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莉
一說到“漢奸”,通常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出賣中華民族利益、投靠日本侵略者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擁護“中日親善”的汪精衛(wèi)及其追隨者們。
但是“漢奸”一詞并非出自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要追溯它的由來,得從1000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和漠北匈奴的對抗時期說起。
漢朝最大的禍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騷擾,自高祖劉邦起,漢朝經(jīng)常采取和親政策,即將漢室公主或宗室王侯的女兒——郡主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yan zhi,相當于王后)。
每次公主、郡主遠嫁匈奴,都要有大批的奴仆、臣下一同前往,伴她們在漠北生活。漠北地處偏遠,在文明富庶程度上遠不及漢朝,生活習性、禮儀習俗與漢朝差異很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前往。
漢文帝時期,要將一位漢朝郡主遠嫁給匈奴的老上單于,漢文帝命一位名叫中行說(yue)的宦官給郡主做傅(老師),令其隨行。
這個中行說不愿前往,就找了一些托辭請求朝廷免其使命,但是因為他是燕地人(現(xiàn)在的河北北部),自幼生長于北方,對匈奴的情況比較熟悉,況且與其它的宦官比起來,中行說讀過書,也頗具幾分才智,因此文帝沒有改派他人。
盡管中行說不愿隨行,但以他一介宦官之身,不敢違抗皇命,只好心懷怨怒,悻悻啟程。臨行前,中行說發(fā)誓說:“我必將成為漢朝大患!”旁人聽了,只當他是一時的怨語,想他一個宦官,也不能成什么大氣候,所以并不理會,就由他隨行郡主漠北而去。
中行說隨郡主到了匈奴后,很快就投靠老上單于,為匈奴對付漢朝出了好多計策。因為他對漢匈兩方的情況都有了解,所以他所提出的對付漢朝的計策也比單于手下高明許多,因此頗得單于的信任和器重。
當時的漢朝雖然從軍事上敗給匈奴,但是經(jīng)濟文化遠比匈奴發(fā)達。匈奴人也很羨慕漢朝的絲綢服飾和飲食習慣,單于和他的將領們都想嘗試變更他們自己的服飾飲食。
中行說卻對此另有見地,他警示單于說:匈奴人口不及漢朝的一個郡,但之所以比漢朝武力強大,就在于服飾、飲食與他們不同,這樣匈奴才不需要仰仗漢朝的供給。而今單于卻要變更自己的習俗,喜歡漢朝的飲食服飾,長此以往,恐怕漢朝的物品輸入匈奴不過十成中的二成,可整個匈奴就該是漢朝的了。
為了更有效地說服單于人等,中行說讓人穿起漢朝的絲帛衣服,到草棘中奔跑或者策馬馳行,結(jié)果這些衣服不但很容易就撕破了,而且還很不利于騎射。中行說說:“穿漢朝的絲織衣服,騎馬在雜草和荊棘叢中奔馳,衣褲全被刮破了,這哪比得上我們的氈裘耐用?漢朝的食物雖然精致可口,可哪里又比得上我們的乳酪方便美味?”
他的示例讓單于深感胡服騎射之重要,此后每每得到漢朝的衣食,單于就命統(tǒng)統(tǒng)扔掉,不再作改變習俗的打算。
中行說還教單于在外交方面壓制漢朝。當時漢朝為了穩(wěn)住匈奴,經(jīng)常給匈奴送禮物,每次漢朝給匈奴單于的國書皆寫在一尺長的竹簡上,國書上書:“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的問候語,然后再記載著贈送的物品、禮物。
為了彰顯匈奴的強勢,中行說建議單于在對漢禮節(jié)方面要采取居高臨下的方式,他讓單于用一尺二寸長的竹簡給漢朝皇帝寫國書,而且上書:“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的問候語,以此表明單于高于漢朝皇帝。
中行說時時不忘貶低漢朝,處處維護匈奴人的利益。當時,漢朝使節(jié)很看不慣匈奴食腥膻、逐水草、著氈裘、疏禮儀、妻后母、兄嫂等風俗制度,中行說就親自出面和漢使辯論。
一次,他與漢朝使節(jié)就這些習俗進行了辯論,中行說為匈奴辯解說:“匈奴人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時要隨時轉(zhuǎn)場,這樣才能保證牲畜按時吃草喝水。戰(zhàn)事緊急的時候人人都練習騎射,戰(zhàn)事緩的時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匈奴人的生活少約束,且簡便易行。匈奴人君臣關系簡單,匈奴的國事再繁雜,也像人的身體一樣好使,不像你們漢朝,雖自稱禮義之邦,君臣之間卻相互猜忌。漢朝大量使用勞力去修筑宮廷樓閣,耗盡民力。百姓耕種本為衣食豐足,建造城郭亦為保護自己安寧,可漢朝的作法卻使得百姓在戰(zhàn)事緊急之時沒有時間練習攻戰(zhàn)之事,和平的時候又不能休養(yǎng)生息,還要出勞力?!?/p>
至于匈奴倫常混亂的婚配風俗,中行說說:“匈奴男人在父子兄弟死后,娶他們的后母、兄嫂、弟婦為妻,這是為了保全種姓,因此匈奴雖然倫常紊亂,但是卻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孫。哪像你們漢朝,雖遵守倫常,可是親情疏遠,為權(quán)力父子、兄弟互相殘殺,進而改朝易姓?!?/p>
當漢使者提到匈奴不敬老者時,他又辯論道:“漢人外出征戰(zhàn),親人皆以好衣好食送行;匈奴的老者雖將好衣好食讓給青壯之人,但得到了青壯的保護,怎么能說匈奴不重老者呢?”
中行說還威脅漢使說:“無須辯論,但教你們漢朝送來的衣食等物品數(shù)量充足、盡善盡美,就是你們盡職盡責。否則等到秋高馬肥,就要大舉南侵,鐵騎踐踏了?!?/p>
在幫助匈奴對付漢朝方面,中行說可謂是兢兢業(yè)業(yè)、盡心盡力。他“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為匈奴人出了不少劫掠漢朝的主意,匈奴單于屢屢依照他的意見侵入漢境,殺戮百姓、劫掠牲畜,給漢朝邊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中行說先后侍奉老上單于、軍臣單于、伊稚斜單于,成了匈奴名副其實的元老級人物。
在漢匈漠北之戰(zhàn)前,中行說病至將死,臨死前他還不忘向伊稚斜單于獻計獻策,讓單于命人把即將病死的牲畜都丟入河、湖當中,企圖讓漢朝軍隊感染瘟疫,所幸漢軍事先覺察,做了防范。
后來,漠北之戰(zhàn)終于以漢朝的全勝而告終,但其后不久,漢軍杰出的年輕將領霍去病病死,關于他去世的原因,有人推測是因為他喝了漠北含有病毒的水才染疾去世的。
中行說因個人怨恨背叛漢朝,忘記了自己的家、國和民族利益,助引匈奴進攻、劫掠自己的國土和國人,他那極盡侮辱、毀滅自己民族的言行讓漢朝人為之切齒。
西漢賈誼曾在一篇文章里表達了漢朝人對中行說的痛恨:“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p>
東方朔則將中行說稱為“漢奸”,意思是背叛、出賣漢朝的人。
有漢以來,“漢”逐漸演變?yōu)橹袊椭袊黧w民族的代名詞,所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人就將那些背叛民族利益,投敵、助敵者統(tǒng)統(tǒng)稱為漢奸,溯源起來,中行說可謂漢奸的始祖了。
(責編 張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