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利
【摘要】比喻,是一種常見的辭章手段。本文從比喻的外延、比喻產(chǎn)生的根源出發(fā)進行探究,指出比喻的產(chǎn)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之上的。
【關鍵詞】比喻;外延;根源
一、比喻的外延
比喻,古時稱作譬,是一種常見的辭章手段,歷代有關比喻的理論頗多。孔子在論及“仁”時,曾說過“能近取譬”的話,這可以說是最早關于比喻的言論。《墨子》則最早給比喻下定義:“譬也者,舉他物以明之也?!边@個定義指出了比喻是一種用彼事物來說明此事物的方法。
漢代的《七詩序》把“比興”列入《詩》的“六義”之中,其中的“比”實際上包含了比喻的要點。梁朝劉勰簡明扼要地探討了這個問題:“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寫物以附意,飚言以切事也?!眲③恼J為借助他物,運用“比”的手段可以明確地說明事理。
后來也有不少人對“比喻”進行闡釋,跟劉勰同時代的鐘嶸說:“因物喻志,比也。”唐朝孔穎達說:“比者,比方于物,諸言如者皆比辭也?!彼未祆渲赋觯骸氨日?,以彼物比此物也?!睂Υ?,后代也有論及。我們注意到,歷代論者對比喻雖說法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以彼物比此物。本文認為,這正是比喻現(xiàn)象賴以產(chǎn)生的基礎。
今天,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格,一般認為,比喻就是利用事物間的相似點,以甲事物來描寫、說明乙事物的一種修辭方式。這實際上就是比喻格的定義,此定義有兩個要點:首先,本體和喻體不同類;其次,二者之間要有相似點。這是狹義的比喻所應具備的兩個條件。
這里探討的是比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問題,而非比喻格,各種辭章手段只要具備“比”的特征就屬于比喻類,而其它如比擬、借代、象征甚至典故、寓言等亦具有這一特點,因此,這里提到的比喻是廣義的比喻,其研究的范圍較廣,更接近于傳統(tǒng)的“比興”概念。
二、比喻產(chǎn)生的根源
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是通過“比”,利用喻體來表述本體的一種手段,因此,傳達信息的喻體首先必須是人們熟知的事物,否則就不能充當傳達語言信息的載體,比喻的產(chǎn)生是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的,這就決定了喻體必須是形象的、具體可感的事物。
(一)比喻產(chǎn)生于語言交流的需要
1.人類以已知世界為基礎探討未知世界的實踐需要是比喻產(chǎn)生的客觀要求。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世界是無限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卻有限,人的心中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已知的,一個是未知的。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往往采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方式,以原有的認識為基礎去探索求知世界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這種認知方式是普遍存在的。關于這一點,古人早已認識到,漢代《說苑·善說》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蓖踉唬骸爸Z。”明日見,謂惠子曰:“愿先生言則直言耳,無譬也。”惠施見,謂梁王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若何?應曰:‘彈之狀如彈。‘則喻乎?”王曰:“未喻也?!薄坝谑歉鼞唬骸畯椫疇钊绻?,而以竹為弦。則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蓖踉唬骸吧啤!?/p>
惠施以巧妙的比喻說明了“無譬不能言”的語言現(xiàn)象,給一個從未見過“彈”的人描述“彈”的形狀,借助對方熟知的弓、竹、弦作“語言材料”來表述,使聽者不但了解“彈”的外形,而且知道制作材料及其功用、原理。這種“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認識手段,其根本就是“比”,比喻緣此而生。
2.人類實踐活動的加強,認識的發(fā)展,是比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重要前提。
隨著實踐活動的拓展,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越來越豐富,思維的內(nèi)容增多,作為思維物質外殼的語言就會“超載”,原有的語言形式,不足以表述新的認識,就得尋找新的方法——以熟知的具體事物作為“工具”傳遞語言信息。此中,傳載語言信息的具體事物已被當作一種特殊的“詞匯”來利用。對此,我們可以從語言演變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里找到一些證實。
人類認識世界總是由感性而及理性,語言當然也如此。語言學家王力曾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文化愈落后的人類群體,其語匯愈形象,反之則愈抽象。人類認識世界,范圍漸趨擴大,程度亦愈加深,在語言發(fā)展的初始階段,由于認識水平低下,人們對許多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表象上,沒能深入到本質,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認識不能進行概括和抽象,因此概括性、抽象性的詞匯就相應匱乏。比如,中國的甲骨文是一種原始的象形文字,每一個字簡直就是一幅形象貼切的圖畫,從中很難找到一個抽象性的詞來。漢語發(fā)展到今天,形聲字卻已占90%左右,這就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由表意向表音轉化,由形象向抽象發(fā)展?,F(xiàn)代漢語中,大量概括性、抽象性的語詞已不能像甲骨文文字那樣可以用“圖示”來顯形了。
法國的列維布留學在《原始思維》一書中就提到這樣的事例:澳大利亞東南海岸附近的塔斯馬尼亞人沒有表現(xiàn)抽象概念的詞,他們沒有樹的概念,但有灌木、橡膠樹等具體名稱;不能抽象地表示硬的、圓的、長的、短的等,要表示上述性質,只好借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分別說成:像鐵一樣的,像月亮一樣的,像大腿一樣的,像手臂一樣的。
這種尚處在原始社會階段的居民,他們的語言顯示了原始語言的某些特征,在認識發(fā)展而語匯匱乏的情況下,用形象、具體的事物表述一個抽象的、概括的概念,為語言表達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此,比喻手法的運用,與其說是為了審美的需要,不如說是為解決表達上的“痛苦”而采用的表達手段,這是比喻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比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
上面討論了比喻產(chǎn)生的社會原因,我們還要從人類的精神活動層面上去探討比喻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揭示比喻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原因。
根據(jù)心理學所揭示的規(guī)律:人腦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首先是通過感覺、知覺同外界發(fā)生反映關系,由于感知而使當前事物在人腦中形成形象,并通過識記把形象儲存起來,倘若該事物不在跟前,人腦仍能回憶再現(xiàn)這一事物的形象,這種再現(xiàn)的形象就是記憶表象(簡稱表象)??陀^世界的各種事物都是表象的源泉,人們的實踐活動越豐富,表象的積累越多,重現(xiàn)這些表象也就更容易。
人腦中識記庫存的大量表象為運用比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比喻中,喻體是形象具體的事物,換句話說,喻體是由記憶中的表象來充當?shù)?,也惟有如此,才能把陌生的事物表述得清楚明白,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形象、具體、易懂,表達也更富有審美效果。
比喻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來進行。想象是表象的組合和加工,聯(lián)想是表象的轉換和推移。通過這兩種心理活動,就能尋找到兩種不同類型的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從而完成“比”的過程。
比如冬天“寒冷”使人聯(lián)想到世態(tài)人心的“冷酷”,于是用“寒冬”比喻“冷漠的人世間”,大??捎鲝V闊的胸懷,雄鷹喻勇士,暴風雨象征革命等等。此中人腦庫存的大量表象(大海、雄鷹、暴風雨等)已變成了表述本體的“語言工具”,這一類表象早已大量存在人腦的識記倉庫之中,運用起來十分方便。
綜上所述,比喻的產(chǎn)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之上的,語言的需要和特有人類心理條件是比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所在。至于其它因素,比如比喻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也是比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因素之一,本文認為那不是“原始的”根源所在,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