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獲得了飛速發(fā)展,目前已趕上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但愈是如此,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許多深層問題表現得愈加明顯。大學人文教育就是其中最值得探討的問題之一。
在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的價值屬性需要依賴于課程尤其是隱性課程來實現。人文教育的關鍵在于它能夠提供多少可以轉化為學生心靈的東西。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認同的今天,人文課程的研究,尤其是其內隱性研究不能缺席。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懷化學院副院長,譚偉平教授的《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一書圍繞著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所具有的內隱性特征展開研究,隱性課程是這本書的研究重點。
作者于2005年獲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現當代文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而這本書也是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2003年)立項研究的課題成果。
該書在回顧了大學人文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和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后,認為人文、社會、自然三大學科三足鼎立,是生成現代大學三大課程體系的基因。課程是大學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體現大學教育質量和特色的三大要素之一。在今日的大學教育中,課程比專業(yè)更基本、更關鍵、更重要。
作者把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大類,力圖在大學本科人文課程的特征及設置方面進行探索。作者認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是構成大學總課程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全人”。人文課程的作用很多時候是通過隱性方式來傳遞和保存的。顯性課程是“硬課程”,主要是一種理性教育,它構成了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骨骼框架;隱性課程是“軟課程”,主要是一種非理性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的非理性能力,它構成了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靈魂;隱性課程是大學里寶貴的文化資源,靠積累來不斷豐富其課程資源,對于提升大學品位具有特殊的意義。
大學教育可以點亮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給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為健全的個人和優(yōu)良的社會公民。大學里的人文教育,擔當著傳承人類文明薪火、修補文明大船、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責任,而人文課程無疑是人文教育的基石。相信作者對大學人文教育和人文課程的研究能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多啟示。
(《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譚偉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2,1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