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輪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意義最深遠、影響最深刻、觀念更新最徹底的一次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由灌輸式轉變?yōu)閱l(fā)式;教學方法——由“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谩苯滩?;教學過程——“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溝通的過程,特別地,教科書由以往的“教本”變?yōu)椤皩W本”?;诖?,正確領會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材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是新課程改革成功的基礎,是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
如何把握新教材,實現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為提高我縣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起了一定的作用。
一、以“把學生引進現實生活中去”為主線,加強對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教材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意識和技巧的指導
新版教材,滿卷洋溢著快樂成長的音符、青春蕩漾的健美、啟迪益智的花絮。這些撲面而來的變化,絕不是嘩眾取寵或刻意雕飾,而是秀美之中蘊含編者對受教育者的匠心獨運和用心良苦。在施教中,很多老師仍然堅持傳統(tǒng)的“死扣”知識點(體系)組織教學,對這些新變化,或漠不關心,或茫然不知所措。
比如,七年級(人教版)“珍愛我們的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教材在編寫時提供了一組資料并設計了幾個“如果……”(P30—31)。不少老師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學生閱讀方框內的資料,分組討論、思考“如果說父母不在身邊,我們的生活會……”等幾個問題。這樣處理并無不當之處,學生討論得熱烈而投入,對實現教材的學科維度、課程目標維度、學生生活維度三者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此時,老師只需再撥動一下學生的思維琴弦:沒有農民,我們吃不到甜美的食物,欣賞不到美麗的田園風光。假如我們傷害了農民,侵害了他們的生命健康,或者讓他們失去生存的條件和發(fā)展的空間,他們的處境會是怎樣?在這樣的處境下,假如是你,你會是怎樣的情感和心態(tài)?這種情感和心態(tài)一旦曼延或爆發(fā),將會是怎樣的結果?通過這樣一連串的發(fā)問,引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換位思考,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給予的“結論”,課堂教學的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水到渠成,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欣然接受。但不少老師卻忽略了該教材知識與品德教育及學生思想困惑的關注點,沒有在此處著力,只是在學生討論完“如果”后就宣讀教材給予的結論,生硬地讓學生接受教材的“定論”。這樣處理,不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難以使學生領會編者的真實用意。像這樣“由材料到結論”的問題設置在新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解決好這樣的過渡,不掌握自然、順暢的過渡技巧,勢必會影響到新課標的落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
二、研磨標準,原創(chuàng)試題,用評促教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這種教學觀念在新課標下有“水牛掉進深井里”的感覺。更讓人憂慮的是,很多老師仍抱守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法,不分析知識中所蘊含的品德教育內容,或者說,沒有注意到用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現象作為教育過程展開。盡管知識講授全面、細密,由于不能“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沒有注重內外相結合,因而無法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
如粵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與人為善”——“心靈導航”模塊中“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個教學內容,應該說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是很密切的,老師是很容易組織學生活動的。遺憾的是,不少老師采用了傳統(tǒng)的知識梳理教學方法。下面實錄片段:
將心比心是與人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有哪幾種)
將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難,遇事能夠替別人著想,能夠體諒別人的處境,理解別人的痛苦,以溫暖的態(tài)度和方式分擔別人的不幸。(表現一)
將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真心誠意為別人的成功而高興,為別人的幸福而付出,助人不求回報。(表現二)
將心比心就是不以殘忍冷酷的方式對待別人,不在肉體和精神上傷害別人。(表現三)
作為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樣處理教材是可行的。但新的課程觀特別強調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的道德學習,是學生道德學習的導引,是學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橋梁。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既要教給學生知識,也要充分利用教材留有的空白,以學生文化——心理視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體驗和想象,達成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
為了讓老師們盡快的更新觀念,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現有的督導體系下,質量測評仍然是最強有力的手段。所以,在質量測評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與學生道德成長的結合點,以測促教。在我縣組織的質量測評中,就上述內容,我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設計了一個題目(內容同上、引用教材略):問在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請選擇兩種方式各舉一例。
再如七年級(人教版)摘取了荀子的兩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以“我學習我快樂,我思考我收獲”的形式,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1)你能說出荀子這兩句話的意思嗎?(2)荀子的這兩句話對于你“探索世界的奧妙”有何啟示?
通過這些開放性試題的設計,既考察了學生自主生成知識的能力和達成度,又考查了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情況,使“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得以落實。對老師們研究新課標,琢磨新教材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把活動引進課堂,走進學生
新課堂理念能否得到落實,關鍵在于能否把活動引進課堂,能否讓活動成為學生鐘情于教材的媒介和導引。在實際教學中,之所以相當多的老師堅守灌輸式教學方法,就是害怕學生活動,認為如果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活動,就會使課堂教學秩序混亂,不易組織教學,還可能有問不答,使老師的“問”遭遇尷尬。
有活動就會有討論,甚至爭吵,就要求老師的操控和組織,要收放適時得當。這對老師的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老師的教學能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它確實增加了我們教師工作難度,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
活動的開展,實質上是問題的展開。要把問題設在學生思維的困惑處,設在教材與時政熱點的聯結上,設在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延伸點上。在此前提下,讓學生充分思維,充分活動,適時點撥和引領,那么,一堂堂神韻清靈、思維絢麗的好課就會像柔柳青竹,吸引學生竟相圍在她的身邊,為她澆水、為她美容,為她驕傲。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體”這一理念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實現“教材內容與活動渾然一體的效果”的關鍵所在。
所以,無論活動開展有多難,過程控制有多不易,都不能躲避它。這一方面要求所有任課老師轉變觀念,知難而上;另一方面,要集思廣益,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的實踐和運用。我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加強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總結和推廣,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師特別是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師較易理解、認可和容易推行的方法。在一次交流中,我通過若干實例的設計,把教材內容與學生活動通過體驗式教學方法有機聯結,讓參加交流的老師深受啟發(fā)。如八年級思想品德(廣東版)第三單元“相處有方”第一節(jié)“理解與寬容”之二“培養(yǎng)寬容精神”(P53)。其中講到“培養(yǎng)寬容精神需要不斷求知”,這部分內容,老師難講,學生難懂。我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說出一例符合要求的案例。由于這個內容能夠聯系到學生親身經歷或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所以,學生討論熱烈,情感濃郁。很多學生競相發(fā)言,或侃侃而談、或娓娓道來、或聲淚俱下,稚嫩純真的表白坦誠在講述者的臉上,滋潤著聽眾的心靈、感化著聽眾的情感。盡管這部分內容占去了相當多的課堂時間,但能夠把我們的思想道德內容做成讓學生主動接受和喜愛的色香味俱全的“營養(yǎng)餐”,就是再多花點時間都是值得的。
面對新課程、新理念、新要求,教學中出現一定的迷茫和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安晃犯≡普谕?,”只要我們肯于學習,勤于探究,勇于實踐,積極總結,不斷超越,一定會在不長的時間拓出一條教學新路,辟出一個令人神清氣爽的杏壇樂園。到那時,漫步在教壇中,你就能真實體會到“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一幅什么樣的美景了。
責任編輯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