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荷爾德林吟唱:“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蔽镔|(zhì)文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浮躁的人們卻越來越不愿意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忘卻了生命只有在詩性的輝映下才得以展開。如果沒有了詩歌,也就無法品嘗日常生活中不經(jīng)意的感動,也就沒有了隱忍的眼淚和縱情的歡笑。校園是浮躁社會中的象牙塔,不妨給校園一片空間,讓學生純真的心靈在詩歌中盡情地飛翔,從詩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進行文化積淀。
然而,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忽略了詩歌最富有情感這一點,而將其作為一件死物進行肢解。一般的教師從考試的要求出發(fā),一上課就講“詩歌按照內(nèi)容可分為……,按形式可分為……”一系列的知識點填鴨式灌入,將一首首空靈優(yōu)美、情蘊久長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學生對優(yōu)美的詩歌也就味同嚼蠟,整個課堂則如一溝死水,波瀾不興,只留下教師嚴肅刻板的聲音。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走來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就受到重視。而且,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展開,語文素養(yǎng)的地位更為突出。而文學作品中,尤以詩歌的語言最為深長,意蘊最為豐富,對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也最高。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提高語文素養(yǎng)首先要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那么,如何擯棄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方法,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呢?本文就從新課程下詩歌教學的處理方式和對教師的要求兩方面談談個人見解。
一、新課程下詩歌教學的處理方式
新課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jù)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總結(jié)了符合新課程要求的一套教學方法,現(xiàn)以教學《再別康橋》為例,加以說明。
(一)美讀法
“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然而美讀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逐步提高讀的要求。
教《再別康橋》之前,我要求學生自己反復讀此詩,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處理詩句的停頓,做到清晰流利,對抑揚頓挫則不作硬性要求,希望盡量體會詩歌中傳達的情感。上課時我先請幾位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其他學生結(jié)合自身的預習情況,進行評點。對于字音、停頓學生們處理意見大致相同,而對聲調(diào)高低起伏的處理則各有所見。這其實就涉及到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是否恰當。有學生認為:因為詩歌本身講的是與康橋的離別,所以讀起來要悲傷,聲調(diào)要低沉;而也有人認為:金柳、青荇、彩虹這些詞語都很明亮,代表的應是一種快樂欣喜,所以讀起來應顯得輕快……你一言我一語,各人互不相讓,都急于尋求我的支持與認可。這時我沒有急于定論,而是播放我精心找來的配樂朗誦帶,讓學生用心去傾聽。背景音樂的悠揚婉轉(zhuǎn),聲調(diào)的輕重緩急,語速的疾徐曲折,無不感染著學生。學生們都被詩歌的魅力所征服,為朗誦者的高超技藝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跟著朗誦者輕吟低唱。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眼前仿佛有藍天、白云、碧草、清波,在緩歌慢唱中體味詩歌的韻味,逐漸進入詩歌所營造的境界中。該怎么讀雖不能形之于言,卻已是胸有成竹。
(二)聯(lián)想與再現(xiàn)法
當學生們都沉醉在詩意的氛圍中時,可以適時地播放與之相關(guān)的圖片。以《再別康橋》為例。當美讀進行到一定程度時,我就適時給出藍天、白云、綠茵的畫面,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圖畫,這其實就是藝術(shù)地再現(xiàn)詩中的意象。畫面的重現(xiàn)無所謂對錯,只要學生有所思、有所言即可,亦不求哪一段,亦不指派哪一段,哪幅畫面印象最深就想象自己如果是畫家會怎樣潑墨。
(三)知人論世法
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詩歌體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色,讀詩賞詩都要握住詩人精神主脈,才能有心靈的搖曳。李白的游俠主義,杜甫的仕途失意,柳永的羈旅愁懷,辛棄疾的報國無門,對于理解詩情是一種必然之沉淀。
在學生們對于《再別康橋》的音韻美、繪畫美有所感悟的基礎(chǔ)上,我又給出了《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簡單介紹了才子徐志摩短暫的一生及其追求的愛、自由、美。這時不需要教師過多的點撥,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康橋的生活是詩人最感幸福的時光,那里有他的夢想,有他所追求的精神家園,這時他是快樂、欣喜的,他對康橋如同對待蜜月中的伴侶,故讀中間五節(jié)有一種輕靈明快之感,而前后兩節(jié)直接指出即將離別,“輕輕的”“悄悄的”,不愿打擾心愛的康橋,對離別的黯然神傷,對康橋的眷戀不舍,哀傷之情油然而生。到此時學生即明了整首詩的基調(diào)實際上是哀而不傷的,此時詩歌的主旨也昭然若揭: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意。詩歌是情感的高度凝聚與升華,是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最真實的顯露。閱讀者最重要的不是從詩句中學到何等高尚的情操,而是讓內(nèi)心柔軟的角落有所震動,讓心靈有所體驗。經(jīng)過了美讀、聯(lián)想與再現(xiàn),學生的心靈浸入到詩的境界,用自己的心來解讀詩歌。在這種基礎(chǔ)之上再指導學生嘗試吟誦,那些沁人心脾的文字已深植學生內(nèi)心。
(四)必要的補充
當然對具體的一首詩的理解,各人都不一樣,因此教師更應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適當?shù)亻_設(shè)一些專題講座,介紹詩歌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藝術(shù)手段,何謂意象、象征、意境,什么是修辭的運用,什么又是詩歌風格等等諸如此類的專業(yè)名詞,讓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有所憑據(jù)。
二、新課程下的詩歌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傳統(tǒng)詩歌教學的索然寡味與教師本身脫不了關(guān)系。教師要和語文課程同步成長,必須努力適應課改要求,轉(zhuǎn)變課堂角色,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播者,轉(zhuǎn)變成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欣賞詩歌過程中,教師承擔著導航的重責,這就必然要求其具有較高的素質(zhì)。
(一)對詩歌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關(guān)鍵是以情激情。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苯虒W詩歌,教師自身必須批文入情,將自己的情感與詩人營造的意境相合,讓自己先被感動,出言才會真切,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二)適時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升華情感體驗。教學《越中覽古》時,我就讓學生假設(shè)自己就是詩人李白,面對著怎樣的景象才會有揮毫潑墨的沖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有人說詩人游玩時見到一片春紅柳綠,心情本是舒暢的,但生機盎然的春色中,卻掩遮著舊城故址,不由使人頓生感慨。也有人說詩人選取了感受最深的歷史鏡頭加以描繪,美人如花,戰(zhàn)士錦衣,該是何等的喜悅和驕傲,而“只今惟有鷓鴣飛”,盛衰無常,怎能不使詩人產(chǎn)生慨嘆。這樣就使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更為深刻。
(三)放寬理解的自由度,肯定學生的想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文學是一個自由的國度,教師不能總是把學生往一個方向引,更不能引向所謂的“標準答案”。如戴望舒的《雨巷》可以將“雨巷”理解成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xiàn)實,“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地行著的彷徨者;也可將其看作一首愛情詩,作者在尋找心目中的女神。
其實,詩歌教學是不可完全量化操作的東西,在教學中,只要以學生為主體,有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的意識,注重學生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必然能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增強其人文素養(yǎng)。
(桑芝華江蘇省如東縣苴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