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杰
蘇州是園林之城,有大小園林百余座。別具一格的古典園林,集中了宋元明清以來江南園林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融建筑、園藝、雕刻、繪畫、詩文、工藝美術(shù)于一體。蘇州園林多為私家園林,藏書樓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園主揮毫命素,吟詩作文之地,在此逍遙于最有韻味的卷中歲月。這些園林的園主大多是地方士紳,他們出身世家,家底富裕,以構(gòu)筑花園頤養(yǎng)天年。也有被貶官員,他們從官場上敗退下來,欲以隱居方式保持自己人格的清高,當(dāng)一名象征性的隱士。這些園主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因此藏書和著述成了他們晚年精神生活的全部,由此也成為了蘇州歷史上有名的藏書家。
園林藏書樓的構(gòu)建
蘇州園林都建在小巷深處,雜廁于民居之間。例如,網(wǎng)師園大門位于一條極窄的羊腸小巷闊家頭巷深處。因為園主筑園之初心,即藉以避大官之輿從也!藝圃位于文衙弄,不遠處就是曹雪芹《紅樓夢》中說的“紅塵中一二等風(fēng)流繁華之地”的閶門,但卻“隔斷城西市話嘩,幽棲絕似野人家”,要找到藝圃,非得有尋幽探芳的決心不可。耦園僻處蘇州“城曲”小新橋巷,罕有車跡。拙政園東部明代末年是王心一的“歸田園居”,當(dāng)年也是“門臨委巷,不容旋馬”,“委巷”即東首的百花小巷。號稱“吳中第一名園”的留園,位于蘇州閶門外,當(dāng)時從城內(nèi)出城去留園,都是狹窄的石子小道??梢哉f,避開塵囂、“隔塵”、“隔凡”,贏來一份清幽,這是蘇州園林選址的共性。
蘇州園林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華,容膝自安,家無長物,琴書自樂,恬和養(yǎng)神。一丘一壑之中寄寓了廣闊的心靈世界。園主藏書家都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他們把讀書當(dāng)作汲取精神營養(yǎng)、加深文化底蘊、增進文學(xué)修為與功力的必由之路,自然會嗜書如命、愛書成癖了。這樣,藏書在達到了相當(dāng)?shù)臄?shù)量以后,就應(yīng)該有便于庋藏和保管圖書的處所,于是出現(xiàn)了藏書樓的營建。藏書的地方大都是用樓、齋、室、軒、堂、館、廬之類的名稱,如顧文彬的過云樓、許厚基的懷幸齋、吳梅的百嘉室、吳云的兩罍軒、俞樾的春在堂、朱祖謀的聽秋山館、沈秉成的鰈硯廬,統(tǒng)稱之為藏書樓。
深入考察蘇州私家園林藏書樓,其中卻有“實構(gòu)”和“虛擬”兩種情況。所謂“虛擬”,即雖有藏書樓的專號,而實際上并非真的專構(gòu)樓堂以庋藏書籍。有的園主藏書家在自己的居所辟一專室藏書,有的是將書籍藏于園主讀書治學(xué)的書齋,有的甚至是隨居室放置。擇其較有代表性者而言,李鴻裔的殿春簃可謂流芳古今的書樓,樓名蘊意雋永,但他的藏書是在自己的居所辟一專室藏書,并無專構(gòu)的書樓。
園林藏書樓的命名
蘇州園林中鳥啼花落,園主享受的是清幽和寧靜,濃郁的書卷氣及文墨氣息彌漫著藏書樓。園主藏書家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在搜集、整理典籍的同時,還常常喜歡給自己的藏書樓起一個甚至幾個名字,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志趣,其中相當(dāng)部分,還都有一段有趣的掌故或佚事,流傳為書林佳話。
藏書樓號,盡管只有那么寥寥數(shù)字,卻是字字費匠心,去取有來由的。清代中期著名的藏書家黃丕烈的藏書樓號可謂多矣,有百宋一廛、士禮居、讀未見書齋、學(xué)山海居、陶陶室,這些樓號,只是根據(jù)自己各個時期藏書的情況,為自己齋室所起的名號。黃氏齋號,最初叫“讀未見書齋”,是因他好求異本,追尋未讀之書而得名。后得北宋本及南宋本兩種《陶淵明詩》,又稱樓號為“陶陶室”。再后,宋本書所得日多,逾百部以上,又號藏書樓為“百宋一廛”。
兩罍軒,是吳云的藏書樓,在蘇州聽楓園內(nèi)。吳云在光緒年間任蘇州知府,時家住虎丘,后在金太史巷建聽楓園。園占地面積不大,以玲瓏精致見長,其自稱“宅居不廣,少有花木之勝”。這里原為宋代詞人吳應(yīng)之紅樓閣故址,因園中亭閣雅潔,池石清幽,被譽為吳中著名的書齋庭院。同時代的文人逸士曲園老人俞樾、耦園園主沈秉成、怡園園主顧文彬、網(wǎng)師園園主李鴻裔都在其書齋揮毫命素,吟詩作文。吳云是一位極具名聲的文化名人,愛好收藏,收藏門類十分廣泛,同時又多才多藝。其詩文、書畫、篆刻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兩罍軒在聽楓園的西南角,整個建筑保存完好,室內(nèi)陳列著仿古家具。其藏書在當(dāng)時就較有名氣。尤以他藏有青銅器齊侯罍二件,遂以此名其藏書處。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卷一稱吳云“性喜金石、彝鼎、法書、名畫、漢印、晉磚、宋元書籍,一一羅致,入其室者覺滿目琳瑯,令人有望洋之嘆?!?/p>
輝煌的園林藏書樓
明清兩代是蘇州私家藏書史上的鼎盛時期。由于私家藏書文化的深入發(fā)展,藏書樓必稱樓號的習(xí)俗蔚然成風(fēng),于是書樓林立,王獻臣的臨頓書樓、唐寅的學(xué)圃堂、文震孟的石經(jīng)堂等等,有不勝計數(shù)之感。
過云樓是顧文彬的藏書樓。因庋藏大量的古代法書名畫、版本書籍、彝器古玩而吸引過無數(shù)公卿名臣。文人墨客雅集,與顧氏主人揮毫潑墨,成為有清一代藝苑傳人之殿,得江南第一家之美譽。過云樓樓面闊三間12米,進深九架9.5米,樓后自成一區(qū),有樓屋兩進,樓前左右軒廊,壁開扁式六角磚細框,內(nèi)嵌亂冰片紋木花窗,制作精良,樓內(nèi)紅木屏風(fēng)隔斷,雕刻精細。
顧文彬雅好書畫收藏,于鄉(xiāng)邦文獻亦有藏。幾代人收藏不輟,流風(fēng)綿延,至顧鶴逸而發(fā)揚光大。然顧氏素對家藏古籍寶愛有加,秘而不宣,因此過云樓藏書不像其它藏書樓一樣聞名于世。上世紀90年代初,南京圖書館購得顧家藏書共541種,專室陳列保存。
在蘇州,耦園幾乎家喻戶曉,但知道園主沈秉成是一位著名藏書家的人較少,知道園內(nèi)有一藏書樓叫“鰈硯廬”的那就更少了。沈秉成喜藏硯,曾在北京得一汧陽石,剖開后形似比目魚,制成兩硯,與夫人嚴永華各執(zhí)其一,名為鰈硯,遂有“鰈硯廬”齋名。俞樾曾為之賦詩云:“何年東海魚,化作一拳石。天為賢梁孟,產(chǎn)此雙合璧?!笨盀槲姆考言?。二十多年前,此硯出現(xiàn)在上海古籍書店,硯平光潔,中有很多雀眼,可說是寶中之寶,硯的下方刻有“定山草堂”和“鰈硯廬藏”二方圖章。
鰈硯廬為二層飛檐式建筑,站在小院里看此樓,整個格局為曲形,只見樓上樓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欄桿,古樸而清冷。這種安排,倒是完全符合明代造園家計成《園冶》關(guān)于書齋的造址原則:“書房之基,立于園林者,無拘內(nèi)外,擇偏僻處,隨便通園,令游人莫知有此。”同時,樓位于偏北西墻根,北對應(yīng)水,寓意以水壓火,避免發(fā)生火災(zāi)。這座藏書樓保存如此完好,在蘇州也是僅見的。
沈秉成購下耦園時才52歲,退出官場著書立說,成為沈氏晚年的選擇。所以他在西花園安排建藏書樓外還建造了織簾老屋及還硯齋,表示自己準備著書立說。沈氏身后給世人留下了《蠶桑輯要》、《鰈硯廬金石款識》、《所見書畫錄》、《鰈硯廬聯(lián)吟集》等諸種著述。他夫人也很有才藝,號“不櫛書生”,著有《紉蘭室詩鈔》、《鰈硯廬詩鈔》。
沈秉成在園內(nèi)曾題對聯(lián)“萬卷圖書傳世富,雙雛嬉戲志懷寬”之句。還硯齋中板聯(lián)“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系清乾嘉四大書法家之一劉墉的手筆,并有張廷濟、吳云題跋。從對聯(lián)可以看出,當(dāng)時沈氏辭官后,過著隱居安閑的日子,以園為樂,以書為伴。
沈秉成性喜金石字畫,所收藏皆精絕。張之洞、潘祖蔭、李眉生、顧子山、吳云皆時相過從,經(jīng)常在一起鑒賞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討研究。偶得一古器、一舊刻書籍,摩挲玩弄以為笑樂。潘氏《著硯跋》有其從丁氏八千卷樓傳抄之《武林石刻記》一部??梢娝仁且晃贿_官,又是一位風(fēng)雅的讀書人。沈秉成藏書甚豐,更喜金石字畫,所藏金石、字畫、典籍皆為精絕,藏書數(shù)量更超萬卷。蘇州著名版本學(xué)家、藏書家江澄波說:“曾經(jīng)購得耦園主人沈秉成舊藏二種珍本古籍:一部是《綠窗女史》十四卷,明秦淮寓客輯,明啟楨間刊本,卷首附插圖二十幅,雕鏤精絕,細如發(fā)絲,可稱明刊版畫中之代表作。還有一部是《書言故事大全》十二卷,為明代萬歷間寫刻本,每卷附有插圖二幅。這一種類書,傳世不多。此二書現(xiàn)藏于北京圖書館?!绷硗猓浜糜丫W(wǎng)師園主人李鴻裔卒后,李氏藏書名畫一時星散,沈秉成得其部分。
由于園內(nèi)的文化氛圍濃厚和藏書樓的藏書基礎(chǔ),因此在沈氏過世后,大量文人在此借住,研究學(xué)術(shù)。吳昌綬為近代著名刻書家,其精版本目錄之學(xué),寄寓耦園時潛心校讎古籍,搜集遺文,刊有《雙照樓叢書》,其中《景刊宋元本詞》61卷,旨在保存宋、元、明刻本的真面目,精美絕倫,被詞學(xué)家稱為“在我國詞史上可謂空前之創(chuàng)舉”。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朱祖謀,去職后歸居蘇州,寄寓耦園之“織簾老屋”,時詞學(xué)家鄭文焯、曹元忠常至園中共同商討詞學(xué)。朱氏在園中輯歷代詞,后刊為《彊村叢書》。1939年,史學(xué)家錢穆自昆明重返蘇州,居住園中,潛心治學(xué),完成了《史記地名考》等著作。1946年,史學(xué)家顧頡剛也曾借住在園中靜心研讀。耦園之所以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中原因之一與耦園歷史上所附麗的人事是分不開的。
如今鰈硯樓的藏書早已散失,書去樓空,這仿佛是古今藏書家無法逃避的宿命,但其留下的文化氛圍,還留在當(dāng)今甚為熱鬧的耦園。走近蘇州私家園林藏書樓就是走進了蘇州的歷史,藏書樓的許多名稱還在,藏書樓的許多影子還在,懷舊的情緒還在。我們在瀏覽蘇州園林美好的景色時,不應(yīng)該忘了這些藏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