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雁
神的缺席是致命的,神的不在場宣判了《碧奴》"神話"的失敗。
蘇童為國際神話寫作計劃而作的長篇小說《碧奴》,保持了先鋒作家的語言優(yōu)勢,但同時也暴露了中國大陸先鋒主義根深蒂固的無神論意識形態(tài)。神的缺席似乎是致命的,神的不在場宣判了《碧奴》"神話"的失敗。
小說唯一引人入勝的是眼淚敘事。這是整部小說的支架。它是蘇童用孟姜女眼淚編織的一塊華麗的手絹。眼淚從眼睛、手指和腳趾、頭發(fā)、乳房、陰部等所有孔竅流出,漫過蒼涼的大地,成為小說的章魚式結(jié)構(gòu)的邏輯支點。
這個最初的閱讀印象,引發(fā)了我強烈的興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的失望越來越重。眼淚是蘇童的唯一有效的道具,除此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更新鮮有趣的事物。那些亡靈變成的青蛙、百春臺河五谷城外的馬人和鹿人等等,生硬而軟弱,失去了神話敘事的透明和清澈。
在蘇童渾濁的敘事中,只有一種東西固執(zhí)地爬行故事表面。那就是自虐和他虐的母題。整個尋夫送冬衣的過程,看起來就像是一場不可思議的虐待狂歡。她固執(zhí)地要為服勞役的丈夫送去冬衣,一路上處處流淚,步步濺血,遍嘗人間苦難,最后還要把沉重的石頭背在身上。這一切使她看起來就像是個老式的、悲情泛濫的自虐英雄。在強烈的自虐的過程中,更嚴(yán)重的他虐事件匯入了小說的敘事。她先是在樹林里被一群男孩猥褻,繼而被銬在死人棺材上為之哭喪,再而被當(dāng)作刺客關(guān)押在鐵籠里示眾,其暴虐程度令人發(fā)指,但她都坦然和毫無怨言地予以接受。蘇童在小說"序言"中甚至宣稱,這是一個"樂觀的故事"。
在我看來,真正對碧奴施暴的,正是作者蘇童本人。蘇童跟碧奴的關(guān)系,一個施虐,一個受虐,他們更像一對彼此需要的對偶,而跟萬豈梁關(guān)系不大。這使我想起前些年,學(xué)校組織看臺灣生活片《媽媽再愛我一次》。那個可憐的小孩的哭聲,在觀看現(xiàn)場煽出了大量眼淚,但我卻只有反感。一種蓄意偽造的痛苦,就像面對職業(yè)行乞者把腐爛的傷口翻出來示眾的行為,人們的表現(xiàn)通常有兩種:要么冷漠和不予理睬,要么趕緊給錢打發(fā)走人。讀完《碧奴》,這種經(jīng)驗再一次浮現(xiàn)了出來。在這種種受虐和施虐的背后,缺乏有說服力的信念。
唐僧師徒四人通往西天取經(jīng)的路途,充滿玄機和不測,但他們有觀音菩薩等保佑,能逢兇化吉。碧奴沒有自己的保護神,也沒有自己的信仰。她的唯一跟班是一只盲眼而愚頑的青蛙。這種苦行僧的姿態(tài),過去往往出現(xiàn)在朝圣者的背影里,成為圣徒們的獨特的身體語言。但跟朝圣者截然不同的是,在《碧奴》中,我始終找不到支撐苦行的精神力量。
究竟是什么東西在贊助碧奴承受如此巨大的苦難?是愛的無限力量,還是強大的宗教信念,或者是第三種我們所無法知曉的神奇巫術(shù)?蘇童的敘事沒有提供這方面的任何證據(jù)。只有一個所謂山神的淡弱影子,閃現(xiàn)在碧奴背石上山的路上,但它是如此無力,根本無法支撐起碧奴的沉重信念。于是,所有的受虐和施虐,都只能是一種文化病態(tài)的展示,它暴露了中國男權(quán)文化陰郁的一面。碧奴顯然是蘇童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美麗、呆傻、忍辱負(fù)重、無可救藥的癡心和貞潔……中國的男權(quán)主義倫理,要求女人成為模范的受虐者。
中國女人的受虐倫理,從貞節(jié)牌坊開始,一直向前延伸,終于爬進了前先鋒作家的電腦,成為國際寫作計劃的一部分。但蘇童不是反諷的,他沒有對孟姜女故事中可能包含的儒教因素給予批判和規(guī)避,反而從正面加以大肆渲染和夸張,借助一個女人的尋夫倫理,譜寫出貞操女的美學(xué)頌歌。
蘇童用優(yōu)美的語言打造了神話,但它卻是一座沒有神的神殿,里邊甚至連冠冕堂皇的神像都不具備。神早已經(jīng)動身離去,閱讀的現(xiàn)場空空蕩蕩。在這點上,蘇童跟陳凱歌的《無極》犯了相似的錯誤:用無神論去書寫神話,用無信仰去謳歌信仰,用反童話去敘寫童話。這是一個無神論作家所能提供的最荒謬的文本,它暴露了中國作家的集體性精神病癥。一個心中無神的作家,可以去寫《米》這樣的流氓小說,卻無法正確闡釋神話遺產(chǎn)。作者利用碧奴的道德眼淚,摧毀了孟姜女的偉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