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男
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經(jīng)歷了漫長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過程。
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道路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經(jīng)歷了資產(chǎn)階級法制建設時期和新民主主義法制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憲法和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法制的粗略模式或宏觀輪廓予以確立,并形成了基本格局。隨之,1957年“反右”運動,停止了繼續(xù)完善新法制模式的努力,接踵而來的是法制近十年的停滯和大滑坡。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十年法制建設的總綱領和總目標才得以確立。同時形成了以多樣化的法律價值、法律的主導性和法律的至上權威為特征的黨的法制觀。
“社會主義法治”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1949年。但當時只是指出“我們不要資產(chǎn)階級的法制,我們需要我們的法治”,對法治的進一步內(nèi)涵并未申明。毛澤東曾說過:“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睆乃缒甑摹懊癖尽彼枷?,到他晚年的“群治”思想,“人民”始終是他一生全部政治思想和實踐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是他民主觀的核心內(nèi)容。1957年后,以“大鳴”、“大放”、“大字報”為重要方式和手段的“大民主”運動,在“文化大革命”中發(fā)展到極端。這實際上是忽視了民主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以及它作為一種社會發(fā)展階段中的一個目標性機制的重大作用,而僅把它當作一種手段。由于這些思想的影響,社會主義法制在1978年以前在“現(xiàn)代性”上沒有實質(zhì)性的突破。
1978年以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主要的理論指導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在堅持了毛澤東的人民民主理論基礎上,賦予民主以極高的地位和價值,鮮明地指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論斷,而且有效解決和恢復了民主應有的價值和地位。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在鄧小平的“民主立國論”和“法制權威論”的民主法制思想指導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此后,我們對憲法進行了多次的完善和修正,出臺法律法規(guī),政府機構不斷進行調(diào)整,司法機關加大法律監(jiān)督工作,使得公民的權利意識得以覺醒,對權力的制約、制衡得到初步的加強。
1997年7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并于1999年憲法修正案中予以確定。將“法制”國家改為“法治”國家,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歷史轉(zhuǎn)變。
社會主義法治的標準和要求,總體上而言,就是要樹立法律至上的權威,使法律成為治理社會的主要手段,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從立法上講,就是要建立民主、科學、合理的立法秩序,立法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現(xiàn)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建構一個部門齊全、結(jié)構嚴謹、內(nèi)部和諧的完備的法律體系。從行政執(zhí)法講,政府要依法行政,尊重民權,接受監(jiān)督。從司法講,要保證司法獨立,確保司法公正。從法律文化上講,要有先進的法學理論,公民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過程中難免遇到種種障礙,部分人的“人治”一時尚未完全消除,公民的法制觀念還很薄弱,對權利義務的認識不足等等均需要一一克服和排除。這些都不是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夠解決的。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堅持黨的領導,加強法制教育,就一定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更快地發(fā)展,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