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外芳
摘要電影《色戒》表明了李安的自虐。理,也表現(xiàn)了他為理想而獻身的崇高感。王佳芝的第一次,只不過是她的“成人禮”。王佳芝與鄺裕民之間,才是真正的愛情。但自尊使他們彼此傷害,死亡讓他們解脫。
關(guān)鍵詞李安《色戒》
從《臥虎藏龍》到《色戒》,李安是一脈相承卻又變化明顯?!杜P虎藏龍》是飄逸的,《色戒》是沉郁的《臥虎藏龍》是浪漫傳奇,《色戒》是肉欲傳奇。玉嬌龍縱身跳下懸崖,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而招致自己被槍殺。無論是玉嬌龍還是王佳芝,二人都是主動選擇自我毀滅。這說明李安的潛意識里有自虐狂的傾向。尤其是易先生在床上通過折磨王佳芝才能證實自己的存在,而王佳芝自愿接受這種虐待并從中獲得快感,最后竟然愛上自己的暗殺對象,都說明了這一點。
然而還不止于此。李安的內(nèi)心,其實還有種為理想而獻身的崇高感。無論是玉嬌龍在樹林中的野合,還是王佳芝隨意從同學中選擇一個性對象完成第一次性愛,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觀眾對王佳芝對待第一次的那種冷漠隨便的態(tài)度不能理解,是因為時代的隔閡。在那個風起云涌、兵荒馬亂的大時代,個體的生命遠沒有今天重要。一顆子彈、一把刺刀、一塊磚頭……任何東西都可以悄無聲息地結(jié)束一個人的生命。個人的存在是渺小的、荒謬的。于是就有了現(xiàn)在看來十分荒謬的故事,荒謬的愛情,荒謬的性格。同時,建設新國家、新社會的渴望,使得青年男女隨時可以為理想現(xiàn)出自己的一切:生命、財產(chǎn)、愛情……當時最時髦的愛情,就是和革命者私奔。今天的觀眾驚訝于王佳芝的隨意,而內(nèi)心充滿了對處女膜的狂熱幻想。但在王佳芝看來,這只不過是次人生的“成人禮”而已,就如同非洲土著成年男子必須割去包皮、成年女子割去陰蒂一樣,充滿了神圣。
在藝術(shù)手法上,西方愛用象征,東方則擅用隱喻。李安是東方人,卻成長于西方文化,因此他的電影中往往同時二者兼用。易先生陰郁的臉,是他在汪偽政權(quán)里從事特務工作的灰暗心理的隱喻,是他對未來終究毀滅的擔憂,王佳芝火紅的唇,是她在那靠麻將打發(fā)時光的無聊歲月里唯一能帶來樂趣的性快感的隱喻。而電影里寬大沉重的窗簾布,則是汪偽統(tǒng)治鐵幕的象征:槍斃犯人的采石場巨大的無底深淵,則是宿命的象征無論人如何偽裝,都逃不過鐵幕:無論人如何掙扎。都擺脫不了宿命。王佳芝是如此,易先生也是如此。
關(guān)于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的愛情,是最令觀眾唏噓的。但是,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真的有愛情嗎?可以肯定地說沒有。退一萬步說,即使王佳芝對易先生有愛情,易先生對王佳芝無論如何也談不上愛情。張愛玲曾經(jīng)在小說里說過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這句驚心動魄的話,道出了部分真理。尤其是在荒謬的年代,當愛情是如此地虛無飄渺難以把握時,肉欲的真實快樂更讓人迷醉。王佳芝在易先生家里,只能通過麻將來打發(fā)時間。精神生活的極度空虛蒼白,導致性愛成為唯一的娛樂方式。這讓我們想起了王小波,想起了文革的殘酷時代。舊上海的孤島與文革中與世隔絕的偏僻小山村,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佛家以色戒為五大戒之一,色戒為最難做到的戒律。無論男女,都是如蛾撲燈,焚身乃止。而色欲是維系人類生存的唯一途徑,如何能戒得掉?王佳芝在易先生為她購買鉆戒的一霎那動心了,放走了易先生。于是人們認為這說明王佳芝愛上了易先生。其實,還不如說是易先生給她帶來的性快感代替了愛情。連張愛玲自己都不能肯定:“那,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的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么樣就算是愛上了?!蓖跫阎サ男袨?,只不過是徹頭徹尾的“婦人之仁”,不僅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還導致了其他同學的滅亡??杀氖?,臨槍斃時,她絲毫不覺得自己有絲毫的罪惡感,還為能死在鄺裕民身邊而感到幸運,真實可悲可笑之至。無論是張愛玲還是李安,都以虛偽的愛情美化了殘酷的現(xiàn)實。不同的是,張是“冷酷”的,李是“溫情”的。但是,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易先生愛王佳芝嗎?不可能。從頭到尾,王佳芝只不過是易先生的獵物。易先生與王佳芝之間,只是男權(quán)主義的另一種演繹而已。在槍斃王佳芝后,易先生還得意洋洋地說:王佳芝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其實還有句話他沒說:他只是他眾多獵物中的一個。王佳芝地下有知,大概不知道有多后悔吧。易先生最后的眼淚,是徹頭徹尾的“鱷魚的眼淚”。王佳芝留給她的,最多是性愛時的狂熱與溫情。除此而外,還能有什么呢?
鄺裕民與王佳芝之間有沒有愛情,張愛玲在小說里交代不是很清楚。但是,李安的電影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隱晦的真正愛情。從一開始,他們就相愛了。第一次演出的成功,讓彼此的愛更加明顯。但是,為什么王佳芝在獻出第一次時沒有選擇鄺裕民而選擇了梁閏生呢?是自尊。自尊讓鄺裕民不愿主動去要王佳芝的第一次,他怕同學笑話他以公徇私,因為刺殺易先生的偉大計劃是他提出來的。同樣,王佳芝也不愿主動承認對鄺裕民的愛情,自尊讓她不肯承認她是為了鄺裕民才參加這個刺殺組織的。三年后,當鄺裕民終于向王佳芝表白時,已經(jīng)歷兩個男人的王佳芝,內(nèi)心覺得自己已經(jīng)配不上鄺裕民了。她對鄺裕民既愛又恨愛他是自己的宿命,恨他為什么不早點說出口。因此,要說《色戒》中的較量,與其說是暗殺小組與易先生之間的較量,或者易先生與王佳芝之間的較量。不如說是鄺裕民與王佳芝之間的較量。在這種較量中,他們深深地傷害對方,也傷害了自己。這種傷害,是自殘式的傷害。無論是張愛玲還是李安,對這種自殘式的傷害都充滿了迷戀。這種自殘,是一種殉道者的自殘。表面上鄺與王是為了刺殺而犧牲,實際他們是為愛而犧牲。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難理解,當六個同學在刑場上團聚的時候,在他人恐懼的哭聲中,鄺裕民面無表情地仰望星空,而王佳芝則轉(zhuǎn)過頭去溫情脈脈地看著鄺裕民。他們面對死亡根本沒有恐懼,相反,只有死亡才能讓他們解脫。否則,他們之間還會繼續(xù)因為自尊而斗下去,對彼此只會帶來更大的傷害。目前所見的各方評論,多集中在演員的露與不露上。這再次反映國民的陰暗心理。這種需要很容易滿足,隨便找張A片就行。王易之間的“愛情”,因性而引人浮想翩翩。而鄺王之間的“真愛”,卻被遮掩得面目全非。真是“問天下,情為何物”!
張愛玲的小說政治色彩濃厚,而李安只突出其愛情愛情傳奇特質(zhì)。以抗戰(zhàn)事件來娛樂后現(xiàn)代社會的觀眾,自然會誤導觀眾。王佳芝的生活原型,據(jù)稱是上海中統(tǒng)特務鄭蘋如:易先生的原型,是漢奸丁默村。張愛玲的小說,是對抗日志士的污辱:而李安的電影,是以溫情的面目對抗日志士進行嘲諷。
電影評介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