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流傳過程中,有時會自然地缺字或漏字。缺字或漏字了,人們就不好讀了,于是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去查找原文,補上其字。而有時,在未查找到原文之前,大生雅趣的人們便紛紛作補,以此來試試自己的文才,及不及原作者的高妙。
比如,在瞿塘峽口曾經(jīng)刻有杜甫的兩句詩:眾水會涪萬,瞿塘()一門。由于年久風(fēng)蝕,其中剝蝕了一字。于是過往文人騷客,甚至于一般之童子文士,紛紛為其作補。有補“奔”者,有補“沖”者,有補“轟”者,有補“會”的,有補“赴”的,有補“到”的……真是不一而足,眾“補”紛紜,莫衷一是。
后來,查對杜詩原文為:“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