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其人格健康發(fā)展,盡快適應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顯得越來越重要。社會的變化,促使了課程的調整,從2003年開始,我國在初中試行的新的思想品德課程(以下簡稱為思品課)中加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該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坐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坐標,旨在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思品課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從教育的過程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著一致性。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個體人格的完善過程。思想品德的內容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無論是人格的發(fā)展還是思想品德的發(fā)展,都是各種心理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觀念、方式、方法、途徑等方面又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思品課,不但豐富了思品課的內容,更大的意義和作用在于促進了思品課教育觀念、師生角色、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轉變。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規(guī)范”過程,學生被動適應它提供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胺稀本陀枰怨_性肯定、獎勵,“不符合”就予以公開性否定、批評、懲處。而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也會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標準,但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接受的基礎上改造、建構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一般沒有對學生的否定權,教師永遠理解、尊重、信任、接納學生,這與在德育工作中對待犯了錯誤的學生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因此,新思品課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以掌握道德知識、訓練行為習慣為基礎的過程,更是一個注重學生潛能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認識能力、完善和發(fā)展學生人格因素的過程。
二、師生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是課程組織者和設計者,處于主導者、權威者和塑造者的地位,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把學生當作社會關系中的一個社會角色來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內在信息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