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潮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生的習作不僅與聰慧有關,而且與動機密切相關。學生寫作的動力來源有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相應地,寫作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它們對學生的寫作具有不同的心理學意義。
寫作的內、外動機對比
先請看一個實例:
作文課始,老師說:“同學們,我們在一起學習、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這期間,我們朝夕相伴,親密無間。近來,我有一個愿望,開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閃,像交響樂中極不引人注意的音符,僅發(fā)出了微弱的音響;而現(xiàn)在這音符發(fā)展了,強烈了,終于成為激烈的、反復出現(xiàn)的主旋律,時時在我的心里激蕩??墒?,我又不好意思說出來?!?/p>
“說,您說呀!”學生們喧鬧起來。老師輕輕地說:“我非常非常想去你們家玩兒?!边@時,學生個個流露出歡喜的神情。
“可是,我怎么找尋你們的家呢?”正在學生為難之時,老師說:“我有一個一箭雙雕的辦法,不知你們……”還沒等老師說完,學生們就急切地打斷了老師的話語。老師見時機已到,便一揮手在黑板上寫下《老師,您這樣尋找我的家》。學生們恍然大悟,躍躍欲試。老師提出要求說:“同學們該不會亂寫一氣,故意讓老師找不到你們的家吧?到時,我按你們指定的路線尋找,要是迷了路,丟失了,以后你們就沒有語文老師了?!币魂嚉g笑聲過后,大家在輕松、激動、興奮的情緒支配下動筆了。
批閱作文的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就連平時很頑皮的學生也在結尾處深情地寫道:“老師,我知道您忙,不可能到每個同學的家里去,不過我還是詳詳細細地寫出來,這是我最認真寫的作文了,因為我希望您能來。”
部分同學還附有草圖。
這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寫作內在動機的一個教例。在上述情境下,由于教師巧妙的誘導,使學生對寫作本身發(fā)生興趣,寫作活動本身使學生獲得滿足,無需外力而自愿寫作。本教例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寫作的內在動機。教師先提出“怎么尋找你們的家”的有趣問題,這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起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興趣,進而產(chǎn)生寫作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就連平時很頑皮的學生也自稱“這是我最認真寫的作文”??梢?,寫作的內在動機可直接推動寫作活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一般說來,學生原有的寫作需要得到滿足后,又會產(chǎn)生新的寫作需要,引起新的寫作動機。正是不斷地滿足了新的需要而產(chǎn)生新的寫作動機,也就不斷地加強和維持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于引導學生產(chǎn)生新的寫作需要。
寫作的外在動機是在外部的客觀因素(如分數(shù)、競賽、教師和家長的獎罰等)的影響和要求下產(chǎn)生的寫作動機。外在動機不可能從根本上激起學生對寫作活動的興趣,因而它的效應是短暫而微弱的。對現(xiàn)在許多小學盛行的“作文競賽”要進行具體分析。“作文競賽”是一時提高學生作文積極性而采取的一種外部措施,能引發(fā)學生寫作的外在動機。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大,適當?shù)牟捎眠@種方法是可行的。但動輒使用,只能使學生失去寫作信心,對寫作望而生厭。
寫作的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持久而強有力,因而內在動機在作文教學中更具有意義。教師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內在動機是上策。但是,學生寫作的內在動機需要外部教育的不斷強化,需要外界誘因而加以激發(fā),使之變得持久而強有力。因此,采取各種誘因手段激發(fā)寫作動機是必要的,但必須使外部誘因轉化為學生寫作的內在動機。只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相互結合,彼此交替,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推動和維持寫作積極性的作用。
寫作動機的激發(fā)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如果有寫作的內在動機,能夠積極主動地寫作,那當然是理想的。但根據(jù)教學觀察,這種情形是不多見的。這要求教師利用一定的誘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有些學生作文成績一時提不上去,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學好作文的重要性。如果數(shù)學老師說“無論你長大做什么工作,都是用得著數(shù)學的”,學生都會點頭同意。然而,如果要說“無論你們將來到什么行業(yè)工作,都是需要一定的作文能力的”,許多學生就不那么信服了。他們會說:“我長大了不想當作家,也不想當新聞記者。我要當飛行員,或者學開拖拉機,或者當個醫(yī)生,會不會寫文章有什么關系呢?”
為了啟發(fā)學生懂得人人都要學好作文的重要意義,有一位老師布置學生回家了解父母在一個月中動筆寫了什么。其中一位電車司機的材料是:1.整理了一份安全運行的書面總結;2.為給車隊團員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寫一份發(fā)言提綱;3.為車隊黑板報寫一篇表揚稿;4.給在重慶的親友寫一封信。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和這位師傅比較:“你們正在學習期間,每月寫兩篇文章還多嗎?作文這種本領,無論你們長大干什么工作,人人都是用得著的。”這樣,學生就比較心服口服了。這是以具體事例使學生明確作文的重要意義,以形成寫作動機的一種做法。
根據(jù)研究,除了使學生明確作文的意義外,以下措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1.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興趣;2.作文題目和形式的新穎性;3.對學生作文的具體評價;4.利用作文成績的反饋作用等等。這些措施大家比較熟悉,這里就不贅述。
科學歸因對動機激發(fā)的重要意義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Russel Anes曾經(jīng)對198名學生進行過歸因實驗,在學生考試后要求用歸因問卷(分努力、運氣、能力、難度四因素)分析自己的考試結果。實驗表明,一部分學生把學習差的原因歸于能力、努力這些內部因素,認為自己成績差主要是“能力水平低,沒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自己努力不夠,因此不能取得好成績”。這部分學生往往樂于接受教師的幫助,表示要繼續(xù)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好成績。另一些學生把失敗的原因歸于學習難度、運氣等外部因素,認為自己沒有考好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考題太難”、“教師教不好”等等,這部分學生往往不愿接受教師的幫助,不想努力學習,缺乏學習動機。根據(jù)研究,學生對行為結果的不同歸因會影響以后的學習動機。主要情形是:(1)如果學生把學習失敗歸因于自己能力不夠這個內部穩(wěn)定因素,則這種失敗不會增強學習活動的堅持;(2)如果歸因于內容太難這個外部穩(wěn)定因素,就很可能降低學習活動的堅持性;(3)如果把失敗歸因于運氣不好這一外部不穩(wěn)定的因素,則不一定會降低學習動機;(4)如果歸因于努力不夠、準備不充分等內部不穩(wěn)定因素,就會保持甚至增強學習動機。
因此,如何歸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正確而適當?shù)臍w因,是激發(fā)寫作動機的重要策略。
下面一例是歸因理論在寫作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個六年級差生的作文——《我們班的新事》,第一稿只寫了126字,其中有14個錯別字。開始,老師沒給打分,而是與他商量修改意見。老師表揚了他會講故事這一特長,然后請他把班級里最近發(fā)生的新事編成故事。兩天后,他給老師講了自編的故事。老師肯定了他的成績,然后輔導他如何確定中心和選取材料,并鼓勵他:“你的基礎并不差,你很關心周圍的人和事,真可惜,沒有努力寫出來!要是多下些功夫,該多好??!”他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他的第二稿寫好后,送給老師,問能得多少分,老師說可以得及格分數(shù)了。他說:“再讓我修改修改!”第三稿寫好后,老師說能得70分。他還不滿意,要求再提點修改意見。第四稿,他的作文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老師給他打了85分。后來,他的學習積極性高了,經(jīng)常向老師借寫作方面的書看,并不斷送作文讓老師修改。一年后,他參加全縣舉行的征文比賽,九百多字的作文,前后修改了六次,獲得了二等獎。
在上述實例中,教師訓練學生把作文差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從而激發(fā)了他的寫作動機。具體的做法是:對差生的作文先不打分,通過談心把作文差的原因歸于學生努力不夠,并相信他經(jīng)過不斷努力可以寫好作文。當學生作文有了進步時,就給予較好的成績。
美國休斯敦大學的D·H·Schunk的研究表明,要使學生不斷提高學習動機,僅僅強調學生的努力還不夠,還應該使學生感到他們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斷給予他們成功的反饋。所以,在激發(fā)小學生寫作動機時,可以提出一條基本的原則,可稱之為“成功反饋原則”,或“有效反饋原則”:既要使學生感到自己努力不夠,要進一步努力學習,又要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只要堅持努力學習,定能成功。
這個原則在上面的實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罢婵上В瑳]有努力寫出來!”這就使學生感到自己成績不好是由于努力不夠。作文從第二稿的“及格”到第三稿的“70分”,再到第四稿的“85分”,得分逐次提高,這就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這樣,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動機,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不斷得到提高?!?/p>
(作者單位:浙江教育學院)
編輯 杜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