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應包括全體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和原則應該均等以及結果應該大體相等,社會在提供大體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成果的過程中尊重某些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從橫向上體現“以人為本”和彌補市場公共品“供給失靈”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是緩和當今社會矛盾的現實需要和當代世界文明國家社會政策的一個趨勢。應本著橫向上范圍要適中、縱向上標準要適度的“第三方”主張,在提供就業(yè)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義務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yè)性服務”,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方面逐步實現均等化,并需要有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制度、公共服務型政府制度做保障。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保障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07)02006606
2005年,筆者在當年完成的研究報告《人的三層含義與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化》[1]中,曾對中國現階段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化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如果說,當時的研究還偏于理論層面的話,那么,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為標志,對包括這一問題在內的整個和諧社會的研究已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其中,和諧社會創(chuàng)建中的制度安排,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而這樣一個帶有普世性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則要從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出發(f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此命題仍有些基本問題需進一步厘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國現階段為什么必須實行這樣一種基礎性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實踐中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我們的社會應如何為此提供相應的體制保障?在此,我就上述幾個問題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看法。
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及其實行的必然性
對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我是從以下三方面把握的。
第一,全體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和原則應該均等。在13億中國大陸人口中,盡管每個人的天賦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資源也不盡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和原則方面應該是均等的?,F在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機會不均等,不是實行同一個原則。例如,目前進入到城市工作的農民工約有1.26億人(若包括他們的家屬約兩億左右),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人群,怎么讓這一、兩億同胞有同等的機會?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在城鄉(xiāng)之間劃開很深的鴻溝。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著力改變不公平的命運,但是從社會角度,如何逐步給阻隔在鴻溝兩旁的民眾提供均等的機會,應作為第一條。
第二,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結果應該大體相等。這里的“大體相等”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天下也不可能絕對平均。但既然提出“均等化”問題,那么在最后的結果上應該大體均等或者說相對均等。當然,這里講的不是所有公共服務,而只能是指“基本公共服務”。
第三,社會在提供大體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成果的過程中,尊重某些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既然要給老百姓大體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就要研究下一步如何具體操盤,但目前的情況非常復雜,社會成員的需求千差萬別,某些社會成員可能不愿享受社會為之提供的公共服務。比如義務教育均等化,有的家庭可能不希望孩子到公立的九年義務教育學校,而是希望到私立學校去,這是完全可以的,應該尊重這些社會成員的選擇權。必須認識到,尊重人民的自由選擇權,與尊重人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權利并不矛盾。撇開此類“超值服務”不談,即使在“基本服務”的框架內,也應該想方設法讓老百姓有自由選擇的空間,不能一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否定人民的自由選擇權。如果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搞成計劃經濟時代的“配給制”,那就把“龍種”變成“跳蚤”了(歐洲諺語—作者注)。
為什么在中國現階段需要強調逐步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呢?對其客觀必然性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從理論角度分析: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從橫向上體現“以人為本”和彌補市場公共品“供給失靈”的重要的制度安排。
首先,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分析。以人為本的“人”到底是什么含義?近幾年我提出了“人的三層含義論”。其一,從橫向看,這里的人不是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是指多數人,而是指“全體人民”。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提法,是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如果用“部分人”的概念,那么馬上就會有人問:不讓哪一部分人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你所謂“另一部分人”是誰?當然,在實踐中,有時未必能完全做到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那是操作層面的問題,但在理論上一定要講“全體人民共享”。如果理論上都講得不徹底、“失之毫厘”,那么在實踐中就更會“差之千里”。因此,真正有人文情懷的執(zhí)政者對“人”一定要從橫向上到邊,不能有重要的遺漏。其二,從縱向看,這里的人不僅指當代人,而且包括下代人,是個“多代人”的概念。因此,講公平不能只考慮當代人之間的公平,還要考慮“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其三,從內核分析,這里的人不是單需之人,而是多需之人:包括物質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1]。既然以人為本的“人”有上述三層含義,特別是要“從橫向上體現以人為本”,就必須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其次,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是“彌補”市場公共品“供給失靈”的重要的制度安排。中國改革開放已近三十年,1984年開始提商品經濟,1992年明確提出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個思路是正確的,今后還需堅持。但也要看到,在發(fā)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作用的過程中有兩種情況:在提供私人產品和私人服務方面,市場機制確實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其生命力可謂旺盛矣;但在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方面也確有“捉襟見肘”之處。要正視市場機制在提供公共品供給方面的“失靈”或局限性?;诖?,需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機制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從實踐角度分析: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緩和當今社會矛盾的現實需要。
現階段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
第一,城鄉(xiāng)之間的矛盾。目前中國的城鎮(zhèn)化水平大約40%左右,如果按名義收入來計算,城鄉(xiāng)之間大約是32∶1[2],但這里并不包括實際享受的服務和福利。若將其都包括進去,全方位計算城鄉(xiāng)之間的收入差別,大約是5∶1或6∶1。可以這樣說,中國最大的不和諧是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和諧。
第二,區(qū)域之間的不和諧。目前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發(fā)展的差距是很大的,東西部內部之間也有差距。那么,如何協(xié)調區(qū)域之間的關系呢?一個重要思路是在經濟增長、經濟結構上做文章,著眼于縮小區(qū)域之間經濟規(guī)模、經濟實力的差距,這就是為什么要提出西部“開發(fā)”、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戰(zhàn)略初衷。但實事求是地說,在短期內試圖讓中西部趕上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達到東部地區(qū)的經濟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要增添一個新思路,即在經濟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一時趕不上發(fā)達地區(qū)的情況下,能不能在民眾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這是可能的。我覺得,如果能縮小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均等化,即使經濟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差距存在,也可使區(qū)域關系有所緩解,這應是當務之策。
第三,社會領域的突出矛盾。我國的主要矛盾沒有變,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個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卻有新的變化。當前最突出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迅速上升,與本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且配置失當之間的矛盾加劇
[3],包括就業(yè)培訓、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廉租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
如何消除上述這些矛盾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重要的舉措,甚至可以說是明智的、現實可行的選擇。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來平衡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的矛盾,來緩解社會領域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梢哉f,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踐的呼喚”。
從國際角度分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當代世界文明國家社會政策的一個趨勢。
現在很多文明國家都把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政策。北歐在這方面比較突出。北歐國家在實施公共服務方面有四大“基本面”,即提供民生性、事業(yè)性、基礎性和主體性服務。同時,政府在實施公共服務過程中也有四種重要機制:1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的宏觀調節(jié)機制;2財產關系和經營方面的“公私伙伴關系(PPP)”機制;3社會“金三角”對話協(xié)商機制;4政府自身的“廉政”機制[4]。
此外,當今世界一些國家比較穩(wěn)定,甚至在國家神經中樞出現變化的情況下依然秩序穩(wěn)定,與其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密不可分。因此,我得出一個論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非某一個國家所特有,而是文明國家的政策選擇和制度安排。只不過,在中國現階段這項制度安排顯得更加迫切罷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現階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一項任意的“主觀臆策”,而是一個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二、現階段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內容
在闡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內容之前,有必要先申明總體把握。我的基本想法是兩句話:橫向上,范圍要適中;縱向上,標準要適度。
所謂“橫向上,范圍要適中”,是指對“公共服務”范圍的把握不要過寬或過窄。雖然現在人們普遍使用“公共服務”范疇,但所講的內涵是有差異的。一種是從廣泛意義上使用的“公共服務”,認為既然政府要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只要政府辦的事都是公共服務。這樣,“公共服務”不僅包括提供公共品,而且涵蓋了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這些方面的內容,這是一個“大公共服務”的概念。另一種是從比較窄的意義上使用的,僅指“公共事業(yè)方面的服務”,包括教育、醫(yī)療、文化方面的公益性服務。前者涵蓋過寬,后者有些內容又沒有包括進來,因此我主張在寬窄之間尋求“第三種范圍的公共服務”。
所謂“縱向上,標準要適度”,是指對“基本”二字標準的把握不要過高或過低。有種觀點籠統(tǒng)主張把“教育、醫(yī)療、文化”都列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覺得可能偏高,現階段只能提“義務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公共文化”。也有觀點認為農村合作醫(yī)療只能在部分地區(qū)覆蓋,我覺得可能又有些偏低??傊?,在標準問題上,我主張把人文關懷和經濟可行結合起來[5],從中國依然處于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fā),實事求是,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上述兩條一個涉及寬度,一個涉及高度,兩方面都應該適度?;谶@種分析,我認為現階段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包括四方面內容。
?。ㄒ唬┰谔峁┚蜆I(yè)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
這里所說的就業(yè)不是就業(yè)全部,而是“就業(yè)服務”。就業(yè)是民生之本,老百姓能不能享受公共服務首先看就業(yè)服務。中國在未來幾年將面臨怎樣的就業(yè)格局呢?中國現有勞動力7.6億人,未來幾年將面臨兩方面的壓力:一是未來5年城鎮(zhèn)大約每年有800萬—1000萬新增勞動力就業(yè),以每年900萬計,5年就是4500萬。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現在已進來1.26億,這是存量部分;增量部分,根據調查和預測,未來5年每年大約有900萬—1000萬進城,如按900萬測算,5年又是4500萬。兩者合起來就是9000萬[6]。
未來5年將面臨如此巨大的就業(yè)壓力,怎么解決這個矛盾?要把握一個基本的方針:勞動者自主擇業(yè)、市場調節(jié)就業(yè)、政府促進就業(yè)。雖然不宜籠統(tǒng)提“政府安置就業(yè)”,但需要把“促進就業(yè)”擺在公共服務體制突出的位置。這里的關鍵,是強化政府促進就業(yè)的職能,找準政府公共服務的位置,保證就業(yè)服務的均等化。比如,應以城市為中心逐步建立就業(yè)的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做好就業(yè)培訓和信息的提供,而且應有免費的、公益性的培訓,面向全體勞動者,這是服務均等化的題中應有之義??h、鄉(xiāng)兩級也應有公共服務的網絡。對困難地區(qū)、困難行業(yè)、困難群體,政府應有就業(yè)援助制度,特別是下崗工人的再就業(yè),以及資源枯竭城市工人的再就業(yè)。還應逐步建立政府購買就業(yè)服務成果的機制。
“基本民生性服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基本社會保障。構建嚴密而可靠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有兩個層面的“社保”,即“小社保”和“大社?!薄*?br/> “小社?!敝干鐣kU,包括養(yǎng)老保險(2005年底有1.75億人)、基本醫(yī)療保險(有1.38億人)、失業(yè)保險(有1.06億人)、工傷保險(有8478萬人)、婦女生育保險(有5408萬人7007f1f1aea08ff1bd4d23c5f1572391a5bfc59c27298c3e751a64570d5bcf72)[6]。還有農村的社會保險,估計有5000余萬人。這些數字按比例來說都不算高,下一步應在這方面繼續(xù)推進。
“大社?!?,除上述“小社?!奔瓷鐣kU外,還應擴展至三個方面:(1)社會救助。要對城市低保戶、農村五保戶、特困戶、災民及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人員等救助。(2)社會福利。八個字:扶老、助殘、救孤、濟貧。(3)慈善事業(yè),包括社會捐贈等。在“大社?!钡膸讉€方面里,符合條件的,在基本面上要實現均等化。
現在難點在于城鎮(zhèn)與農村的社保有落差,下一步一方面要推進城市社會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現在最薄弱、最亟待解決的是已經進城的1.26億農民工的社保問題,應該把它放在優(yōu)先的位置;另一方面要著力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yè)。從資金的投放來說,增量的部分重點宜投到農村,因為這方面相當薄弱。總之,應盡快建立并完善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而且要逐步覆蓋到城市和鄉(xiāng)村。
?。ǘ┰诹x務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yè)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
第一是義務教育。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把握?從國情出發(fā),可鎖定在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即普及和鞏固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只要是適齡兒童,不管是在城鄉(xiāng)還是在東西部,都應該有權利享受到九年義務教育,這里重點是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為此要做到“兩免一補”(對農村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寄宿生活費補助),政府要保證落實。如果做不到,就是政府的失職,均等化就會落空。
至于九年義務教育以上的“均等化”,我覺得目前從全國來說尚有一定困難,現階段可實行“獎、助、貸、捐”四大舉措。獎——獎學金,只發(fā)給那些學習成績好的,而不是均等化。助——助學金,只考慮生活困難的學生,也不是均等化。貸——助學貸款,這是市場行為,但現在暴露的問題是貸款之后不歸還,這是個令人非常棘手的問題。捐——社會捐資助學。如果將來有條件也可以實行“兩免一補”,但是今天我覺得很難做到。當前,人民群眾對教育議論較多。一方面,政府應增加投入,務必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另一方面,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從體制和質量上為義務教育均等化提供保障。如果教育質量下降,誤人子弟,再“均等化”也沒有意義。
第二是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醫(yī)療這條線劃在哪里?我認為可定在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它具有公益性質,可列為均等化的范圍。2005年我曾撰文指出,“政府管基本醫(yī)療保障,市場管超值醫(yī)療服務,社會管各方廣濟善助”[7]?;踞t(yī)療保障即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部分具有公益性質,應強化政府責任,建設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衛(wèi)生保健制度。至于“超值的醫(yī)療服務”,目前很難做到均等化。要把盈利性與非盈利性分開,公益性這部分應均等化,現在的問題是這方面做的不夠,因此提出要強化政府責任,但也不宜走到另一個極端去,該均的均,不該均的不均。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
第三是公共文化。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但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要把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嚴格區(qū)分開來。文化事業(yè)有公益性可以均等化,像公共圖書館、農村文化室,這些最基本的文化事業(yè)應該列入。公民有權到公共圖書館去借閱,政府應該提供這個服務,反之就是政府失責。而文化產業(yè)則是市場性的,很難均等化,不可能讓所有的人均等化地享受維也納愛樂樂團在北京的演出。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在公共文化的數量、質量等方面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jié)。針對這一情況,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fā)展公共文化事業(yè),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ㄈ┰诠嫘曰A設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
一個是公益性基礎設施。在公共領域,可分拆出兩個環(huán)節(jié):“執(zhí)行運營”環(huán)節(jié)和“基礎建設”環(huán)節(jié)。對其中的“基礎建設”環(huán)節(jié),即不以盈利為目標而以提供公共服務為目標的某些帶福利性的環(huán)節(jié),政府應全力予以投資并加強管理,特別是對農民利益有重大作用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村的飲水工程、農村道路建設等就是公益性的基礎設施,政府有責任幫助農民來解決。當然政府也不可能全部包攬,可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出不同的杠杠。至于那些市場性的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則可按市場化運作。
另一個公益基礎性服務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國家已經把環(huán)境保護作為一個約束性指標,用以考核地方政府的績效。以二氧化硫為例,2005年全國共排放2549萬噸,到2010年要求降到2260萬噸,下降11.3%[8]。為全體公民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包括大氣環(huán)境、水環(huán)境、聲環(huán)境等,這也是“公益基礎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的內容。
?。ㄋ模┰谏a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
安全是事關人們生命財產和國家利益的大事。在我看來,安全也是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生產要安全,消費也要安全。近年來在安全領域事件不斷,引起國人憤怒。比如藥品,近來經常出現假藥、偽劣藥,說明政府的監(jiān)管沒有到位。特別是煤礦等礦難問題嚴重,職工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據統(tǒng)計,2004年全國共發(fā)生煤礦死亡事故3639起,造成6027人死亡,加上其他非正常死亡十余萬人。必須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監(jiān)管,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政府有責任提供安全的環(huán)境,包括生產安全的環(huán)境、社會安全的環(huán)境,對于這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每一個公民都應該享受,而且是平等地享受。還有國防安全等,這些都應該納入均等化的范圍。
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保障
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相應的體制保障。舉其大者,主要有以下四項制度。
一是公共財政制度。我國原來的財政制度主要是一種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全能型財政制度,近幾年情況有所改變,但經濟建設支出在財政支出結構中依然占首位。以2005年為例,國家財政總支出3.39萬億元,其中第一位的仍然是經濟建設費支出(9317億元,占27.5%),超過社會文教費(26.4%)、國防費(7.3%)、行政管理費(19.2%)以及其他支出(19.7%)[2]。特別是財政支出的一部分仍然投向競爭性的國有經濟部門,這要反思。當然,屬于國計民生性的行業(yè)不是不應投資,但現在的問題是政府的財政支出用于一般競爭性的項目太多,與民爭利。
財政體制要向公共財政體制轉變,財政支出結構要進行重大的調整,財政支出要退出長期處于“與民爭利”狀態(tài)的競爭性項目,加大對目前比較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必須強調,政府應該是服務型政府,而不是“經濟創(chuàng)利型”政府。為此,財政支出活動應該進行“騰籠換鳥”,即換掉與公共財政不相容的“舊鳥”,換進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的“新鳥”。按照上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所論述的內容,當前尤其要確保新增財力投向就業(yè)再就業(yè)服務、基本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公共文化、公益性基礎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
這里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通過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來彌合東西部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與此同時,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也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來調整。
二是收入分配制度。本人主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不意味著認同收入分配均等化,這是兩個不同的命題?,F在的問題是,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這種過大的現實加劇了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難度。為此,需要在收入分配體制方面進行改革,具體說有八個字,即“提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中(擴大中等收入比重)”、“控高(調控過高收入)”、“打非(打擊并取締非法收入)”。在此基礎上,通過“緩解”——“遏止”——“縮小”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使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根本性“扭轉”。這樣做可以緩解社會成員在獲取服務上的“流動性(貨幣)約束”,從而減輕政府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壓力。從這個角度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相輔相成的。
三是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制度?;竟卜站然钔怀龅膯栴}是機會不均等,尤其是城鄉(xiāng)分割的體制使廣大農民和進城的農民工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國民待遇”。例如,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城鄉(xiāng)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即使是已經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依然存在身份問題,不僅工資太低,而且沒有社會保障,加之僵化的戶籍制度等,嚴重影響了勞動力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合理流動,這種對“人”的分割是一種深層的不均等。下一步需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體制:一方面,繼續(xù)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并解決農民工的身份問題;另一方面,政府應把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的重點轉向農村,逐步加大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通過以上雙向努力,最終建立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服務體制。
四是公共服務型政府制度。這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之所在。中國公共服務供給的缺乏與政府自身管理方面“缺位”、“越位”有關。“位”定在哪里?應該鎖定在“服務型政府”[9]。第一,政府職能要做重大調整或轉變。把“經濟管制型”政府轉變?yōu)椤肮卜招汀闭?,建立一套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考核體系,在此基礎上強化中央對地方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行政問責制。第二,改革審批體制。尋求“釜底抽薪”式的制度安排,徹底清理、減少、規(guī)范行政審批項目。第三,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逐步解決層次過多的問題。第四,推進與政府機構緊密相關的社會事業(yè)單位改革。對于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密切相關的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事業(yè)單位,應按照公共性、準公共性和營利性區(qū)別對待的方略分類改革[10]。此外,從更深層來說,還要推進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探索新的社會運轉和社會服務的新機制,以形成包括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和文化多元化在內的“四位一體”的新型體制格局。
參考文獻:
[1]常修澤.人的三層含義與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化[N].中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