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旭
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戰(zhàn)略目標下,中國民事訴訟朝著和諧的訴訟模式邁進
新年伊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再次提出新的理念:司法和諧。
1月5日,在濟南召開的第七次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肖揚做了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民事審判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長篇講話。他說,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設和諧文化,崇尚法治離不開先進的法律文化,和諧司法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和諧訴訟文化。
本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距離上次會議召開已有6年之久。這一階段,中國加入WTO,民法主體不斷拓展,民事訴訟程序也面臨改革的要求?!按朔P院長首倡司法和諧,標志著民事審判工作的理念有了新的突破”。最高法一位具體從事該項研究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訴訟模式之變
肖揚在講話中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事審判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發(fā)展過程。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頒布之前,訴訟程序基本無法可依,處理案件主要依靠1950年頒布的《婚姻法》和民事政策。隨著1991年《民事訴訟法》的頒布,以及新《婚姻法》和《經濟合同法》《繼承法》《民法通則》《合同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出臺,受理案件的類型和范圍,從主要是本地的婚姻家庭糾紛,發(fā)展到跨地區(qū)、跨行業(yè)、跨國界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領域的方方面面。
期間,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一直是民事審判模式的主體,法官需要對民事案件的舉證負責。2000年底,以第六次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為標志,包含傳統(tǒng)民事、經濟、知識產權、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在內的民事審判新格局逐漸形成,誰主張誰舉證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司法實踐中。但這種模式同時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法院的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復提及2004年發(fā)生于廣東肇慶的一個極端案例。一個村霸逼迫一對老夫婦寫下房產抵押的文書,并以此向法院提起訴訟,無力舉證的老夫婦敗訴之后服毒自盡,成為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極端案例。
在最高法的調研中,包括了對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西方國家民事訴訟模式變革的研究。近年來,這些國家開始推行一種名為協(xié)同主義的訴訟模式,對職權主義訴訟模式與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加以中和。在最高法最早關于本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的文本中,也提出了倡導協(xié)同主義的訴訟模式。
這一變革最終被以和諧的訴訟模式的名稱而由肖揚首次公開提出。肖揚說:“在當今民事訴訟領域,過于強調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不僅使法官不堪重負,而且影響審判機關的中立形象,而過于強調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也容易出現(xiàn)訴訟遲延和訴訟成本增加以至實體不公等缺陷。在我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戰(zhàn)略目標下,民事訴訟朝著和諧的訴訟模式邁進,大力倡導和諧司法,無疑將成為新時期民事審判的重要特征。”
和諧的訴訟模式包括哪些內容?肖揚的回答是: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與法院之間的和諧關系;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之間的和諧關系;人民法院內部各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切實做到立案、審判、執(zhí)行、審監(jiān)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民事與刑事和行政審判部門之間,能夠既分工又合作,既制約又配合;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銜接與協(xié)調關系,切實把民事糾紛及時化解在基層;民事訴訟與仲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之間的銜接關系;人民法院與權力監(jiān)督機關和新聞媒體等社會監(jiān)督渠道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等。
最高法負責此項研究的人士說,和諧的訴訟模式理念新穎,體系龐大,目前還處在前期的研究階段。
經過這次會議,法院系統(tǒng)得到的信號是:不可偏重于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任何一方。一種可能出現(xiàn)的格局是:普通民事案件多采用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在商業(yè)領域的民事訴訟多采用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
程序改革力促和諧
本次會議做出了多項民事審判方式的變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議庭負責制。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曹建明在題為《當前民事審判工作中的若干問題》的講話中說,建立合議庭負責制,就是要真正改變合議庭“合而不議”和“議而不判”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目前的這項改革,擴大了合議庭的權力,而非以往由庭長乃至院長越殂代庖。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合議庭成員要共同參加庭審,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共同負責,裁判文書要由合議庭成員核稿,共同簽名,共同承擔責任;庭審結束后要及時合議,形成合議意見,始終貫徹共同審判,共同負責的指導思想。
“此前,曾經出現(xiàn)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xiàn)象?!弊罡叻ǖ娜耸扛嬖V《中國新聞周刊》。
在合議庭負責制施行之后,院長的意見不能直接改變合議庭的意見。根據(j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在判決下達之前,只有審委會有權改變合議庭的決定。
“考慮到目前的國情,合議庭負責制是比較合理的一項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樣可以避免單個法官所受到的其他外界干擾,而是由合議庭做出公正的判決。而公正的判決本身就是對社會和諧的貢獻。”
其次,最高法將重新統(tǒng)一裁判文書樣式。按照簡繁分流的原則,兩種文書樣式已經出臺。
1991年《民事訴訟法》出臺之后,最高法曾于次年系統(tǒng)公布了裁判文書的樣式,業(yè)界稱之為“九二文書”。但在實踐中,重證據(jù)羅列,輕證據(jù)和法理分析,說理不透,邏輯性不強已經成為通病。“一個判決文書上只說依照民法通則某條判決如下,條文沒有看見,道理也沒有講清楚,如何讓敗訴方服氣?”王利明說,“考慮到民事訴訟具有對抗性質,在客觀上很難做到讓雙方都服氣,但做到勝敗皆明卻是起碼的要求?!?/p>
肖揚在講話中,數(shù)次提到“勝敗皆明”。在此次會議之后,法官通過簡繁兩種文書講明判決依據(jù)將成為強制性的規(guī)定。
第三,對民事證據(jù)規(guī)則給出了新的解釋。關于二審程序的舉證期限,考慮到一審已經給了當事人提供證據(jù)的充分時間,當事人在二審中只存在提供新的證據(jù)情形。因此,二審的舉證期限可以多采用在法院引導下,由當事人協(xié)商或者認可的辦法,不一定都要按照不少于原規(guī)定三十日來確定舉證期限。曹建明在講話中將其表述為“實現(xiàn)了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平等保護”。
民事審判需又快又好
肖揚在講話中說,2001年至2006年11月,全國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占一審、二審和再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總數(shù)的84.74%。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巨大的工作量常常壓得法官們喘不過來氣。
肖揚在講話中提到,從全國來看,近年來,民事法官年人均結案達到120余件。特別是在案件較多的基層法院和人民法庭,一個法官一年辦幾百件民事案件的情況較為普遍,案件激增不僅影響了審判效率,造成案件積壓和少部分案件久拖不決,而且也影響了審判質量,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民事審判的滿意度和認可度,制約了民事審判職能的充分發(fā)揮。
在如何對民事審判方式進行改進方面,法院系統(tǒng)的共識是:又快又好。也就是說,在嚴守公平正義原則的前提下,在提高效率方面著力。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和副院長曹建明在本次會議上做出了具體的部署。
首先是加大調解的范圍和力度。肖揚在講話中說,司法調解是各類社會矛盾的有效減壓閥,是促進社會關系和睦的法律助推器。各級人民法院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司法調解工作,繼續(xù)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把“案結事了、定紛止爭、勝敗皆明”作為調解工作的總目標,力爭形成柔剛相濟、公信力高的民事審判工作新局面。
其次是重申簡易程序的重要性?!睹袷略V訟法》規(guī)定: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糾紛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曹建明對各級法院對簡易程序執(zhí)行過程中的一些疑惑給予了具體的解釋。
第三,在級別管轄方面,打破以往過分依賴標的額決定審級的方式,“確保普通案件由基層法院審理,疑難案件由上級法院審理”。最高法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西方一些國家在機構設置層面,多出了小額法庭這一級別,中國的基層法院將承擔起這一職責”,王利明對本刊說,“而大量民事案件其實可以采用調解和簡易程序的方式即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