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
近日,看了一則教學片段,內容是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三根長7、5、4厘米的小木條搭三角形,學生開始動手搭.突然有人叫了一聲“哎呀”,原來他把5厘米長的木條折成了兩段,一量,兩斷長度分別是2.6和2.4厘米.這下遭了,無論他拿哪一段都無法和原來的兩根木條拼成三角形,急得他直跳腳,其他學生不知情況,覺得納悶:怎么他的三根就不能拼成三角形?到底要怎樣的三根木條才能拼成?大家產生了疑問,思維直指三角形三邊長度關系,結論呼之欲出.看到這種情況,原本打算正面講解三角形三邊長度關系的教師立即改變了預設流程,加入到學生中,和他們一起探討這種不能構成三角形三邊的長度關系.師生互動互助,結果水道渠成,學生印象深刻.
還有一例,內容是度量三角形三內角的度數.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塑料三角形,讓一學生來量,師故意將一個角(事先劃好的)掰碎了,學生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意外”,先是一愣,隨機又是一笑,很快量出并說出三個角的度數來,算理也說得非常清楚.
以上兩例“意外”的出現,都沒有使課堂教學效果打折,相反卻能更好地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勃勃生機和活力,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指的:教學過程就應是持續(xù)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但是像這樣有價值的“意外”,如何才能讓它充分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樹立學生是課堂主體的觀念
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數千年來都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識的主人.因此,學生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課堂上老師說了算.現在是時候打破這種觀念,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了.凡學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結論老師決不代替,凡學生能獨立發(fā)現的規(guī)律,老師決不暗示,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間,克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多創(chuàng)造師生間爭辯和討論的機會,這樣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從而點燃學生心中創(chuàng)造的火花,為“意外”的產生提供了理念的支持.
二、讓備課“活”起來
首先目標要“活”,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保底目標,看見的知識和技能為顯形目標,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隱性目標;開放的教學目標還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這些要有機落實到目標中去.其次過程要“活”.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老師往往面面俱到,不僅設計好傳授的內容,還會越俎代庖設定學生的回答,即使學生沒有答出預設答案,教師也會將學生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整個教學過程只見預設不見生成.其實上課時會有許多超出老師預設的意外情況出現,此時不能讓活人圍著死教案轉,需要備課不斷調整,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為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備課調整不是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教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地發(fā)展,“意外”才能充分出現在課堂上.
三、讓課堂“活”起來
要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氛圍,激活創(chuàng)新意識,這樣“意外”的插曲才能不時奏響.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認為,要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發(fā)揮,就要給學生充足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這一觀念表現在課堂上就要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活”起來.一方面減少對學生思維的束縛,鼓勵學生善思、多問,允許他們出錯,給他們充足的心理自由,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提出的古怪問題,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讓學生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讓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創(chuàng)新才能得到激活.
四、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是教師在實際過程結束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回憶的過程,它包括理念、行為、情感、成敗、歸因等一系列理性的分析.經常反思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責任編輯: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