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友 余歌滄
去年7月,印尼國會通過了新《國籍法》。新《國籍法》生效這半年以來,印尼的華人生活、華資投入都取得了前所未所有的突破,華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寬廣。
印尼《國籍法》的前世今生
華人移居印尼歷史悠久,17世紀西方殖民者大舉入侵東南亞前,印尼華人人口已近萬;1949年印尼獨立時,華人人口已達200萬左右。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獨立的印尼民主主義情緒高漲,1954年發(fā)生排華事件后,蘇加諾政府對華人的政策出現(xiàn)本質的改變。1958年7月,印尼政府頒布了《1958年印尼國籍的第62號法令》,以血緣原則代替國際普遍認同的出生地原則。
根據(jù)這項法令,擁有印尼護照和出生證的華人在辦理各種證件或手續(xù)(包括升學、結婚、生育、申請經商執(zhí)照、改名字等)時必須出示國籍證,還要支付相當數(shù)量的費用。《國籍法》令印尼華人在過去40多年來在印尼社會備受歧視,為華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干擾,不僅辦理任何手續(xù)困難重重,有時還得付出高達上千美元的手續(xù)費。
1998年印尼爆發(fā)排華慘劇及蘇哈托政府倒臺后,曾在德國接受教育的總統(tǒng)哈比比迫于國際社會的壓力,撤銷了區(qū)隔華人與其他民族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法律定義,華人在法律上被接納為印尼民族之一。2002年,梅加瓦蒂執(zhí)政時期的印尼司法與人權部宣布撤銷國籍法,停止發(fā)出國籍證,但正式由國會通過修改法案,則延至2006年7月。
2006年7月,印尼國會通過了新的《國籍法》,這項被形容為“革命性”的新法規(guī)定,凡出生在印尼并從未接受過他國國籍的居民,將自動成為印尼公民。新法進一步闡明,夫妻中只要其中一方是印尼公民,其孩子將自動成為印尼公民。至此,這項從1958年開始頒布實行、2002年梅加瓦蒂政府提出廢除的法令,終于成為歷史。
這幾個月來,印尼司法與人權部長哈米特異常忙碌,他在印尼華團領袖陪同下,游走各大城市,向當?shù)厝A人解釋新《國籍法》,有關說明在每個城鎮(zhèn)都獲得熱烈支持。印尼華人終于掙脫枷鎖,不再被視為二等公民。
吸引印尼華商資金回流
新《國籍法》通過后,對印尼經濟發(fā)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蘇西洛2004年上臺后,印尼政治局勢趨于穩(wěn)定,這使政府得以集中精力搞好國內經濟,同時吸引外資。去年,印尼就已超越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第二大吸資國。其中中國大陸的資金投入從2004年的10億美元增加到20億美元,上升了一倍,投資領域也從以往的制造業(yè)擴展至石油業(yè)。
華人在印尼的經濟體中向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新法通過,相信華商在印尼的發(fā)展將更蓬勃。華人雖然是印尼的少數(shù)民族,不到印尼人口的5%,然而華人對印尼的經濟貢獻卻不容小覷。他們的投資金額大,范圍廣,包括具戰(zhàn)略性的基建、港口、采礦、石油開采、能源等領域。
對華人而言,印尼是個資源豐富、市場龐大的國家。具有很大的商機;不過,多次的排華事件迫使印尼華商把大量資金轉移到印尼國外。根據(jù)經濟學家的估計,在1998年排華事件發(fā)生期間,大約有300億到500億美元資金外流。這些資金若能回流印尼,對印尼的經濟將有巨大推動力。印尼副總統(tǒng)尤索夫·卡拉2005年訪問中國時,中國政府曾說服在當?shù)赝顿Y的印尼華商把數(shù)十億美元資金帶回印尼,協(xié)助印尼發(fā)展經濟。
中文熱潮重卷印尼
印尼曾是東南亞少數(shù)禁止中文書刊進口的國家,蘇哈托政府也曾禁止華人學習中文,所有華校被強制關閉,華人失去學習母語的機會,中文老師也在一夜間失業(yè)。現(xiàn)年逾60歲的雅加達中文教師聯(lián)誼會財政都主任王維理透露,當年為了避免遺忘中文,他特意訂購了唯一的中文報,強迫自己每天閱讀報章上的武俠小說。被禁32年后,中文的學習基本上已經斷層,40歲以下的印尼華人幾乎都無法掌握中文。蘇西洛執(zhí)政后,中文書籍得以再次自由進入印尼。作家楊兆驥在雅加達唐人街開設雅城規(guī)模最大的書局——聯(lián)通書局,定期從中國進口書籍,這在舊政權時期是不可想象的事。聯(lián)通書局也獲得印尼教育部的授權,與中國相關部門合作編寫供印尼學校及補習班使用的中文教材。
中國的崛起也為中文在印尼的通行增添熱度。為了趕搭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順風車,印尼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中文補習班處處林立,私立大學紛紛開辦中文系,政府甚至決定今年開始將中文列為中學必修科目之一。如今懂得中文的畢業(yè)生在印尼非常搶手,一些學生甚至還未畢業(yè)就已有了工作安排。據(jù)了解,印尼一些商行也規(guī)定,懂得中文的員工薪金比一般員工更高。在蘇哈托執(zhí)政時期,印尼只有一家中文報《印度尼西亞日報》。1998年,蘇哈托倒臺后,雅加達、泗水及棉蘭等各主要城市相繼出現(xiàn)多份中文報。新《國籍法》生效后,中文媒體也順勢而起,2006年12月,《印度尼西亞日報》更出售股權給馬來西亞行銷量最大的中文日報《星洲日報》,并易名為《印尼星洲日報》。
30萬華人融入印尼社會
新《國籍法》的通過,也為華人解決了不少工作和生舌上的困擾。取消國籍證后,華人的生活猶如少了一層阻力,無論是生育、結婚、升學還是出國、經商,但凡與政府部門有關的事務,將不再需要費盡心力及花費不必要的“通關費”。在電臺擔任主播的傅一倩是臺灣人,她在印尼工作已有7年。雖然傅一倩之前已順利加入印尼國籍,但直到《國籍法》修正案通過后,許多因國籍證引起的不必要麻煩才相繼消失。她表示:“外國人在印尼工作很麻煩,申請更新工作證更是費時費力。成為真正的印尼公民后,我再也不需要每年為此事煩惱?!?/p>
在為改善個人生活打拼的同時,華人也開始領悟到過往專注經濟、忽略政治參與權的問題。華人在民主開放初期曾嘗試通過設立政黨積極參與選舉,這包括成立印尼華人改革黨、大同黨等,不過由于華人人口太少,最終無法帶來顯著的成果。華人隨后改變策略,參與印尼人為主的政黨,如斗爭派民主黨,借用主流政黨的勢力進入國會,在決策層面捍衛(wèi)華人的權益,例如制定新《國籍法》委員中就有多名華人。
對印尼未來的兩極化看法
印尼的未來會怎樣,目前華人社會的看法存在著兩極化。有人深信,逐步深化民主的印尼不會再走回頭路;經濟基礎良好、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印尼,只要當政者找到正確的經濟發(fā)展方向,經濟很快就可以起飛。而有華商則認為,印尼未來還有可能發(fā)生排華事件。理由是印尼社會貧富分化非常嚴重,當前的印尼人口40%生活在貧窮線下。另一方面,印尼政府龐大債務將于2007年期滿,以政府現(xiàn)有的經濟能力無法償還,因此發(fā)生動亂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無論前景會如何變化,印尼仍將是當?shù)厝A人生死與共的土地。印尼華裔總會婦女部主任馬詠南指出,印尼華人的國家認同感已經改變,過去華人存有過客心態(tài),現(xiàn)在則是把印尼當成落葉歸根的故土。
惡法是撤除了,但仍有待全體印尼人監(jiān)督落實,讓這個國家不僅在經濟發(fā)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也成為全球戰(zhàn)亂中種族融合的新典范。印尼華人劉真莉表露了大部分華人的心聲:“我們所要求的僅僅是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及過著不受干擾的生活!”
編輯:胡文婕
電子郵箱:hwxy_hwj@163.com
海外星云 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