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風
人大代表應具備三項政治技藝:洞察公眾利益何在;將民眾的訴求,轉換成立法草案、預算、政策等;利用民主政治的活動空間,進行游說,盡可能使這些草案變成真正的法律、預算和政策。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憲制的核心所在,也是民主政治的樞紐。
人大代表在人代會期間及閉會之后,全力履行自己作為民主、民眾的政治家的角色,推動政治性質的辯論、審議、決策過程之發(fā)育、完善,乃是完善人大制度的關鍵所在。
當下中國治理體系存在一個不足:各層級政府中沒有明確的政治部門,缺乏必要的政治審議程序。
盡管執(zhí)政黨反復強調政治的重要性,但由于種種原因,執(zhí)政黨各級官員在日常工作中的角色卻高度行政化。從昆明市委書記仇和身上,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種行政化傾向。在現在的任上及以前在宿遷市委書記任上,仇和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日常行政,尤其是圍繞著實現經濟建設的目標具體指揮各行政部門的工作。
但是,優(yōu)良的治理離不開政治。所謂“政治”,就是通過公共辯論過程,對權力的目標及達到這些目標的手段、尤其是其所需要利用的資源進行界定,并對這種權力行使的過程進行全程控制和監(jiān)督,使權力的運行始終符合公共利益。
立法、編制預算、確定重大政策的原則,都屬于政治的范疇。
這樣的政治是先于、高于行政活動。沒有事先的政治決策,行政部門埋頭行使權力,很可能偏離民眾的需求;由行政部門自行決定如何獲得、怎樣使用公共資源,更有可能損害民眾的利益。
那么,當下中國的制度框架中,執(zhí)政黨當然是最重要的政治部門,也理應發(fā)揮更大的政治作用。除此之外,各級人大就是最重要的政治部門了。
檢視憲法及關于全國人大、地方人大的組織法,就會發(fā)現,法律給人大及其常委會所安排的角色,主要是政治性質的。據此可以說,各級人大代表就是相應層級的政治的主角,主要應當扮演人民的政治家的角色。
人大代表作為民眾的政治家,要有效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力及他對民眾的責任,需要具備三項政治技藝:首先,理解民眾對公共服務、公共品的需求,或者說,有能力洞察公眾利益何在——民主制度要求政府施政的目標必須瞄準公共利益,而民主又預設了各個人、各個群體的利益是平等的,因而,政府究竟要干什么,是通過民主程序來決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人代會。人代會為權力所確定的目標是否真的代表了公共利益,取決于人大代表是否準確地發(fā)現了民眾的訴求。人大代表為此需要借助各種程序來了解民眾。
其次,人大代表應當有能力將自己所發(fā)現的民眾的訴求,轉換成立法草案、預算、政策、人事安排構想,以備提交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的職責不是把民眾的訴求原封不動地拿到人代會上說一通,提點意見、建議就了事了——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不是咨詢機關;人大是承擔立法、決策職能的機構,而不是僅供發(fā)議論的場所。人大將就哪些問題決策,取決于人大代表為人大提出了哪些預備性文件,然后,才有可能進入立法、決策程序。這些文件需要反映民意,但同時也需要具備必要的法律與政策理性。
這還沒有完。人大代表要對民眾盡責,還需要具備另外一項技能,即在每年的人代會上使自己的這些草案、設想進入立法、審議程序,并利用民主政治的活動空間,進行游說,盡可能使之變成真正的法律、預算、政策。
這樣的技能要求或許有點高,尤其是對于當下尚屬業(yè)余的各級人大代表來說。但是,如果人大確實是民主政治的樞紐,那么,從完善民主政治的角度看,人大代表就理應向這個方向發(fā)展。
惟有當人大代表普遍、或者哪怕有若干數量的人大代表具有這幾項能力,且愿意發(fā)揮這幾種能力,人大代表才能夠扮演好民眾的政治家的角色。
近些年來,已經有一些人大代表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這些政治技能,并程度不等地在各級人大及常委會中運用這種技能。
有些人大代表采取設立人大代表辦公室、雇傭助手等辦法,強化與選民的溝通;有些人大代表嘗試與專家學者合作,就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起草立法草案;還有的人大代表則在會前會后積極奔走,推動立法進入人大或常委會立法程序。
這些努力還比較零散,但卻顯示了其政治家意識的覺醒,顯示了其對選民、對公共利益負責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