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馬曉敏
【原詩】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璘敗牽累,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還。晚年飄泊困頓,卒于當涂。其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富有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極大,有“詩仙”之譽。
【翻譯】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我們都懷有無限的雅興,心高欲飛,要到那九天之上將明月把弄。抽刀斷水是妄想,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總是不能稱心如意呀,倒不如披著散發(fā)去江湖中放舟。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時所作,借餞別以詠懷,抒發(fā)了作者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激憤,反映了詩人美好理想與社會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
開頭兩句,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將自己心中的“棄我”“亂我”的郁結明快地表現(xiàn)出來,其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第三句突作轉折,簡筆交代餞別場景。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之景,自然神清氣爽,煩惱隨風而去,油然而生“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
第四句分寫主客雙方。贊美李云的文章剛健遒勁,具有“建安風骨”,又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詩風清新秀麗,字里行間洋溢著自信的豪情。此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第五句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想象奇特,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頗有飄飄欲仙的情境。
然而詩人不可能生活在幻想中,一旦回到現(xiàn)實,煩憂便找上門來。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自己無可解脫、與日俱增的深愁。李白的執(zhí)著追求與黑暗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使他總是“不稱意”,最終找到的一種擺脫苦悶的引去也不過是“散發(fā)弄扁舟”,多少有點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
全詩情緒跳躍多變,時而低回,時而昂揚。讀完全詩,一個憤世嫉俗、狂放不羈的詩人形象便躍然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