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貞翊
近年來,電影不僅在教育、娛樂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其商業(yè)功能也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日益受到重視,這一切都對電影的翻譯,特別是電影片名和字幕的翻譯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作為影片翻譯中的重要一環(huán),優(yōu)秀的片名翻譯不僅能為影片錦上添花,而且也能在新片的推介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錢鐘書早在《管錐編》(1979)中就這樣論述:一國文字與另一國文字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之間的內(nèi)容和現(xiàn)實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所以,譯文總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這就是“訛”,西洋所謂的反逆者(Traduttore)。而在文學翻譯中則有“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這一概念。美國比較文學家維斯坦因說:“在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惫沤裰型獗姸嗬碚摵蛯嵺`都足以證明“變譯是任何一個譯者,任何一種翻譯都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即意味著對原文的“不服從”,“不忠實”,“不對等”。
由于電影片名有其自身特點,其最終目的和主要功能是激發(fā)觀眾的觀看欲望。成功的片名既要能給觀眾提供影片的基本信息,還要使觀眾獲得美感并受到感召,最終采取行動。這也就要求譯者在譯文中努力實現(xiàn)電影片名的三種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翻譯美學歷來就是翻譯家們都非常關(guān)心重視的問題。早在十八世紀末,西方著名哲學家泰勒斯就已提出“翻譯必須要忠實原文才能談得上譯文之美”的主張。在現(xiàn)當代,也有許多學者提出要遵循翻譯美學原則的問題。劉宓慶先生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劉宓慶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翻譯家,他在翻譯方面共有十一本論著。如:《英漢翻譯技能指引》,《翻譯美學導論》,《文化翻譯論綱》,《口筆譯理論研究》等等,為我國翻譯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翻譯美學導論》中提出了相當系統(tǒng)的翻譯審美原則。其內(nèi)容如下:
一、達意(expressiveness)
達意的首要要求是準確(accuracy),“準確”即《周易》中所說的“修辭立其誠”。按照孔穎達的解釋,“誠”即“誠實”,就是要準確無訛地表達原語的意義。為了準確表達原意,譯者必須一字不誤,一絲不茍地如實轉(zhuǎn)換。
但由于片名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它有其自身的語言要求和藝術(shù)審美特色;其次,作為電影藝術(shù)的一分子。片名并非獨立存在的,它與電影主體息息相關(guān)且依附于電影而存在。這些因素給片名翻譯套上了厚厚的枷鎖,但同時它也賦予了片名翻譯更廣闊的“叛逆”空間。只有通過對片名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才能使其成功地實現(xiàn)其三個功能。
如電影《Penelope》被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為了《真愛之吻》,此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美麗的女主角佩內(nèi)洛普的家族被下了詛咒,因此她從出生起就長了一個豬嘴,只有真愛之吻才能解開她的詛咒,消除她的豬嘴。所以,譯名《真愛之吻》非常準確地傳達了電影劇情。而若將女主角的名字準確無誤地直譯為片名,將會給觀眾造成困惑。因為在不了解劇情的情況下,這樣一個女主角的名字是無法吸引觀眾的興趣的,更談不上實現(xiàn)片名的三個功能了。所以。這樣一個對原名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了的片名是個非常成功的翻譯。此類的電影還有許多,例如:《Walle》被譯為《垃圾總動員》,《The Bourne Identity》被譯為《諜影重重》,《leon》被譯為《這個殺手不太冷》,《constantine》被譯為《地獄神探》,《charlie's Angels》被譯為《霹靂嬌娃》等。
二、適宜(appropriateness)
與準確并重并舉的另一個目標是適宜。為了做到適宜,我們必須顧及約定(acceptability)時尚性。時尚性即文風時尚方面的問題,指翻譯要有時代感。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有許多是對適宜性審美原則的顛覆。例:《Lolita》被譯為了《一樹梨花壓海棠》?!耙粯淅婊▔汉L摹憋@然與當代白話文不和適宜,它典出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的調(diào)侃之作。據(jù)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的小妾,蘇東坡便調(diào)侃道:“十八新娘八十新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袄婊ā敝咐戏虻陌装l(fā),“海棠”指鮮艷欲滴的少妻。之后“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成了老夫少妻的委婉說法。而電影《Lolita》是根據(jù)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Lolita》改編的。Lolita是書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繼父由于愛慕而占有了這個只有十二歲的繼女,屬于老夫少妻。若將此片名直譯為《洛麗塔》,會給觀眾造成巨大困惑,也無法激發(fā)觀眾的觀看欲望。然而,在違背了原名文風時尚的情況下,將它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后,觀眾只要通過查詢此句詩歌的意思就可知其意義,因此也免去了東西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因為對于中國入來說,自己的文化始終要熟悉得多的。另外,還有不少對片名做此類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處理的相關(guān)電影。例如:《Untitled,Oueen Bees andWannabesProject》被譯為了《刁蠻掌門人》,《Bewitched》被譯為了《家有仙妻》等等。
綜上所述可知,對英語電影片名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盡管顛覆了翻譯審美原則,但卻給片名翻譯帶來了更廣闊的發(fā)揮空間,使譯者能夠更完美,準確地再現(xiàn)電影的信息和美感,吸引觀眾的觀看欲望——這也是片商的最終目的。因此,將英語電影片名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不但不會破壞原電影的美感,反而能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其各方面的功能,體現(xiàn)其藝術(shù)美感和商業(yè)價值。
但這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不是隨便亂進行叛逆和違背,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要從受眾的傳播訴求和文化解讀出發(fā),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其次,要善于跳出語言層面的束縛,用開闊的思維不拘一格地對片名進行翻譯才能準確傳達出影片的內(nèi)容含義和文化精神,成功轉(zhuǎn)化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翻譯出既符合語言文化要求又滿足傳播訴求的電影譯名,實現(xiàn)電影三方面的功能,才能成功地吸引觀眾。因此,顛覆翻譯審美原則對片名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是合理的,也是可取的,它會為我們架起一座不同文化之間的美麗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