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法 王 敏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凡古詩文名篇,必有獨到之處,或思想深刻,或內涵豐厚,或文采斐然,因此,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精彩奧妙。那么,在反復誦讀中應怎樣深入進去呢?具體說來,可分三步:
第一步,正確朗讀,讀懂文字。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它是熟讀成誦進而深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品賞優(yōu)美語言的基礎。試想,如果讀錯字或者讀破句,或者對文中的某些詞句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錯了,那還談得上深刻領會作品的內涵和精彩的語言嗎?所以,初讀古詩文名篇時務必要正確朗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然后順暢讀出全文。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并利用工具書重點查釋文中無注釋的字,力求能用現(xiàn)代漢語正確地說出全文的意思。
第二步,熟讀成誦,領會內涵。宋代大學者朱熹說過,“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币羁填I會古詩文名篇的豐富內涵,就必須做到兩點:熟讀,精思。何謂熟讀?元代侯均說:“人讀書不至千遍,終于己無益?!弊匀?,“千遍”帶有夸張色彩,但只要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不管是十遍還是八遍,都算得上“熟”了。不過,文章不是無情物,在熟讀的同時還必須“精思”,必須多問幾個問題:這段文字寫了什么內容?用了什么手法?它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例如在熟讀《陋室銘》的過程中,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幾句時,就要問一問:前四句寫的是山水,似乎與陋室不搭界,可作者恰恰把它們與陋室聯(lián)系起來寫,這是用的什么手法?為什么這樣寫呢?精思可以使你明白,這是用的比興手法,先言山水以引出陋室,為的是類比說明一個道理:有仙使不高的山變得有名,有龍使不深的水變得靈秀,而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則可以使人覺得陋室不陋。這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借陋室表達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如是,在反復誦讀中多問、勤思、善悟,就必能領會作品的豐富內涵。
第三步,含英咀華,品味語言。在深刻領會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還應該反復玩味它的語言,尤其要反復吟誦、細細品嚼那些描寫精彩、議論精辟的佳句、名句,這對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情趣、能力都有極大的好處。如吟誦《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名句時,可從修辭方式、句式、用詞特點等方面去思考它的語言特點:“出淤泥而不染”與“濯清漣而不妖”是對偶,句式比較簡短整齊;另外,“出”、“濯”等動詞用得很精當,且有動態(tài)感,表現(xiàn)了蓮花遠離污濁、挺出水面的鮮活神態(tài)和不斷的洗滌自身、不愿蒙受污垢的高潔心態(tài),“不染”表現(xiàn)了蓮花純樸高尚的品格,“不妖”表現(xiàn)了蓮花儀態(tài)莊重的形象。這些用詞千錘百煉,精當無比,極富語言張力,值得細細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