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娜
西方文明史上,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和處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筆者看來有三:一、古希臘是民主政體;二、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三、蘇格拉底沒有犯任何罪行。將這三者作為前提條件進行推理,好像無論如何也推不出“蘇格拉底應該被判死刑”這樣的結論,但事實恰恰是:公元前399年,雅典人民以360票對140票判處他死刑。后人想不通,“在這么一個自由的社會里,怎么可能發(fā)生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呢”?疑點沒有消除,所以人們印象深刻。
在研讀完美國學者斯東《蘇格拉底的審判》以及相關的著述后,筆者傾向于認為,雖然民主易導致多數人暴政,但民主不應被輕易否定;真正殺死蘇格拉底的元兇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找到此因后,筆者面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就消除了先前的震驚和疑惑,試圖進行理性的分析。當然,筆者這篇短文希望通過蘇格拉底之死這一具有典型性的案件,來試圖論證民主必須是法治的,同時也希望在民主似乎成了一種世界價值和通用語言之時對民主的反省。
雅典民主的特點是“人民直接參政,遵循多數原則,自主決定城邦命運,也被稱為直接民主”,它與近代民主、現代民主是不同的。但是任何一種民主形式,其都內蘊著相同的價值,即人的自由,這一點也是雅典民主的主要內容——“古代雅典是思想及其表達的自由空前發(fā)達的最早社會”,具體表現在“所有公民都有參與治理自己的平等權利”,“所以公民都有權在制定法律的議會中投票和發(fā)言”。
但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蘇格拉底因思想自由而被雅典民眾判了死刑。為什么?假如我們把蘇格拉底之案拉回現代,接受現代法律的審判,也許他不會死。因為,起訴蘇格拉底的罪名有二:一是瀆神,二是誘導青年。顯而易見,這兩項罪名都屬于思想范疇,在現代法律中是不構成犯罪條件的;其次,現代法庭會考慮蘇格拉底的申辯,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最終審判蘇格拉底無罪的。雖然這樣的假設有些荒謬,卻恰恰證明了“由人民來統(tǒng)治”在讓我們避免獨裁者暴虐、邪惡的統(tǒng)治的同時,產生的是民眾激情聚合而成的激情的民主。在一個民主的社會,或者一個以民主自居的社會中,民主被認為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從國家政權的建構、政府權利的行使到司法審判,似乎只有與民主聯姻才具有正當性。然而,從蘇格拉底之死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民主并非可以適用于一切領域,民主也并非可以獨霸某一領域,它的真正實現和力所不及之處需要法治的配合,以便最終促成法治的民主。
雅典社會是一個民主社會,但不是一個法治社會。蘇格拉底之死,正是有民主而無法治造成的悲劇。
民主的核心是正義,如何使這種正義長存、民主長存呢?答案是,將民主制度化,而制度化的手段是法治,即以法治來防止多數人犯錯誤,以法治來彌補民主的缺陷,保證民主的真正實現。
法治是理性的。從不同角度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法治涵義,如法治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被視為社會最高權威的理念和文化,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等等。但總的說來,法治是與人治相斥的,它排斥以人為軸心的約束,奉行“人變道不變”的哲學原則,以其理性平息民主的激情,這是法治需要發(fā)揮的作用。具體運作起來,正如斯東的看法,“法治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為民主創(chuàng)造一個可操作的平臺和一個穩(wěn)定的運行和發(fā)展空間,把民主偏向激情的特性引導到理性的軌道,為民主的發(fā)展保駕護航”。“法治通過對一切私人的、公共的權力施以必要的法律限制,從而保障了基本人權,支持了民主秩序”。
為了減少類似多數人犯錯誤的可能,為了避免如此民主的社會墮落為暴民社會的危險,現代社會都在踐行著制度化的民主——法治??v觀世界各國各地區(qū)民主化進程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后世的思想家、實踐家都認為,只有法治才能制止多數人對正義的威脅。
民主崇尚激情,法治崇尚理性。激情需要理性的約束,民主也迫切需要一個可操作的制度安排。法學家季衛(wèi)東教授曾言:“無論是權威民主還是共識民主,一旦失去了法治精神,就容不得人民提出具體的權利主張,就會墮落成專制的一種變態(tài)。”
法治幫助人們建立起對法律權威的至高無上的尊重;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義的觀念、公民的個人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幫助人們建立起通過協商來解決各種利益沖突的習慣;幫助人們形成嚴格遵守規(guī)則,一切按規(guī)則辦事的習慣;培養(yǎng)人們的“敬畏之心”,也就是使人們在內心深處生長出為一切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而感到恥辱的強烈的心理,正是這種恥辱心構成人們自律的動力;幫助人們從各種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補充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等等。
所以,只有法治的民主才是真正有生命力、長期穩(wěn)定的和權威的民主。“只有‘安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而安定的民主體制不能不以法治為前提”。(季衛(wèi)東著:《憲政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48頁。)
缺乏法治保障的民主是殺死蘇格拉底的元兇。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我們不應成為雅典悲劇的看客。我國在進行法治建設過程中,應當認識到法治是民主的軌道,只有法治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且需要努力創(chuàng)造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條件以最終實現法治的民主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