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20世紀上半葉,德語文學中有一大批作家崛起于文壇,如曼氏兄弟、豪普特曼、施尼茨勒、里爾克、卡夫卡、布萊希特、黑塞等等,而托馬斯·曼則被譽為他們的“火車頭”。
托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國北部呂貝克市一個富有的糧商家庭。父親曾任該市參議員。1891年,父親去世,商行關閉,家業(yè)隨之衰敗。除托馬斯·曼繼續(xù)留在呂貝克市完成中學學業(yè)外,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托馬斯·曼中學畢業(yè)后,進慕尼黑的一家保險公司做見習生,同年發(fā)表處女作中篇小說《淪落》,寫一個女人淪落的故事。隨后便決心走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開始在慕尼黑大學旁聽歷史、文學、藝術史和經(jīng)濟學等課程,并參與編輯其兄亨利?!ぢ骶幍奈膶W雜志《二十世紀》。1895年,托馬斯·曼隨兄長亨利?!ぢ黄鹑ヒ獯罄螝v,著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898年回國后任慕尼黑著名諷刺雜志《西卜里其斯木斯》的編輯,并出版小說集《矮個兒先生弗里德曼》。該小說集收有六篇中篇小說,它們的主人公大多為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的孤獨者,作品具有作者初期創(chuàng)作的特征,表現(xiàn)了人世的蒼涼。
1901年,托馬斯·曼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引起了轟動,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歐洲文壇上的地位?!爸饕捎谒找姹还J為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一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29年他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小說描寫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第一代約翰·布登勃洛克經(jīng)營的是呂貝克市一家大商行,有錢有勢。兒子小約翰繼承父業(yè)后,遇到強大的競爭對手,苦苦支撐。第三代托馬斯主持家業(yè)后,終于還是敗在暴發(fā)戶哈根斯特羅姆之手,他的兒子哈諾最后關閉了商行,并且早逝,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布登勃洛克家族從此消亡。小說展示了19世紀下半葉德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19世紀末德國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也揭示了金錢在社會關系、家庭關系和婚戀問題上的主宰作用。作者用的是寫實的手法,作品不僅結構嚴謹,觀察精確,描寫細膩,而且富有哲學玄思,具有“經(jīng)典式”的思想主題和“創(chuàng)新式”的藝術手法。
此后,他又陸續(xù)發(fā)表了《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魂斷威尼斯》(1912)三部被稱為“藝術家小說”的中篇小說。作品寫藝術家自視清高,市民只圖實利以及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的隔閡,既描繪了藝術家的可悲命運,也提出了一個藝術家應如何對待生活、對待社會的嚴肅問題。此外還有三幕劇《菲奧倫察》(1906)和諷刺小說《王爺?shù)钕隆罚?909)。后者描寫的是貴族克勞斯·亨利希出于對金錢的考慮,不顧自己的身份,跟一個美國富翁的女兒結婚,反映了德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封建貴族與資產(chǎn)階級互相依賴、彼此結合的現(xiàn)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自稱不過問政治的托馬斯·曼錯誤地從衛(wèi)護“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fā),為德帝國主義參戰(zhàn)辯護,并因此和他哥哥享利?!ぢ傲_曼·羅蘭等反戰(zhàn)作家進行了筆戰(zhàn)。后來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1922年發(fā)表著名演說《論德意志共和國》,表示擁護魏瑪共和國,從而成為一名著名的民主戰(zhàn)士,并和他哥哥取得了和解。1924年發(fā)表的長篇哲理小說《魔山》是托馬斯·曼的另一部代表作。大學畢業(yè)生漢斯·卡斯托普從漢堡到瑞士阿爾卑斯山中的一座療養(yǎng)院去探望患肺病的表兄,結果卻在那兒住了七年。原來他闖進了一座“魔山”。在這座“魔山”中,住著來自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病人,他們中有精神空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享樂主義者,有崇尚理性和人道的樂觀主義者,有信奉精神至上和非理性的耶穌會教士,也有熱中于精神分析的醫(yī)生,等等。他們都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影響卡斯托普,要他安心地生活在這座籠罩著病態(tài)和死亡的“魔山”中。但最后卡斯托普意識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tǒng)治自己”,終于擺脫了等候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yǎng)院,企圖有所作為,但結果卻被推上戰(zhàn)爭的屠場,消滅在炮火之中。作者通過這座虛構的療養(yǎng)院,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語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的病態(tài)社會和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潮,因而這部作品被稱為“時代小說”。而且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在現(xiàn)實主義手法的基礎上,還充分運用了象征、精神分析等現(xiàn)代主義手法,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
進入30年代后,托馬斯·曼預感到法西斯的威脅,多次撰文和發(fā)表演說,呼吁德國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德國再次走向災難的深淵。他還發(fā)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0),把法西斯比作魔術師,把他們的欺騙手段比作催眠術,用生動的藝術手法對法西斯作了無情的揭露。納粹上臺后,托馬斯·曼被迫流亡國外,于1938年移居美國。流亡期間,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斗爭,并發(fā)表了一系列揭露和譴責法西斯罪行的演說,同時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許多作品,其中主要的有采用《圣經(jīng)·舊約》中有關約瑟的故事,帶有頌揚猶太人,反對納粹種族主義意圖的長篇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全書共四部,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的青年時代》(1934)、《約瑟在埃及》(1936)和《贍養(yǎng)者約瑟》(1943)。此外還有寫歌德和青年時代的戀人夏綠蒂分別44年后在魏瑪重逢的長篇小說《綠蒂在魏瑪》(1939)等。
二戰(zhàn)結束后,托馬斯·曼又相繼發(fā)表了反映藝術家悲劇的著名長篇小說《浮土德博士》(1947)和宣揚赦罪,主張對戰(zhàn)敗的德國采取寬容政策的長篇小說《被挑選者》(1951)。1952年,他移居瑞士后,又發(fā)表了再次探討藝術家命運的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的第一部《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回憶錄第一部分》(1954)等。1955年8月12日,托馬斯·曼在瑞士的蘇黎世病逝。
由于托馬斯·曼在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又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影響很大的重要作品,瑞典學院曾于1948年討論是否再次給他授獎,但最后認為這和諾貝爾遺囑中的規(guī)定有抵觸而未獲通過。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討論給同一人再次授獎的問題。
[頒獎詞]
如果有人問,19世紀在文學領域內(nèi)有什么創(chuàng)新,或者說除了從希臘流傳下來的史詩、戲劇和抒情詩等舊的文學形式之外出現(xiàn)了哪些新的形式,那么,我們可以回答說,寫實小說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它是一種嶄新的文學形式。寫實小說忠實、精細、全面地刻畫現(xiàn)實生活,描寫人類的心靈面對當代社會時所體驗到的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感情,并強調全體與個體之間的相關性。在這方面,舊式文體是難以與它相提并論的。
寫實小說因為英、法、俄等國作家不斷地創(chuàng)作而發(fā)揚光大,我們不妨將它稱為現(xiàn)代散文體的史詩;這種現(xiàn)代散文體的史詩是歷史和科學影響下的產(chǎn)物,它和狄更斯、薩克雷、巴爾扎克、福樓拜、果戈里以及托爾斯泰的大名是分不開的。
但是德國方面長久以來卻一直看不到和上述諸位大師有同等成就的人才,雖然它在詩的創(chuàng)作上有其另辟蹊徑的成就。有幸的是,在19世紀剛剛結束的時候,有個出身古老的漢薩同盟中的呂貝克城一個商業(yè)家庭的青年作家,在1901年,正值他27歲時,就出版了一部小說,書名叫《布登勃洛克一家》,28年的歷史表明,這部杰作顯然已彌補了德國這方面的缺憾。這部氣勢磅礴的寫實小說是德國最早的、也是最突出的作品,即使拿來和上述歐洲各國的名家相比,也毫無遜色。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中產(chǎn)階級的小說,因為它特別把本世紀描寫成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時代。它把一個社會刻畫得既沒有崇高得令人目眩,也不至于卑微得讓人納悶。這些中產(chǎn)階級的人喜歡一種充滿智慧的、發(fā)人深思的、精巧敏銳的分析與創(chuàng)造;而本書對這些現(xiàn)象所作的冷靜、成熟和高雅的反應形成了它史詩性的趣味。我們在全書中看到的都是中產(chǎn)階級的色調、歷史的界限、時代的變化以及世代的變遷,看到從強而有力的、自足的、不自覺的角色逐漸變成書中文弱而敏感的類型;它也清晰地洞察到隱匿的生命過程,它強勁但絕不野蠻,并且輕巧地勾勒出精微的事物,它沉痛但絕不沮喪,因為它仍然充滿安逸的情趣以及具有深度的幽默感,而這些都呈現(xiàn)在諷刺性的智慧的多棱鏡里,顯得多采多姿。
作為一種社會的描摹,一種具體的、客觀的現(xiàn)實反映,《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國文學家里幾乎是無與倫比的。除了風格的獨到,這本書也流露了德國文化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哲學與音樂的優(yōu)越性;這位青年作家完美地發(fā)揮了寫實文學的技巧,并且特地把作品引向尼采的文明批判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小說中的幾個主角更是隱約地包含了音樂中的神秘色彩。
《布登勃洛克一家》也是一部哲學小說。從本質上說,人類生命里天真爛漫的本性和爭名逐利的活力是無可妥協(xié)的,作者就由這點深刻的觀察來描寫一個家族的沒落。深思、自省、修心、玄奧的哲學以及美的陶醉對年輕的托馬斯·曼來說都是一種導致毀滅和崩潰的力量。在他最精致的一本小說《托尼歐·克羅格》(1903)里,他出于熱愛人類生命的真純而寫下動人的詞句,因為他以自由自在的立場逍遙于他所刻畫的中產(chǎn)階級之外;只是他也對純真的喪失感到茫然,這種茫然引起了他的領悟、同情和關懷。
由于托馬斯·曼年輕時代的苦痛經(jīng)歷,賦予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種沉重而玄奧的風格,這本書所涉及的問題,是他一直想用作家的閱歷尋求各種途徑來解決的;在他的生命里,他痛切地感覺到美的追求和中產(chǎn)階級那種急功近利的現(xiàn)實作風的尖銳對立;這種對立,他企圖從更高的層次里去尋求解決。在《托尼歐·克羅格》和《屈斯坦》(1903)這兩部小說里,為了不甘心“生命被逐步地引向陳腐和凡俗”的事實,他寧可自我放逐,獻身于藝術和知識的追求,直至死亡為止,以顯示自己熱愛生命的純真和健康。這就是托馬斯·曼本身透過那些人物,所道出的對純真爛漫的生命那種充滿矛盾的熱愛。
在另一部小說《高貴的皇族》(1909)里,他以寫實的形式作為一種掩飾,寫下了一個象征性的故事,他調和了實用人物和藝術人物的生命,并給人類留下一則箴言:“崇高的地位和愛情相配才是真正的幸福?!辈贿^這種結合既貧弱無力,也沒有能夠像《布登勃洛克一家》及其他短篇小說里那些相反的題旨給人以深刻的震撼。在劇本《佛羅倫薩城》(1906)里,道德家斯凡納羅拉和唯美主義的羅倫佐·特·梅迪西以不共戴天的敵對角色出現(xiàn),隔閡重又造成;1913年出版的《魂斷威尼斯》完成了它的悲劇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的前幾年,他忽然喜歡起腓特烈大帝來,他覺得這位精明的統(tǒng)治者有效地、有歷史意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以堅強的活力統(tǒng)一了行動與玄思,并透過幻象梳理出一種透徹和明晰的條理。在《腓特烈和大同盟》(1915)這篇樸質的論文里,他顯示了這種答案的可能性和真實性??上В@位好學深思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沒能再運用這種彈性和活力的文學體裁來完成他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和結果,使得托馬斯·曼離開純粹的冥思、分析以及美感的范疇,因為那是一個需要實際行動的時代;他甚至在《高貴的皇族》中決心告誡自己不再繼續(xù)逍遙和悠閑,而必須在自己的國家憂患的時候,認真地去重估這個痛苦的問題。日后的作品里,尤其是1924年問世的《魔山》證實了他這種思想斗爭,它反映了托馬斯·曼思考問題時的辯證態(tài)度,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稟性,在他看來,這些思想深處的搏斗甚至比陳述他單方面的觀點還來得重要。
托馬斯·曼先生,作為德國作家兼思想家,雖然您使人深信藝術價值的可疑,但仍然反映現(xiàn)實、反映思想的搏斗以及在痛苦中創(chuàng)造美感的精神;您調和了詩的崇高和一種智慧的、對人類純真生命的熱愛,因而由我國國王陛下親手把瑞典文學院的獎章頒贈給您,并深深地祝福您!
[獲獎演說]
現(xiàn)在輪到我來對各位道謝了,我不用說明自己是多么期待這個機會;只是,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反而擔心自己會詞不達意,因為一個天生不善言辭的人是經(jīng)常會有這種情況發(fā)生的。
所有作家都屬天生不善言辭的一類;作家和演說家不僅不一樣,并且還站在相反的立場上,因為他們的功業(yè)與效用是由不同的途徑進行的。特別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作家,習慣了文學性的表達,而又不能免于臨場的、簡短的談話時難免要出紕漏,只有伶牙俐齒的演說家才能免除。而我現(xiàn)在的情況更復雜了,我沒有料到貴國會賜給我這份殊榮,更沒料到瑞典文學院的先生們?yōu)槲野才胚@個壯觀得讓我心慌的盛典!確切地說,我所具有的特性是史詩性而不是戲劇性,為了求得一種平穩(wěn)的生命和藝術的韻律,我希望自己的心緒能平靜;毫無疑問,如果這個戲劇性的火花已經(jīng)由我北方的鄰國所撞開,并波及我平穩(wěn)的生命與藝術韻律,那我的修辭能力便會降到平常的極限以下。自從瑞典文學院宣布這個決定以來,我整個人陶醉在神思恍惚的狂喜之中,我無法說出它對我的心靈有多大的震撼;我覺得歌德朗誦給愛神丘比特聽的那一句美妙的情詩頗能說明我此時的心情,這句詩便是:“你更換了我舞臺的道具,便造成了慌亂不堪?!彼哉f,諾貝爾獎已經(jīng)在我史詩性的生命中摻入了戲劇性的成分——原諒我拿諾貝爾獎和平靜生活中的激越行為相提并論,但我確信這樣做不會太冒失。
然而,一個藝術家要大膽地去接受我現(xiàn)在所獲得的榮譽并不簡單;一般說來,一個不流俗又能自我要求的作家在這種情況下將會使自己的良心感到何等的惶恐呢?面對這種尷尬的處境,我認為只有超越個人之見才是上策,也才能叫人心安理得。歌德一度自負地認為:“只有三流的人才會謙虛?!碑斎?,這是一個大人物想擺脫虛偽的道德鐐銬時所宣泄的誑語。不過,我敢對大家說,這句誑語并不全然正確;謙虛是含有智慧學問的,以目前我所獲得的榮譽而感到驕傲和自滿的人是不夠明智的。我嘔心瀝血,才有機會從我的鄰國得到這分國際馳名的大獎,由于我,敝國的人民今天幾乎要達到歡騰的高潮!
經(jīng)過這么多年,諾貝爾獎再度頒給德國,尤其是頒給德國散文體的作品,這表示了我常常被誤解和傷害的祖國已經(jīng)為人世的愛心所接受;對于這件事,我的感受是復雜的。
我用不著再進一步去揣測這份愛心的意義。15年來,德國的思想和藝術,在身心都優(yōu)裕的條件下并沒有什么偉大的成就,在安逸的環(huán)境里,沒有任何工作會有成就;尤其是思想與文化,原來就得生長在全面強烈的、悲愴的、離亂的痛苦中。在東方和俄國都陷入劇變的時候,德國卻維護了西方和歐洲文化形體的尊嚴,就歐洲人來說,形式乃是榮譽的重點,難道不是這樣嗎?我很欣賞新教徒直接和上帝溝通的方式,可惜,我不是新教徒,我的習俗和各位在場的朋友一樣。然而,我私下里喜歡一位名叫塞巴斯蒂昂的圣徒,這個圣徒正被四面八方來的矢石刀劍所傷害,但在險境中依然含笑“神就在你受難的時候接近你,”這是塞巴斯蒂昂所代表的英雄風范。這個風范也許并不文雅,為了德國的心靈,為了德國的藝術,我還是極力主張這種英雄主義,而且我還認為諾貝爾獎頒給德國文學是在精神上賦與德國這個崇高的英雄風范。德國曾經(jīng)在詩的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了這種風范,也保存了國家的榮譽;政治上的統(tǒng)一,不讓它流于可悲的無政府狀態(tài);精神上結合了東方的苦難哲學和西方的形體原則,以便從痛苦中去創(chuàng)造出美感。
在基金會決定頒獎給我以后,我就告訴過最先幾位來找我的代表,說我能從北方的鄰國中獲得這份榮譽是多么高興和感動。作為一個呂貝克的子弟,我從小就養(yǎng)成和斯堪的那維亞地方相似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作家,我對北歐的思想氛圍懷有愛慕之心。年輕的時候,我的小說里甚至有一位青年像托尼歐·克羅格一樣,在他身上,北歐和南歐的特性是那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而又耐人尋味地結合在一起。小說里的南歐,意味著世俗和智慧之進取的本質,以及冷靜的藝術熱情的本質一方面,北歐卻代表著心靈和中產(chǎn)階級的故鄉(xiāng)、代表著根深蒂固的情感和親切溫馨的人性?,F(xiàn)在,這個心靈之鄉(xiāng)的北歐,在這場光輝的盛典上擁抱著我;這是我有生以來一個最美麗、最富有意義的真正的節(jié)日,就像瑞典人所說的“歡欣的時刻”——請原諒我把這句話用得這么笨拙。
女士們,先生們;最后,請允許我和各位一起向基金會表示最崇高的致意,并感謝它對全世界具有如此重大恩澤,感謝它為我們安排了今天晚上這一美好的盛會。照按貴國的優(yōu)良習俗,請和我一道再次為諾貝爾基金會齊聲歡呼!
責任編輯 何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