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存在著既矛盾與又統(tǒng)一的多種特征。如,既成性與可塑性、尊師性與獨立性、因襲性與探索、周期性與突發(fā)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征,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工作。使思想工作落到實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思想 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41-02
任何客觀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正面也有反面,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態(tài)度。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也是這樣,既有反映正面,也有反映反面,還要反映正反兩方面矛盾對立消長的過程。大學生的思想自身處于正反兩方面矛盾對立消長的動態(tài)過程中??梢哉f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發(fā)展總的趨勢是進步的,在矛盾中前進,螺旋式上升。
近期,筆者經(jīng)過對機電系三年制大專生和五年制高職生的思想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了其中比較普遍的一些矛盾與統(tǒng)一的特征。了解這些特征,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工作。
一、既成性與可塑性的統(tǒng)一
大學生由于年齡和經(jīng)歷的關系,在生活目的、道德信念、思想覺悟等方面已有了較固定的看法,形成了先入為主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評價道德行為的標準??梢哉f在人生觀、世界觀上已初具雛形,對其中消極的因素,要加以改變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求一些學生去掉過去不好的行為習慣,并且養(yǎng)成新的好習慣是要下工夫的。
同時這些大學生又有思想不成熟,不系統(tǒng),認識不深刻的一面,像河水那樣,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這就決定了它的可塑性。然而這可塑已不是從無形的基礎上塑造,而是在有型的基礎上塑造,這種再塑造教育是比較艱難的,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些入世不深的青年學生如果受到正確的教育完全可能成為一個“理想的人”。我們一方面要正視轉變學生思想的艱巨性,另一方面要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力量,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尤其在剛進校一年級時),必須細心了解學生頭腦里已形成了哪些模糊的或者錯誤的道德觀念,幫助他們分清是非界限,才能培養(yǎng)起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斷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兩種因素的性質不同,對其施教的性質也就不同。對已有積極因素進行鞏固、發(fā)揚,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新的積極因素,這是屬于塑造性質的教育。對已有消極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和補救教育;這是屬于再塑造性質的教育。這兩者是有機地統(tǒng)一于德育過程之中的。因為對廣大學生來說,他們思想品質中的積極因素是占主流的,特別是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大,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應以塑造為主。但是同時不能忽視再塑造的工作。因為對于那些比較成型的消極因素,單靠一般的塑造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強烈的“震動”,會使其以潛在的形式繼續(xù)滋長,難以收到補償?shù)膶嵭?。所以進行再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從大學生的現(xiàn)狀和大學生今后幾十年所要從事的實踐活動將對其發(fā)生的影響看,可塑性是主要的方面。尤其是五年制高職班級小年齡的學生,閱歷和知識較淺,對很多政治問題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他們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感到無所適從,迫切地希望得到別人的指導。因此,我們要提高轉變學生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
二、尊師性與獨立性的統(tǒng)一
大學生同小學生一樣,有著學生感,普遍希望有水平較高,平易近人的老師授課和關心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希望從老師那里不斷得到新東西;希望老師了解自己,很想從各方面聽取老師的意見,把得到老師的重視作為最重要的安慰。學生的這種特點表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每個學生,不論是知識領域的開拓,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乃至個性、人生觀、道德觀等等的形成,教師都起著主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在生活目的和生活準則上的科學性和嚴格性,教師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教師在治學態(tài)度,知識結構和專業(yè)水平上的嚴謹,都會使學生為之傾倒和激動。理想、原則、信念、觀點、興致、趣味、好惡、道德、審美等規(guī)范,在教師言行上的和諧一致,是吸引學生心靈的火花。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學生的尊師性特點進行教育工作,而不要簡單地適應這一點。教師要善于從細小的事情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品德,最忌諱一般化的說教和簡單生硬的要求,因為這只能在學生思想上打下不求甚解和盲目性的烙印。
同時每個大學生又都具備了較高的自我意識的能力,也就是自我感覺,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們的自主意志有了顯著的發(fā)展,自制力、自尊心和反抗心理加強了。隨著參加社會活動的增加,處理事物能力的發(fā)展,與成人的平等感在加強。他們的各種心理已漸成熟,開始作為社會一員向成人過渡了。因此,他們對于教師并非是“一呼百應”,而是有著自己的獨立的傾向性和獨立的思想性要求。加之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獨立學習能力,各自形成特定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因此,在許多方面不依老師的意志為轉移。在一定意義上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而且完全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這個特點,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行動,無視他們自我肯定的需要,輕視他們、或者過于照顧他們,都會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因此,教師對青年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盡可能地尊重他們,遇事和他們商量,不要包辦代替,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向上,敢想敢干和獨立鉆研的主動精神。如果任其自流、不加引導,也有可能發(fā)展為固執(zhí)己見、獨斷專行等消極的個性品質,這是教育者需要特別注意的。
大學生的尊師與獨立的特性,說明教師既要教書,又要教人的重要性,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為人師表的要求,教師的道德情操,科學如識和思想作風都應該高于學生的水平,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發(fā)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的表率。對于學生獨立性傾向和要求,應該給予恰當?shù)谋Wo和滿足,尊重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善意地指出他們的不足,萬不可態(tài)度簡單粗暴、動輒嚴厲訓斥,這樣做的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由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特定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的尊師性成為主要方面,教師在學生思想教育中居主導地位。
作為一個教育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能體驗學生精神世界的能力,了解學生心靈的每一運動,利用學生尊師性的特點,針對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知識水平上的差異,不同類型學生的差異以及個別學生的差異,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辦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落實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當一些學生在政治上左、右搖擺的時候,幫助他們堅定立場;當一些學生在思想上迷茫徘徊的時候,幫助他們明確方向;當一些學生喪失勇氣的時候,給他們以前進的力量;當一些學生只為眼前渺小的得失而苦惱的時候,為他們指點光輝美好的未來。使青年學生的生命之火熊旺地燃燒,為祖國的偉大事業(yè)發(fā)光、發(fā)熱。
三、因襲性與探索性的統(tǒng)一
高職院校仍有不少求知欲很強的大學生,渴望新鮮的東西。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形形色色的東西很多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由于社會經(jīng)歷少,辨別能力差,往往兼收并蓄,在一些問題上缺乏深入細致的獨立思考。具有先入為主這種因襲的特征。這種因襲性,有容易接受正面灌輸?shù)囊幻?,但也常出現(xiàn)分不清事物的本質區(qū)別,不論正確與否“統(tǒng)統(tǒng)拿來”,“吞下去再說”的情形。缺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揚棄”觀點。對不健康的乃至錯誤的東西缺乏抵制和批判的能力。
同時,大學生又具有探索性的特征。一方面,大學生由于知識經(jīng)驗的擴大和加深,他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和思維的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的提高,使他們能夠理解客觀事物中一些復雜的關系和聯(lián)系。他們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不滿足于老師的講解,喜歡索隱獵奇,追根刨底,這樣就使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探索性是他們增長知識,發(fā)揮才干的極可寶貴的條件。另一方面,不愿接受現(xiàn)成結論,不輕易相信別人、書上和報紙上宣傳的東西,不愿人云亦云,不喜歡什么權威,對什么問題都想探討一番,喜歡對社會問題發(fā)表即興見解。其中固然不乏敏感和機智,有時尚能提出頗有見地的思想,但同時也常有失淺薄。不過是一知半解的炫耀,對許多問題仍停留在對社會發(fā)展的表面了解上,或停留在“電光石火”的觀點上,觀念混亂,認識片面,缺乏堅定的理論根基作為世界觀的支柱。有的學生自以為“勇于探索”,實際上卻受了懷疑論的影響,有時毫無根據(jù),不作任何研究,而“大膽”否定一些基本理論,對有組織有領導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xiàn)比較反感。事實上緊張的學習生活,又經(jīng)常使探索性不容易居于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探索的興趣和可能。
這種探索性體現(xiàn)了青年思想上的解放。但由于一些大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還不大成熟,容易產生固執(zhí)、偏激的不良傾向,甚至出現(xiàn)“走板”,誤入歧途。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提倡思考、探索,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善于及時克服他們在思考探索中可能產生的缺點或偏向。
四、周期性與突發(fā)性的統(tǒng)一
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分為一學期一個周期,三年或五年(五年職高職生)一個周期。這種思想變化的周期性,是隨著課程、教學的周期性產生的。從整個三年(或五年)這個大周期看,有入學、上課、考試、畢業(yè)、就業(yè)。從每個學期看,有開學、上課、考試、結業(yè),隨著這種課程教學進展,學生思想上會呈現(xiàn)出大小不同周期性的問題。例如,在三年(或五年)中,入學時和畢業(yè)就業(yè)時,會出現(xiàn)每屆相類似的思想狀況。又如在一學期中,在開學、考試、評比時,又會出現(xiàn)每學期雷同的問題,如考試作弊問題,可能反復出現(xiàn),要反復教育。在三年(或五年)這個大周期中,每個學期又可視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學生的思想是有不同特點的,如在三年級時學生們普遍關心自己就業(yè)、戀愛對象就業(yè)等。進而言之,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在每個階段上,又分為不同層次。所謂層次,就是說,大學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環(huán)境,個人閱歷,政治面貌,志趣愛好,以及年齡、專業(yè)、年級的不同,他們的思想有著很大差異。這種不同層次,決定了學生思想在周期性變化中思想方法殊異,認識深淺不一的復雜內容,而不是單線的周期循環(huán)。因此,教育的起點,不能一般齊,教育的方法不能一刀切,而應因人制宜,區(qū)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而不能企圖用一個模式塑造千差萬別的學生心靈。
教育過程的周期性這個特點,說明了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并向組織德育過程提出了更加繁重的任務。它要求教育者在德育過程的每一個循環(huán)中,對重復出現(xiàn)的德育內容要準確地提出深化一步的要求。要不斷變換教育方式,而絕不是簡單從事,或機械地重復。思想政治工作無論是反復地進行,還是分階段連續(xù)地進行,或分層次地同時進行,從整個教育過程看,乃是走著一條螺旋上升的道路。因為人的認識發(fā)展是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所以教育過程也必定是螺旋上升發(fā)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和學生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在客觀上形成兩條平行線,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領先發(fā)展的前進曲線。許多教育要反復地進行,而每次反復又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這里說的周期性的變化既不是機械循環(huán),也不是簡單運行,而是有質的變化和復雜的內容。各周期之間互相銜接,學生的思想隨著各個周期的變化,逐漸進步和升華。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握和控制,可以有計劃地安排教育。
同時大學生的思想又有突發(fā)性的一面,即不規(guī)則的變化,這種突發(fā)性的變化雖然亦必有其量變的積累過程,但往往由于情況不明,而處于失控狀態(tài)。要杜絕意外的突發(fā)變化,就要求教育者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防范一些不良的風氣對學生的侵襲。在日常隨時注意了解每個學生思想狀態(tài)和細微變化,掌握其變化規(guī)律,把工作做在發(fā)生突變之前,或做到在突變面前,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防止沒有準備和使矛盾激化。按一般情況講,所謂突發(fā)性變化;也是可以把握的,它一般發(fā)生在考試、獎懲、失戀、就業(yè)等問題上。如果在平時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就有可能及時發(fā)現(xiàn)變化的苗頭,及時進行工作。
突發(fā)性大致有這樣一個發(fā)展程序:1.潛伏期(某個或某些學 生和集體、社會的矛盾,某個或某些學生和同學、朋友的矛盾,某個或某些學生和師長、領導的矛盾在一定限度內發(fā)生);2.肇事期(上述矛盾急劇暴發(fā);某個或某些學生道德敗壞,異常劣跡發(fā)生)。這個發(fā)展程序說明,突發(fā)性中包含有階段性和連續(xù)性,有著很長一段醞釀過程。只是由于平常人們不去或者未能了解和把握它,因此,一旦事發(fā),便感到突然失措。為什么常常出現(xiàn)事后諸葛亮的情形呢?就是因為在突發(fā)事件之前,已覺察到一些征兆,但是未予重視。而當事件突發(fā)后,才了解事發(fā)端倪之所在,找出許多論證事發(fā)絕非偶然的根據(jù)來。因此,教育者必須敏感多思,來雨綢繆,防微杜漸,“治于未病”。要在事件或錯誤發(fā)生之前,當它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時,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預先防止,及時制止,不讓其發(fā)生、發(fā)展起來。對學生在思想品德、作風上存在的致命弱點,在其尚未發(fā)展,釀禍之前,就毫不含糊地指出,這樣將會教育和造就出許多思想進步、道德高尚、作風正派的新人。教育者對于那些周圍有不求上進的人,或接觸不三不四的人的學生;對生活中發(fā)生了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的學生;對有不正當嗜好和追求低級趣味的學生;對缺乏學習或工作熱情的學生;對那些任性、感情容易沖動,不肯吃虧的學生;對那些缺乏主見,好奇心切的學生;對那些虛榮心、自卑心、超群心嚴重的學生要特別關心和抓緊教育。要做到有先見之明,就要有滿腔的熱情,豐富的經(jīng)驗,周密的觀察和正確的判斷。只要我們隨時留心,肯動腦筋,肯花氣力,就不難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脈搏。把問題解決在尚未發(fā)生質變之前的量變過程中。我們工作的重點是放在解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上,但一些突發(fā)性的問題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作者簡介:
錢建良,男,漢族,江蘇無錫市人,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講師,法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