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云
教學《半截蠟燭》,可以蠟燭為重點引導學生熟讀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靈深處,讀中思,讀中悟,使得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感受愛國的情懷。
一、 抓點
“半截蠟燭”是本文的眼點,它貫穿全文,通聯(lián)全篇。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想方設法地把蠟燭從敵人面前端走,可德軍呢,卻仿佛故意與他們作對。兩次的失敗讓人心驚膽戰(zhàn),最后斗爭的成功讓人如釋重負。這不起眼的蠟燭,上演了一場又驚又險的戰(zhàn)斗。教學伊始,我圍繞這個“點”引導學生提問:看了課題,你想到什么?學生靜心讀題,用心揣摩,一連串的問題很快出現(xiàn),提出的問題有:這到底是怎樣的“半截蠟燭”?這“半截蠟燭”里藏著怎樣的故事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主動走進文本。
二、 探點
“半截蠟燭”在常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在伯諾德夫人一家看來,卻比他們的生命還重要。為了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與敵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終保住了情報。其實,這“半截蠟燭”里藏著一場生與死的較量,藏著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機智、勇敢和鎮(zhèn)靜,藏著他們寧死不屈的偉大靈魂。
1. 由點探險?!鞍虢叵灎T”兩次被德軍點燃,本來就剩半截的蠟燭,此刻越燒越短,隨著時間的流逝,燭油的流淌,形勢相當嚴峻。為了讓學生能融入文本,體察斗爭的驚險,我設置了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
(1) 范讀設置情境。課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段落,幾處環(huán)境描寫看似平常,細心閱讀卻觸目驚心。這時候老師的得體范讀,配上緊張的音樂渲染,學生很快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紛紛說道:
“這是一場令人提心吊膽的戰(zhàn)斗?!?/p>
“這是一場既驚又險的戰(zhàn)斗。”
“這是一場蕩氣回腸的戰(zhàn)斗。”
……
學生的緊張情緒一下子顯露出來,這時候,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當時情況驚險的句子,為學習下文做好了鋪墊。
(2) 品讀置身情境。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后,出示:
“燭焰搖曳,發(fā)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p>
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伯諾德夫人心中的焦急。這時,學生置身在緊張的情節(jié)和氣氛中,真正達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讀出的不僅是聲,而且是驚險的場面,涌動出的更是生命的靈性。
2. 由點探魂。這篇文章情節(jié)性強,人物刻畫生動形象,語言細膩,處處閃現(xiàn)出人性的光芒,因此,感悟三個人物的內(nèi)在品質(zhì)是文章的關鍵。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學時,我緊扣文本,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感悟文本,自主發(fā)現(xiàn)文本中人物的光華。
(1) 探詞句,如見其人。伯諾德夫人一家與敵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體,而在這個主體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內(nèi)心活動把人物形象刻畫得精彩紛呈:機智、勇敢、鎮(zhèn)靜、聰明,而內(nèi)心深處卻是萬分擔心、焦急、緊張。為了讓學生把握好三個人物的形象,我以一句簡單的設問:“在周旋的過程中誰給你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呢?”把學生再次帶進了文本,畫出重點詞、句,并寫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這時候,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思考問題有了深度,在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中漸漸地領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比如在德軍第一次點燃蠟燭時,從“急忙”中學生感受到伯諾德夫人內(nèi)心的擔心、著急,但她卻急中生智,很快想出了取油燈的方法,學生從“輕輕”一詞又感受到了她的鎮(zhèn)靜、從容;杰克搬柴生火沒能端走蠟燭,但是他依然從容地搬柴生火,學生也感受到了他應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林的嬌聲以及她計劃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就這樣,學生在教者的引導下,讀句子,抓詞語,談理解,說體會,三個人物形象逐一立體地呈現(xiàn)。
(2) 探內(nèi)心,如入其心。本文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注重人物心理描寫。文中伯諾德夫人一家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豐富的,各有想法,但有一樣是相同的:擔心、著急、對敵人充滿了無限的仇恨。而這又與人物外在的機智、鎮(zhèn)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因此,教學時,我出示了下列場景:
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
伯諾德夫人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小女兒杰奎琳鎮(zhèn)定地把燭臺端起來,上樓去了……
正當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
要求學生任意選擇一個場景,任意想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而這時緊張的背景音樂渲染、教者適當?shù)攸c撥、評價更是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漸漸地,學生深入了文本人物的靈魂深處,其愛國之情在學生心中顯得更加真實可感。
三、 拓點
教學的尾聲,當一股股愛國情懷已在學生心中不斷涌動時,我這時候再次回到眼點,相機問道:這僅僅是裝著情報的半截蠟燭嗎?透過這半截蠟燭你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這一問題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更為深入的詮釋,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小讀者一個個激情洋溢,紛紛說道:
“透過這半截蠟燭我們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三個高尚的靈魂?!?/p>
“透過這半截蠟燭我們看到的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p>
……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問題的最后引說,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時候,課堂氣氛更加熱烈,學生激情澎湃,頌出的是對祖國濃濃的愛意,贊出的是對祖國深深的依戀,句句肺腑之言在課堂上激情傳遞……
(作者單位:泰州市九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