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摘要]自1994年以來,印度國家評估與認證委員會(NAAC)虛心向其他國家學習,制定了適合印度國情的評估模式,并逐漸完善其評級體系。同時,NAAC的外部質量保障也面臨一些問題。其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下一輪高等教育評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9/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6—0055—04
[作者簡介]郭斌,復旦大學高教所2006級碩士生(上海200433)
根據1986年國家教育方針的建議,印度國家評估與認證委員會(NAAC)于1994年9月成立,作為大學撥款委員會(UGC)下設的一個自治機構。NAAC的主要任務是對高等院校進行評估和認證,對院校的教育質量進行評估。雖然印度只有15年的評估經驗,可質量控制已經在印度高等教育體系中存在了150年之久,大部分都是英國統治下的遺留物。印度獨立后,在高等院校的建立和擴充的最低要求方面都有各種規(guī)定:州政府的檢查與審計、大學的附屬功能、UGC對大學的績效評價、資助機構的檢查等。20世紀70~80年代,印度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院校數和在校生數大大增加,NAAC的設立就是為了有效地保證印度高等教育在迅速擴張形勢下的高等教育質量。
從1994年9月開始,NAAC花了3~4年的時間制定評估方案、原則和工具。到2004年1月,大約有1 000所院校接受了評估,對所有大學的第一輪評估與認證于2004年底結束,學院的第一輪評估一直延長到2007年3月底。截止到2007年3月31日,已經有140所大學和3 492所學院接受了評估與認證。之后,第二輪評估與認證使用評估與認證新方法。
一、印度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經驗
(一)向其他國家學習,總結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要素
為提高質量評估技術和完善質量保障體系,NAAC以常任會員的身份加入了亞太質量網絡組織(APQN),并同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英國質量保證機構(QAA)和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機構(AUQA)等保持密切聯系。經過學習和比較,NAAC認為大部分質量保障體系具有五個核心要素:(1)都是獨立的;(2)評估以先定的和透明的標準為基礎;(3)評估過程是自評報告和同行專家組實地訪問相結合;(4)堅持評估結果的公開化(盡管公開化的程度不同:從只是公開最后結果到公開整個評估報告);(5)保證評估結果在一段特定時期內的有效性。
參考這些核心要素,NAAC制定了一個三階段評估與認證過程:第一階段是院校遞交自評報告(院校按照先定的、公開的標準準備自評報告);第二階段是同行專家組實地訪問,證實院校白評報告,同行專家組根據院校總的評分等級作出評估報告和建議;第三階段是NAAC執(zhí)行委員會根據同行專家組建議和公布的評估結果作出最后決定(院??偟脑u分等級和詳細的評估報告),其有效期為5年。
(二)制定適合印度國情的評估模式
國際質量保障實踐的多樣性是各國獨特國情的具體反映。NAAC基于印度國情的基本特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制定了適合印度國情的評估模式。
1委員會的作用:參與評估或協調
NAAC開始進行實地訪問評估的時候認為,機構職員本身沒必要直接參與評估,因此,NAAC的評估過程使得同行專家評估至關重要。質量評估中同行專家檢查的有效性一直是爭議的焦點,NAAC從高等院校收到的關于評估結果的申訴,都與組內分歧和同行專家的主觀性有關。許多全國會議強調有必要引進數量指標,然而,NAAC始終堅持同行專家評估是認定院校多樣性的最佳方式,而且,量化在其他國家的質量保障機構中并不多見。自從印度高等教育擁有一個龐大的專家?guī)?,NAAC就采用同行專家檢查。然而,使同行專家適應NAAC評估框架、減少組內分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進一步保證評估過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NAAC在設計評估框架、研制評估工具和方法、確保評估結果公布之前過程的客觀性等方面起著主要作用。因此,作為外部質量保障的專業(yè)機構,NAAC并不把自身只局限于協調的作用,而力爭在協調作用和指導評估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2評估的本質:自愿或強制
NAAC主張評估自愿,并形成一種觀念,即認證是針對質量院校,不適合于那些還在為一些基本問題而奮斗的院校。這是因為在印度影響教育質量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從財政約束到社會因素。NAAC評估與認證不可能處理所有這些因素,不能夠提供與高等教育質量相關的所有問題的答案。許多與質量相關的問題可以通過給于他們關注、大學的附屬作用等得到解決。評估與認證過程很有價值,它提供的結果可以被院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用來作出相關決定。
3評估結果與資助相聯系:基本的或發(fā)展的
評估結果與資助相聯系,一直是一個值得爭辯的領域。在實踐中世界各國質量保障機構的方法各異,關于評估與資助的直接聯系是否會對教育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業(yè)已成為國際性的爭論。印度把支持“提升”而非“責任”作為評估的主要目標。獎勵優(yōu)秀、撤消質量低劣院校的資助一直作為激勵院校的有用方法。為了利用評估結果,NAAC保證主要資助者即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在決定具體計劃的資助時考慮評估結果。比如,UGC決定把它部分發(fā)展性撥款與院校的認證地位相聯系。
4報告策略:公開的或機密的
NAAC的報告策略是授予一個總的院校等級,加上一個詳細的評估報告,這些都是公開的。評估報告的公開或機密是許多國家爭論的話題,然而,所有的評估體系都逐漸采取公開的方式,NAAC也是如此。通過適當的安全措施確保報告滿足NAAC文件的要求,全部報告公開,這樣,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開始利用評估報告作出自己的決定。
(三)逐漸完善評級體系
評估結果測量的適當性依賴于高等教育政府控制的強度、教育體系的規(guī)模和院校教育質量的多樣性。當討論評估結果測量的時候,NAAC考慮了不同的選擇,包括兩點等級、百分比評級和積分。
兩點等級(認證/未認證)對于在建立高等院校時政府控制較少的教育體系有利。印度擁有適當的管理機制來保證院校的有效運作,再加上強大的附屬體系,因此,兩點等級并沒有多大價值。由于印度高等教育的體系龐大和高等院校質量各異,評估結果將院校分成兩類以上是比較適當的。由于評估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很難設計出能夠區(qū)分同類院校之間區(qū)別的評估工具和方法,而且,不能忽略被評院校的特色和他們的目標。根據一般標準編寫評級表或百分比積分的任何嘗試都與提升院校多樣化的原則相違背。因此,只能折中,即把大量的院校分成幾類,既允許區(qū)別存在,又能保證同類院校充分發(fā)展的空間。認識到這些
問題后,NAAC采取了多點評級體系。
1星級評級體系
星級評級體系從1998年到2002年3月15日施行。評估的重要結果是院校的最后得分,如果總得分超過55%,院校就能夠獲得“認證身份”,認證院校將被授予五星級中的一個等級(見表1)。
2九點等級評級體系
從2002年3月16日起,NAAC修訂了評級體系,施行九點等級評級體系。如果總得分超過55%,院校就能夠獲得“認證身份”,認證院校將被授予九點等級中的一個等級(見表2)。。
3新評級體系
星級評級體系評估了47所大學和81所學院,九點等級評級體系共評估了93所大學和3 411所學院。NAAC在前兩種評級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修訂,進一步完善了評級體系,并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新評級體系。
在新方法中,院校的每一關鍵點以4種級別進行評分,即A、B、C和D,分別表示很好、好、滿意和不滿意。每一標準內所有關鍵點的總分通過應用于它的適當權重計算得出,這一標準的平均績點(GPA)也就計算出來了。運用對每一標準所規(guī)定的權重之后,最終評估結果的累積平均績點(CGPA)即通過7項標準的7個平均績點(GPAs)隨之計算得出。最后,每一所申請院校將會被授予一個字母級別(代表它的質量水準),還有它的成績符號和認證身份(依據通過評估程序所得到的累積平均績點CGPA)(見表3)。
新評級體系將字母等級轉變?yōu)閿底挚凕c(累積平均績點的總得分),其優(yōu)點在于:評估范圍更廣,使得分標準化;將極度偏見減到最少;兩個字母等級之間有1分之差,便于評估過程的微調;由于差異和標準偏差的減少,相關評估將會更加準確,同行小組的差異從實質上大大減少;在任何一個階段,調整的范圍較小,因此,同行專家組的評價將更加精確。
(四)評估與認證后的有效措施
1對評估的再評估
評估了大約125所院校之后,NAAC執(zhí)行了評估程序的再評估。評估后NAAC的努力并非是一個單方行為,從首批100所認證院校收集到反饋信息之后,再評估就成為一項固定做法。在認證6個月之后,每所院校將會收到NAAC的一份調查問卷,收集NAAC評估與鑒定方法各個方面的反饋信息,隨后,專家對反饋信息進行分析以找出需要調整的方面。每次實地訪問之后,NAAC會收集同行專家組每位成員的反饋信息,以改進同行專家組實地訪問程序。參加評估實地訪問的國際觀察員就NAAC評估過程也會寫出評估報告。
2院校內部質量保障機制
NAAC建議所有認證院校須要建立一個內部質量保障機制(IQAC),作為認證后質量維持的一個有效措施。質量提升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因此,IQAC應成為院校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促使院校實現質量維持與質量提升的目標。IQAC的組成人員包括高級官員、管理人員、教師、社會各界人士,其職責是監(jiān)管院校質量保障措施的實施,記錄、發(fā)布有關院校質量方面的數據和信息,準備院校年度質量保障報告。
二、印度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面臨的問題
(一)評估過程可能會導致院校多樣化的趨減
盡管院校特色是評估中的一個要素,可是一些院校開始對某些一流院校的做法進行復制;NAAC制定的指導手冊是為了便于院校準備自評報告,可是也同樣起到了復制的作用。大多數院校為了應付評估,匆忙運用所有的現行機制,有些人擔心這可能會導致院校多樣化的趨減。其中有一項評估指標即“有益特色實踐”就是為了提升院校特色的多樣性。這項指標主要是關注院校在學術增長方面的革新措施,并與院校背景相適應。NAAC期望,一但總體質量所需求的各個方面穩(wěn)定之后,院校將尋求創(chuàng)造自己的優(yōu)勢,最終達到與眾不同。
(二)專家組實地訪問可能會面對參評院校偽飾的質量
NAAC理解,與同行專家組會見的代表要經過院校的細心指導,有些院校與學生代表的互動,結果變成了頌揚院校管理和院校領導的會議。有些院?;舜罅繒r間準備文件,計劃給同行專家組留下深刻印象。換句話說,為了盡量取悅評估專家組,院校創(chuàng)建的是偽飾的質量,而非有效的質量保證。院校取悅同行專家組的過度熱情、美化校園和發(fā)展基礎設施以迎接評估專家組所作的努力,受到了教職工和社會各界廣泛的批評。
(三)同行專家組成員需要經過正規(guī)的培訓
在對印度東北部評估后反饋信息的一項研究報告中,90%以上的院校對專家組的構成表示滿意,但有些院校對專家組的評估不滿。其中一所院校批評了專家組的評估方法,并指責專家組的實地訪問不僅吹毛求疵,而且毫不同情;大約有10所院校指出在實地訪問中同行專家毫無經驗可言。另外,同行專家組是否嚴格按照程序進行評估令部分院校置疑。院校評估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估專家,因此,對同行專家組成員進行正規(guī)的培訓,就顯得至關重要。
三、印度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啟示
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組織實施高等學校本專科教育的評估工作。2008年6月底,我國剛剛結束第一輪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第二輪評估方案還在進行研制。印度國家評估與認證委員會比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提前10年成立,我們可以從其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本身的定位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因此,不能片面地用一個評價標準、同一個指標體系來評價指導思想各異和培養(yǎng)目標不同的大學。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成為未來高等教育評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勢必要求根據不同類型的大學、不同的社會需求來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并在今后高等教育評估理論研究及實踐過程中不斷去完善。印度高校評級體系經過了兩次完善,新評級體系把院校分為大學、自治學院和附屬學院/直屬學院三類,在7項標準中分別給予不同的權重;而我國是用同一個評估方案對各種類型的院校進行評估。另外,比較中印兩國的評估指標體系,我們可以發(fā)現:印度的評估指標體系更為細化。我國的評估指標體系有7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和44個主要觀測點;而印度的評估指標體系有7個一級指標,36個關鍵點和194個主要觀測點。評估指標的細化能夠使評估偏差大大減少,增加評估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是搞好我國下一輪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的關鍵。
(二)評估結果公開化
評估結束后,NAAC將參評院校的評估結果和專家組報告掛在NAAC官方網站上,供各利益相關方瀏覽或參考。評估結果的公開化一方面體現了評估的可靠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是供各個利益相關者評價或選擇院校的參考依據,同時也能促使院校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特色,有效地提高本校教學質量。我國第一輪的評估結果和專家組報告也應及時地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以供社會各界參考,激勵院校進步。
(三)對評估專家組成員進行正規(guī)培訓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高校評估中,評估專家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評估人員的個人素質和能力,評估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和經驗對評估的可信性和有效性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輪高校教學工作評估過程中的多數評估人員沒有直接參與過高校評估,缺少評估的技術和經驗。我國第二輪高校教學工作評估即將展開,我們應研制出切實可行的專家組評估手冊,對評估人員進行系統的指導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第二輪高校教學工作評估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NAAC經歷了15年的探索與成功,逐漸從學術界的反對發(fā)展到現在的普遍贊賞和大規(guī)模評估階段。在過去15年執(zhí)行和調整評估策略的過程中,NAAC所面對的障礙、采取克服障礙的策略和遇到意料之外的結果很多。隨著評估體系的改進,其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逐漸體現出來,其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