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梓
意義
人生在世,我們就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如同提筆面對一張白紙,實質(zhì)上是面對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當(dāng)我們面對自己,就會面對為什么活著、應(yīng)該怎樣活著的人生難題。
假如人的一生平均年齡七十歲。除去從出生到大學(xué)畢業(yè)的二十四年和退休后的十年,除去吃飯、睡眠、行走、害病等二十年;若有其他的娛樂占去了兩年,比如喝了一下午的酒,打了一晚上的麻將;還有工作與事業(yè)相悖,一生就又少了八年。如此算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一生只有五六年。
這樣一算,真是心驚肉跳。
所有人的一生,生與死都是相同的,赤條條來到世上,離開人間時連一分錢都無法帶走;吃飯、睡眠、行走、害病等也是相同的,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同的是每個人的歷程,也就是真正有意義的五六年時間。
每個人從出生以后,就走向一個共同的目標(biāo)——死亡。突然聽到誰死了,我們會深感悲痛;如果聽說誰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我們除了悲痛還有恐懼。因為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他的精神還閃著光芒;而人從這個世界消失比死亡更無情,意味著他什么都沒有留下。春風(fēng)拂過,枯死的小草都會透出淡綠,但消失的人不會回來。
我反對一位名人的話,大概是用一只鳥來比喻,“它沒有留下鳴叫,但它從天空飛過?!蔽矣X得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斷地進(jìn)行創(chuàng)造,否則跟一頭豬沒有區(qū)別。
所以,在這短暫的五六年間,我們要為一個信念而活著,這一信念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夢幻,是我們從事創(chuàng)造活動的動力?;钪⒉皇浅源┳⌒?,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要用自己的才華創(chuàng)造超越肉體的精神價值,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活得更久——肉體雖死而精神依在。
知識
從六七歲到二十四五歲,我們大多在校園里學(xué)習(xí)知識,而學(xué)習(xí)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個飯碗,為了比別人吃得更多更好,但往往事與愿違——為了吃飯而活著。
實際上,這十六年的學(xué)習(xí)歷程,與人的本性并無多大關(guān)系,人的內(nèi)在并沒有因為知識的豐富而透亮。恰恰相反,知識就像落在一面鏡子上的灰塵,使鏡子喪失了反映的品質(zhì)。
我們擁有知識,知道二乘二等于四,便把二乘二等于五或者六的可能性統(tǒng)統(tǒng)拒之門外。因為我們的頭腦里堆滿了知識,堆滿了從別人那里學(xué)來的僵死的東西,卻沒有幾個屬于自己的想法;即使有自己的觀點也被擠到?jīng)]有一絲光線的角落,永無出頭之日。剩下的便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荒度人生。
那么,此時我們首先要找到自己的鏡子,看看上面蒙的是灰塵還是油漆或者別的什么。不管是什么,我們都要把它們清除,讓鏡子具有反映的能力,哪怕是扭曲了被反映的事物,那也是自己的圖像。
吃飯
問:吃飯了嗎?
答:吃了。
問:吃的啥飯?
答:面條。
問:吃了多少?
答:兩碗。
問:吃你孩子的飯了嗎?
答:……
這是我看了一位飛揚跋扈的名人電視專訪想到的一段對話,像一則禪宗公案,回答是或者否的人,都不見得理解了其中的含義,唯有沉默。
這里牽涉到幾個詞,比如祖先、子孫、積德、貪婪等等,把這幾個詞連接起來,意思就從中跳出。來到這個世界而有所作為的人,除了祖輩的遺傳,關(guān)鍵是受到祖輩行善積德的蔭護(hù),再加上自身的勤奮,從而成就功名。但問題往往出在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功成名就還貪得無厭,仿佛天空大地都是他的。不但搶了別人的飯,還吃了他兒子的飯,甚至把他孫子的飯也吃了。別人吃不上肉,吃些土豆白菜也過了日子。只是他的兒孫們就慘了,因為他給兒孫們留下的是錢,而沒有積下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