》一書的代序中,著名作家柯靈對該書作者李恩績的生平有過一個簡略的介紹。1943年夏柯靈接編《萬象》雜志,在堆積如山的讀者來稿中,發(fā)現(xiàn)了李恩績的一篇闡述殷墟甲骨文的學術論文,因內容不合《萬象》雜志作為通俗讀物的特色,被打入冷宮多時。當看到通訊處是“靜安寺路愛儷園”,覺得可以讓他寫些有關哈同與愛儷園的文章。于是柯靈便寫信向他約稿,結果就有后來在《萬象》上刊出的長篇掌故《愛儷園——海上的迷宮》,用的筆名為“凡鳥”。
連載不及一年就戛然而止??蚂`去愛儷園登門拜訪,希望李恩績不要輟筆。當時愛儷園因男女主人的去世,早已風光不再,顯得冷落荒涼。見面時正值壯年的李恩績顯得有些蒼老,一領藍布長衫,一口紹興鄉(xiāng)音,一句“寫稿子賺勿落格啦”,給柯靈留下了深刻印象。案頭攤滿了琳瑯滿目的摺扇畫,是用以療饑的。當然稿子沒有約成。過了六、七年后忽又接到李從紹興安昌鎮(zhèn)寄達的一卷手稿,毛筆楷書分訂兩冊,題為《愛儷園夢影錄》,是《愛儷園——海上的迷宮》的姐妹篇,用回憶形式來寫的,不同于后者的客觀敘述,其中有不少未經(jīng)人道的佚事遺聞,頗具史料價值。但因其內容與建國初的時尚格格不合,落入了長期待字閨中的命運。
幸運的是歷盡劫難,這部稿子卻奇跡般地留存下來??蚂`為其一誤數(shù)十年的命運而深深自責,在為它謀求出路的同時,輾轉打聽李恩績的下落。后來稿子在香港《文匯報》百花周刊連載,而李恩績的消息,經(jīng)紹興市文化局協(xié)助,終于得知李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謝世,家屬吳式坤還住在上海南市。于是才了解到李恩績的生平。
李恩績在14歲時(1921年)進愛儷園——因其父在愛儷園任畫師,從父學畫就讀。在倉圣明智大學畢業(yè)后,因謀生乏術被送去常熟一家典當做學徒,典當?shù)归]后重回愛儷園,為文海閣編藏書目錄。他擅書畫,通文辭,于甲骨文也知一二,但多才多藝無補于他的潦倒。后期工作主要是為愛儷園總管姬覺彌代筆捉刀書畫??箲?zhàn)勝利后,李恩績回到故鄉(xiāng)紹興安昌,偃蹇困居,有時一天只吃兩頓粥。此時他將歷年積存的甲骨文拓本和摹本加以整理???,共有四百余張,用粥液代漿糊,粘貼成冊,寄給了郭沫若,但無下文。1955年重回上海南市貧民區(qū),和幾個無名畫家組織了書畫合作社,在貧病交迫中賣畫糊口,老伴則在弄堂口擺煙攤,直至“文革”中被抄家揪斗去世。他沒有兒女,老伴是個半文盲,晚年靠政府救濟打發(fā)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