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7日~25日,筆者有幸參加了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重點課題組在昆明舉辦的“全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與會期間,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生導師鄭日昌教授介紹了部分西方國家中小學心理教育的具體做法。
鄭日昌先生在美國留學期間,在美國某一州的一所小學五年級聽了一堂關于“如何對待公平”的心理教育課。該課由美國的一位老教師完成。上課鈴聲響起,教師手里拎著一個很小的蛋糕走進教室,微笑著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是老師的生日,老師要請同學們吃蛋糕?!睂W生們聽說老師要給大家吃蛋糕,喜出望外,頓時活躍了起來,用期待的目光盯著老師手里的蛋糕和刀、叉……
出乎學生意料的是,老師卻將蛋糕一分為二,且一大一小,只給了坐在第一排的兩個女學生。得到蛋糕的兩位女生自然美滋滋地吃了起來。其他學生卻像炸了鍋似地嚷嚷起來。
由此,師生間展開了對話:
師(面對全體學生):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這不公平,為什么只有兩個女孩子吃了蛋糕,我們大家都沒吃著?
女生(分得小份蛋糕):老師,我和同座的蛋糕也不一樣啊,她的大,我的小,這也不公平。
師:今天老師做得不夠好,好多同學都沒吃上,你們當然不高興。那么,你們是怎么想的,你們又打算如何解決?請你們分組討論一下,20分鐘后咱們共同交流。
學生們對此議題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開始分組討論,討論的氣氛自然非常熱烈。剛一開始,吃到蛋糕與沒吃到蛋糕的學生持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但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們的意見逐漸趨于一致。20分鐘后,學生們有了解決的辦法,并在課堂上進行了交流:
女生甲:分到蛋糕的學生是我們女生的代表,要不然全班每人只能分一小點,多沒意思。
女生乙(分得小塊蛋糕):這么分蛋糕沒什么錯,不管怎么分,總會有大有小,多點少點沒關系。
男生甲:平時老師對我們男生也很好,今天只給女生吃也沒錯。
男生乙:原來老師還給我們男生吃過巧克力呢,今天沒吃上蛋糕以后還說不定還能吃別上的呢。
男生丙:我們組也沒意見,不就一小塊蛋糕嗎?沒吃上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師:大家都沒意見?
學生異口同聲:沒意見!
師:好啦,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存在不公平,人們總會遇到不公平的時候。當自己遇到不公平的時候怎么辦呢?多數(shù)還得要靠自己去解決。
然后老師在黑板上寫“如何對待不公平”,再寫下活動提綱、活動目的等。鄭日昌教授說,老師和學生手里都沒有課本,老師似乎也沒寫教案,但課上得非常生動、有趣。
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
1.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正確對待不公平”,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以充分尊重學生為前提的,盡管受教育者是小學生,但在教師心目中,小學生與成人享有平等的人格權,小學生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者。因而,教師采用了民主的教學方法,先引領學生接觸不公平,感受不公平,向學生檢討蛋糕分配存在明顯的偏差;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對待不公平,這些都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人本思想;而學生討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心理調適、心理變化的過程,即對蛋糕分配不公的現(xiàn)狀由心理不平衡轉化為心理認同。
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突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美國到處都存在不公平的現(xiàn)象,如貧富不均、種族歧視等。教師用蛋糕作為教學的媒介,它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心理,用分蛋糕不公平現(xiàn)象刺激兒童,使兒童對討論“如何對待不公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引發(fā)了學生的激烈爭論,收到了積極的教育效果。因為教師所選取的教學內容是學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或感受過的生活片段,如在家庭中他們或許曾經(jīng)遭遇過這樣的不平等,當這種生活片段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已經(jīng)學會調用已有的經(jīng)驗加以解決。學生個人生活經(jīng)驗不同,解決問題的的思路必然存在差異,教師的高明之處恰恰在于積極引導兩種不同的思想在討論、體驗中發(fā)生碰撞,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蛋糕分配不公雖然是生活小事,但蘊涵在其中的公平或不公平,卻凝結著社會心理的一般特性。即不公平將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學生正確對待不公平的品質,學會戰(zhàn)勝因不公平而帶來的煩惱,必然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ㄗ髡邌挝唬簩幭氖焐绞械谑袑W)
編輯/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