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tǒng)奎
目前一些災區(qū)的學校已經開始抵觸心理救助,因此需要一批真正接受過心理咨詢特別是創(chuàng)傷心理學培訓的四川本地志愿者充實到普通的教學崗位上,去與孩子們接觸,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識別有創(chuàng)傷的孩子,必要時進行有效的轉診。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講師鐘杰博士是一位四川人。地震一周后,他趕去成都、綿陽等地,對當地心理咨詢工作者緊急展開“哀傷心理治療”培訓。而就在災區(qū),各級政府及其組織的大量心理救援隊伍(超過50支)所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活動卻讓他目瞪口呆。
這些被組織前來的心理“專家團”游走在各個災區(qū)群眾安置點和學校?!按蛞粯寭Q一個地方”,有的安置點一天最多接待了6批“專家”,但“專家們”離開的時候也沒有留任何工作記錄給安置點的管理人員,各個“專家團”都不知道前一波做了什么,還需要哪些后繼工作。
“我姐姐形象地告訴我,就像災區(qū)群眾的傷口剛剛縫合后,第一個專家來打開看看,說‘你很痛吧?然后離開;第二個專家來打開看看,說‘你很痛吧?我很難過然后離開。接著是第三個專家來打開看看謝你很痛吧?我真的很難過……”鐘杰說,這一切讓他無比痛心,“四川老鄉(xiāng)們受不起這樣的‘心理救助”。
鐘杰等人第一時間將這個無序狀態(tài)報告國務院,“目前已經引起國務院、科技部等單位的重視”,但仍然沒有一個單位可以說哪些人呢可以不來,哪些人可以來,基本上還處于助人動機高漲的浪漫英雄主義時期。
心靈重建“三步走”
事實上,災區(qū)人民需要的不是一場嘈雜的“心靈運動會”,而是一個個平靜有序的“心靈成長營”,這是臺灣9·21大地震心靈重建的教訓與經驗。當年,臺灣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也是第一時間一窩蜂前往,導致二度傷害,然后折回來反省、培訓、重組隊伍,再出發(fā)。
現任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的王浩威醫(yī)師是一位親歷者。最初,臺灣上下一心投人災區(qū)的救援,“只想說快快快,很多人都往災區(qū)跑”,剎那間,“整個社會仿佛理想而美滿的烏托邦”。由此衍生的問題是,在心靈關懷上,不少災區(qū)人民頗受“復式支持”之苦,常常一戶人家有五六個單位訪談,一下子社工,一下子心理醫(yī)生,一下子某醫(yī)院精神科醫(yī)生。
王浩威稱之為心理救援第一波,回過頭來看,“大家并不了解可以做什么,幫的忙不多,很多人失望回來了,反而是拜拜神燒燒香更能讓老百姓心安”。整個臺灣心理衛(wèi)生界并沒有重大災難心理救助經驗,“趕緊回來反思,我們到底可以做什么”。大家研究發(fā)現,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日本心理救援志愿者第一時間進駐災區(qū),并沒有馬上開展專業(yè)救援,而是幫助受災群眾安身,與之建立一種“在一起的感覺”,為第二波心理救援開路。
于是,很多臺灣心理學研究生志愿者留下來走訪災區(qū),挨家挨戶了解居民的生活需要,初步建立感情基礎和信任感。與此同時,他們在臺北等地辦班對專業(yè)人員追加緊急培訓。地震3周后,專業(yè)人員開始源源不斷進駐災區(qū),透過第一波志愿者留下來的關系,“初步處理悲傷,并把一些高危個案拉出來治療”,這第二波于是獲得了笑臉接納。
地震3個月后,全島賑災英雄主義氣息逐漸淡卻,志愿者陸續(xù)回歸工作崗位,媒體的報道漸漸減少,心理救援進入第三波。這個階段。“受災民眾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真正的悲傷開始了自殺個案不斷發(fā)生”,王浩威說,從災難心理經驗來看,受災民眾在度過“蜜月期”與“清理期”之后,已經進入“幻滅期”,不得不面對種種現實,難過、挫折、怨嘆和憤怒等心理感受便集中涌現。
那時,王浩威聯合伍佰、林懷民、蔡康永、張曼娟等44位文化界朋友發(fā)表了一份《社會互助宣言》,提醒臺灣人民“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一個月或半年的陪伴,就可以改變這一切。我們不能急,我們要允諾漫漫長路一起同行”。
在培訓班上,面對心理專業(yè)人士和當地志愿參與心理救援的醫(yī)生、護士、老師們,王浩威特別強調一種情懷和責任:我們要和難民營的人們一直在一起,同生同死。“受災民眾需要陪伴的時間較長,如果做到陪伴,本身就是一種心靈重建過程?!蓖鹾仆τ浾哒f。
王浩威說,心理援助不能蜻蜓點水,下個卵就飛走,而是要撐得長長久久,不然又會造成“二度傷害”,讓受助者產生被拋棄感。當年走過混亂無序的第一波,其后心理救援基本上組織化和長期化,并與其他社會團體整合行動,形成“多兵種”工作小組,星羅棋布在鄉(xiāng)村里,針對高危險群體進行追蹤訪視與心理輔導。
重建當中,臺灣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進駐受災村莊建立工作坊,為受災民眾規(guī)劃建房,開發(fā)農產品,得到受災民眾熱烈歡迎。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便借機加人工作坊,長期跟隨,擇機提供心理服務,此一合作模式非常有效果。
“經濟問題更根本?!蓖鹾仆f,“站在受災居民的處境,盡可能地設身處地謹慎考慮”,這是臺灣心靈重建經驗的核心價值。
組合屋里的讀書會
參與9·21心靈重建的團隊中,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只是其中一支,心理救援也只是心靈重建的一部分,此外還有各種社會團隊參與其中,比如宗教類的慈濟、佛光會,知識團體類的石岡媽媽劇團、紀錄片拍攝組,社會團體類的兒童福利聯盟等,都與受災民眾攜手走過。一個開放的社會,公民互助并長久陪伴,成為生命復原的重要動力。
不同的社會團隊搭建了不同的“心靈成長營”,比如兒童福利聯盟派社工追蹤服務地震孤兒至今,“石岡媽媽劇團”戲劇工作坊近6年不間斷慰問演出,導演吳乙峰陪伴受災民眾生活4年余拍攝出紀錄片《生命》……在“長長久久陪伴”的理念引導下,各種社會團隊與受災民眾共同成長。帶領他們走向新生。其中,有一種“心靈成長營”在當年臺灣,顯得特別新奇——災區(qū)讀書會。
南投縣中寮鄉(xiāng)永平村在9·21地震中嚴重受創(chuàng),受災民眾居住在佛光會捐建的簡易組合屋——佛光村里。夜幕降臨,組合屋一戶一戶地亮起燈來,圖書室亦不例外。晚飯后。婆婆媽媽們陸陸續(xù)續(xù)進入圖書室,有的是帶著娃兒的年輕媽媽,有的是身材已見發(fā)福的婦女,有的是頭發(fā)斑白的老奶奶。佛光村“媽媽讀書會”又舉辦例會了。
擔任導讀的是一位年輕、活潑的媽媽,她駕輕就熟地帶領媽媽和孩子們品讀一本嬰兒教育類圖書,其他媽媽不時提出自己的實際經驗,交換或分享心得,大家單純而直接地發(fā)表見解,整個讀書會的氣氛既輕松又愉快,點綴著陣陣開懷的笑聲。這種胼手胝足、其樂融融的場景很難讓人相信是發(fā)生在臨時避難所——組合屋里。
“讀什么書并不重要,讀書會最重要的是人。是災區(qū)人際關系重建的一個平臺,關鍵是有人陪伴不寂寞,消除震后孤獨感與恐懼感?!睘膮^(qū)讀書會發(fā)起人、現任臺中書香關懷協會理事長黃瑞汝告訴記者,當年他們通過“讀書會種子培訓”,一共幫扶
成立了103個災區(qū)讀書會,讓災區(qū)民眾經由閱讀撫慰內心的創(chuàng)傷,目前仍有1/3在運行。
地震后半年內,黃瑞汝走訪災區(qū),拜訪意見領袖——農會總干事、里長、士紳、長者、社區(qū)發(fā)展協會理事等,對方往往說“捐來可以吃,捐書來干嘛?”好在黃瑞汝還是艱難說服了這些意見領袖,并借由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將讀書會帶進災區(qū)。社會各界捎了很多書,幫助各地組合屋建立起圖書室。但是讀書會用書,黃瑞汝卻精心挑選,開了約300本的書單,一開始讀的都是有助心靈重建的書,比如讓地震孤兒們讀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當時,距離地震已有半年之久,各種救災人士紛紛回到他們的工作崗位,無法對受災民眾提供持續(xù)的輔導,但幸存者各種各樣的心理創(chuàng)傷卻接二連三地發(fā)生,災區(qū)讀書會的成立正趕上時候。黃瑞汝將讀書會比作“心靈的糧食”,閱讀是最自主最方便的,讀書可以讓人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會有情緒抒發(fā)的效果。
黃瑞波的娘家就在震區(qū)東勢鎮(zhèn),是客家人。她說,心靈重建是需要外力支持,但客家人有硬挺的族群心理,不愿意請求外援,甚至認為“他們講的東西太遙遠了,跟災區(qū)生活不能結合”,倒是那種算命卜卦的、民族療法的,對民眾的生活更有實質幫助。“算命就是給予災區(qū)民眾一種希望,弗洛伊德不是講嘛,希望是靈魂的拐杖,靈魂在重建的過程中總要找到依托”。
因此,黃瑞汝希望借由讀書會與災區(qū)休閑生活相結合,讓受災民眾找到靈魂支點。黃瑞汝給記者講了一則小故事。有一位幸存婦女,她深愛的丈夫和兩個兒子被地震奪去生命,家徒四壁,卻還要贍養(yǎng)與她關系一直很不好的婆婆,由此抱怨上天對自己不公。讀書會發(fā)覺后,請她參加,“引導她多說建設性的話”,半年下來,她不僅能夠積極生活,跟婆婆的關系也改變了。又一年后,黃瑞汝收到越位婦女送來的一張卡片,上面寫道,她開了一家便利商店謀生,并拿便利店二樓做聚會場地,供小區(qū)及青年讀書會用。
黃瑞汝說,讀書會會產生很多附加價值,比如建立一個社交網絡,比如培養(yǎng)社區(qū)新意見領袖。其中一個顯著特色是,人們更懂得關心公共議題,而災區(qū)重建有很多公共設施,大家亦透過凄書會平臺搜集意見,然后向有關部門提供建設性意見,而這種參與感所帶來的成就感,又反過來促進了心靈重建。
“還好,我們有做這件事。”黃瑞汝說,想到就去做,盡全力去做,如果四川愿意成立災區(qū)讀書會,她亦愿意提供義務培訓。
外援須找準著力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當前的危機處理到今后的心靈重建,9·21大地震的相關經驗都可以被汶川地震救災所借鑒。
鐘杰博士給記者講述了他在前方聞知的一些實例。
有一位來自外省的心理咨詢師疲憊不堪地在四川災區(qū)游走,一個個案也沒發(fā)現,徒步6小時后,來到一個安置點,非常焦慮,抓住一位老鄉(xiāng)問:“你們有沒有需要心理咨詢的人?”另一位心理學碩士自己開車去了成都,接受專家組培訓后,發(fā)現自己不能勝任,留下物資,折回家了。
“有沒有劍傷心理治療經驗是一個標志,否則就是來添亂,他們回家去就是對災區(qū)最大的貢獻?!辩娊苷f。不少心理工作者像記者一樣直接詢問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進行“暴露治療”,“這是非常不凡道。不道德的,會給老鄉(xiāng)帶去二次傷害”。出于自我保護,一些安置點已經開始拒絕心理救助團進入。
而一些所謂的“心理咨詢師”在記者面前做秀后立即離開,不再理睬治療過的對象,繼續(xù)跟隨記者,“這是災難投機者”。更有一些從來就不是心理治療專業(yè)方向的“專家”利用災難的機會,開始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大額心理危機干預的項目。“以災民為中心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看來這些人都沒有學過?!辩娊芡葱牡卣f。
綿陽市的長虹集團學院是北川中學震后的臨時教學點,那里的一位女心理醫(yī)生哭著對記者說:“人們以為送來東西,面帶同情地和孩子們說幾句話就是關懷,對他們來說,真正的關懷是讓他們安靜地告別傷痛”她不能忘記,先前幾名記者走后,一名接受采訪的高二女生沖進帳篷號啕大哭,眼里布滿驚恐,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黑色的星期一。
“這些心靈受傷的孩子,經不起一遍又一遍的打擾!”她說,“很多人從孩子這里挖到想要的東西后,滿意地走了,可是孩子們呢?他們還沒來得及愈合的傷口,被不停地揭開。這是最殘忍,最不道德的!”“有的網站還在搜集幸存學生的日記,他們知不知道,這是很沒有人性的……”女醫(yī)生哽咽了。
人們一邊呼吁心靈重建,卻又一邊破壞心靈重建。
從臺灣的經驗來看,當前第一波心理救援操之過急,并沒有有意識為第二波心理救援留下感情與信任的基礎,而各路“關愛”人士的不斷打擾又造成了二度傷害,這也給心靈重建增加了新的困難。
據專業(yè)人士介紹,震后3個月內屬于清理期,即災后沖擊早期,這個時候心理救援工作的重點是“重建社會支持,情緒疏解和哀傷輔導”。3個月后,進入“幻滅期”,幸存者自殺的個案逐漸顯現和增加,地震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將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多年。唐山地震20~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創(chuàng)后精神障礙,年齡越小問題越嚴重。
“地震心理救援是有階段性的!”鐘杰對記者說。
鐘杰舉例說,目前四川各個高校中,來自災區(qū)的學生無法聯絡到家人,非常想回到災區(qū),“有嚴重的內疚感”。而當地高校原來的心理咨詢專業(yè)力量不足,同行工作量大,有衰竭現象。這就需要外援,比如“團體哀傷輔導的專家,以以及時定期的督導”。
另外,目前一些災區(qū)的學校已經開始抵觸心理救助,因此需要一批真正接受過心理咨詢特別是創(chuàng)傷心理學培訓的四川本地志愿者充實到普通的教學崗位上,去與孩子們接觸。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識別有創(chuàng)傷的孩子,必要時進行有效的轉診?!拔艺J為這個可以成為災區(qū)學校心理援助的一個多級干預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鐘杰說。
“當地人服務當地人,”這是鐘杰的一個強烈建議,“很多老鄉(xiāng)是農民,普通話都不懂?!彼f,政府要制定好中長期的心理援助規(guī)劃,特別是充分利用率地心理咨詢師的資源,扎扎實實培養(yǎng)一批合格的專業(yè)人才充實到災區(qū)的心理援助站去。
目前,鐘杰的身份是“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培訓專家。這個由世界心理治療學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錢銘怡教授發(fā)起的項目組表示,不會向政府要錢,不做“災難投機者”,而是希望與一些NGO合作,長期為當地培訓災難心理救援專業(yè)人員。
“我們相信自己能搞定”,鐘杰說。
這種社會自力更生能力,為心靈重建工作帶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