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蘋
本文所說的“五步教學法”包括:教學流程、情境導入、探究活動、形成理念和學生踐行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一般是指以教材的框題為單位(即每節(jié)課撰寫一個),將教學的過程用圖表展示出來的程序。
撰寫教學流程的目的是幫助教師把握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總體思路,它應該與教師的備課合二為一。
(一)教學流程基本內(nèi)容
教學流程基本內(nèi)容包括:教學目標的預設,案例的引入,引入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探究的問題,形成的理念,對學生的踐行要求等。流程圖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教學目標的預設要依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和具體的學情,具體而準確,有可操作性,并要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展示案例的方法、手段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由學生個體展示、學生小組展示、教師展示、師生互動展示,也可以采用口述、幻燈片、播放音樂、觀看視頻等不同的手段展示。
探究的問題要做到“三貼近”:貼近案例、貼近要形成的理念、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形成的理念是指教材中的基本觀點,要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來形成。
(二)為什么要寫教學流程圖
新課程的實施強調(diào)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教學流程的撰寫過程就是教師預設的過程??茖W合理的預設,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有助于提高生成的質(zhì)量與水平??茖W合理的預設,還應充滿教學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這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diào)整教學設計,從而提高對課堂教學的掌控。
二、情境導入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師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制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這就是情境導入。
以情境導入,學生易于產(chǎn)生角色感、真實感、現(xiàn)實感,進而融入教學的氛圍中。
(一)如何設計教學情境教師可通過形象化語言描繪、探究性問題設置、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及電教手段的運用等,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
設計好教學情境的關鍵是把握五個“什么”,即教材的要求是“什么”,設計“什么”內(nèi)容,用“什么”形式展示,讓學生從中思考“什么”問題,要感悟出“什么”道理。情境設計應該以教材要求為立足點,以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為歸宿點。教師設計情境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情境的設置要圍繞教學內(nèi)容,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健康有益,不能只圖熱鬧而游離“三維”教學目標。
(二)情境設計的具體方法
情境可以是事例情境、問題情境、圖表情境、類比情境、音樂情境等。下面以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事例情境、問題情境為例作具體說明。
1.事例情境。設置事例情境,選擇事例是關鍵。教師選擇的事例應具有典型性、針對性、時代性、思想性,貼近學生,即符合學生情趣,吻合學生經(jīng)驗,接近學生思維,融合學生態(tài)度。
如在講授《文化生活》第二課第二框中“增強精神力量”時,我們可以選用四川汶川地震的事例:中國傘兵五千米高空跳傘舍身為人民,各界群眾在天安門廣場呼喊“中國加油”“汶川加油”,成龍高唱《生死不離》,讓學生從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2.問題情境。設置問題情境,問題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設置的問題應具有以下特點: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思考后說,讓學生有話想說,讓學生主動來說。
《文化生活》教材在理論內(nèi)容之前,設置了一定的情境與問題。那么,教師是照搬教材中的問題,還是另起爐灶重新提出問題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
第一,利用教材中設計的問題,明確問題的指向性。
《文化生活》第五課第一框“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作用”,在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是:“你讀過魯迅和高爾基的哪些作品?讀后有何感想?”“魯迅和高爾基的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有何異同?”
魯迅和高爾基所處的時代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他們的作品也具有不朽的價值。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實際上是要學生明白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就,在于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切地、深刻地反映他們所處的特定時代和特定國度的生活,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第二,挖掘教材中設計的問題,讓問題設計得有層次。
《文化生活》第七課第一框“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在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是:“聯(lián)系中國百年滄桑之變,從這兩個鏡頭來看,你認為魯迅所說的‘中國脊梁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我們可以將問題拆分成以下幾個問題:他們?yōu)槭裁幢环Q為“中國脊梁”?你認為還有哪些人也是“中國脊梁”?你認為“中國脊梁”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
第三,整合教材中設計的問題,讓問題設計得更緊湊。
《文化生活》第八課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選擇”,在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是:“你認為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現(xiàn)象?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現(xiàn)象?”“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文化現(xiàn)象?你是如何看待這些這些現(xiàn)象的?”教師可以將兩組問題整合成以下幾個問題:這些現(xiàn)象為什么是“陽光下的陰影”?你認為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現(xiàn)象?兩個材料中的現(xiàn)象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何不同?對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
三、探究活動
本文所說的探究活動,是指在教師為學生提供的不同情境中,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師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動。
(一)如何做好探究活動
對于每一個探究活動,教師都要明確:
1.探究什么,即明確探究的問題。教師要明確哪些知識是適宜學生探究、需要學生探究的,或者說對哪些知識的探究是有價值的,然后根據(jù)這些知識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究。
2.為什么探究,即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的要求。探究不是為了要探究而探究,而是通過探究的過程實現(xiàn)對學生“三維”目標的要求。因此,探究不能停留于形式上探究,教師不僅要關注探究的過程,而且要關注探究的效果。如果探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就要對探究及時做出調(diào)整。
3.怎么樣探究,即師生探究的態(tài)度與方法。在探究過程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的,學生應該以一個主動的學習者的身份參與探究活動,從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體驗”。[1]此外,探究的方法可以根據(jù)探究的內(nèi)容及時代的特點、學校的特點、學生的特點、教師的特點而多種多樣。
(二)探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1.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段幕睢方滩闹忻總€框題的內(nèi)容中都有探究活動,教師既要做到合理使用,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否則教師就會失去自己的教學風格。
對探究活動中背景材料的使用,在不與教材設置的探究活動發(fā)生沖突的前提下,根據(jù)需要可以用其他材料替換;對探究活動中的問題設置,建議在體現(xiàn)原問題涉及到的知識要求的前提下,做適當調(diào)整。
2.教師要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文化生活》教材探究活動比較多,教師普遍感覺課堂時間不夠用。因此,開展探究活動,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開展探究活動,教師不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而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調(diào)控好課堂的節(jié)奏,既要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能完成教學任務。
3.給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對一些希望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其機會,不能因為擔心課時不夠而 “扼殺”其探究的欲望。
下面以《文化生活》第三課第一框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例,說明如何來開展探究活動。
四、形成理念
(一)為什么要形成理念
形成理念既包括探究活動后需要形成的理念,又包括每節(jié)課需要形成的理念。理念是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由教師引導而形成的。能否形成正確的理念,對教師而言,是是否處理好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檢驗標準之一,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
學生正確理念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把握教材應知、應會的理論觀點,以及這些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用正確的“三觀”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理念呈現(xiàn)的方式
理念呈現(xiàn)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框架圖、結構圖、線索圖,也可以是觀點綜述等。
下面列舉幾例。
(三)形成理念應注意的問題
1.建立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如果理念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而是由教師單方面提供給學生知識內(nèi)容,不利于學生“三維”目標的形成。
2.教師要引導學生來形成理念。課堂教學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主動,但是在歸納提升探究活動中所蘊含的理念時無從下手。教師應該在預設過程中做好引導學生的準備,而不要越俎代庖。
3.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學生在形成理念的過程中,可能會生成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教師不要一味按照備課的內(nèi)容否定學生的觀點,或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應將學生的觀點及時補充到教學內(nèi)容中,形成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這對學生是一大鼓勵。
五、學生踐行
學生踐行表現(xiàn)為實踐活動。對學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實踐。“學生踐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的就是實現(xiàn)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
下面對學生踐行環(huán)節(jié)提出幾點建議: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由于實踐活動本身的特點,學生踐行可以放在課后完成。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建議盡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段幕睢返谄哒n第二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踐行要求:“中華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弘揚,請用民族精神激勵災區(qū)的同齡人,寫出你最想說的三句話?!钡谑n第一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踐行要求:“每位同學推薦一名班級的道德典范,并寫出你推薦他的最充分的理由?!?/p>
2.踐行活動宜小不宜大。教師將每節(jié)課的踐行活動內(nèi)容設置得過多、過于復雜,可能會:占用課堂過多的時間,影響課堂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行;形同虛設,沒有時間來完成,匆匆提出活動要求,不了了之;占用學生過多的課后時間,引起學生反感。因此,建議教師每節(jié)課的踐行活動可以設置得小一些,而在每個單元后的踐行活動則可以選擇一到兩個內(nèi)容,設置得稍大一些。
3.讓每個學生參與踐行。無論設置什么形式的踐行活動,建議教師都要讓每個學生參與進來,不要走過場。
4.及時表揚符合踐行要求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踐行要求要有監(jiān)督、檢測的方法,如小組推薦、檢查落實、課堂巡視等,及時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揚。
“五步教學法”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所表述的課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今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崔允漷, 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73.
【作者單位:北京市陳經(jīng)綸中學,北京,100020】
責任編輯/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