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繼榮
前段時間讀《南方周末》,有李敬澤寫的題為“孔門弟子做好事”的短文(《南方周末》2004年10月21日),覺得作者的觀點和所舉的例子可以引發(fā)我們的思考。我們經(jīng)常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說的是好榜樣的示范效應。但是,榜樣的境界太高了,就會失去它應有的作用。為什么會如此?你的境界太高了,高得凡人跟不上,那么,你的德行就可能被看成怪癖,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義。
做好事是我們這樣的社會所大力提倡的,但是,很多時候,做好事會做出錯來。我們經(jīng)常說,做人要有起碼的良心,做人要有做人的“底線”。如果一個人做的好事離一般的道德“底線”太遠,也就是說高出許多,那么,他做好事就可能會做出錯來,至少,他的榜樣的力量就變得非常有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道理。一個人的行為像神一樣圣潔的話,他的行為就失去了道德實踐性,也就失去了教育意義。我們經(jīng)常說,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慷慨仁慈的,是不犯錯誤的,但沒有誰打出口號說“向上帝同志學習”。因此,挑選一個非常人作為學習的榜樣,或者把一個常人榜樣“神化”,都會使這個榜樣的力量趨于虛無。
做好事確有不同做法。第一是不添亂;第二是做好事要回報;第三是做好事不要回報。這也被認為是三個不同境界。所謂不添亂,就是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給社會添亂。李敬澤的短文舉例說,春秋時代孔子有一個弟子叫顏回,整天躲在家里,窩頭咸菜,思考人生。看起來這是無所作為,對他人沒有什么好處。但是,孔子說他是在做好事,因為世道這么亂,一個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亂就是最大的德行了。有人可能會說,顏回做什么了?他什么也沒做,他算什么做好事?孔子說,如果人都像顏回那樣,也就不需要做什么了。常言道,世上本無事,庸人擾之。按照哈耶克的觀點,人類遭遇的災難性后果大都與人們在“建構(gòu)理性”方面的過于自信有關聯(lián)?,F(xiàn)在看來,佛教的遁世修煉,道教的“無為而治”,恐怕與這樣的認識也都不無相關。
所謂做好事要回報,就是不管出于主動,還是出于被動,總之,從最后的結(jié)果上看,做好事的人通過做好事得到了回報。做好事圖回報,這好像不被道德所認可,因此,一般做了好事的人都羞于講報酬。如果有人做了好事又要跟人講報酬,那大家就會認為這人動機不純,他的好行為就會在道德評價中被大打折扣。人們批評做好事圖回報的人,看起來好像給人們指明了道德的方向,鼓勵人們提高自己行為的道德水準,但實際效果又會怎樣呢?不僅做好事的人不會有所增加,相反,一些不做也不會受到批評的好事就會少了人去做。短文說,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子路,有一次見義勇為,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的人千恩萬謝說,也沒有別的,這頭牛你就牽了去吧。子路就毫不客氣地把牛牽回家了。這樣的舉動,要我們說一定會覺得子路不仗義。但孔子得知后卻大加肯定說,以后落水者將有的救了。
所謂做好事不要回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好事做到家了。這也可以說是做好事的最高境界了。這被我們視為“大公無私”而大力宣揚。但是,這樣的好事卻可能做出錯來。短文還是舉孔子弟子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說孔子還有一個學生叫子貢,他碰到魯國老鄉(xiāng)在外地淪為奴隸,見老鄉(xiāng)如此淪落于心不忍,于是便出錢把他們贖出帶回魯國。魯國有政策,凡贖回在外為奴的魯國人,贖金可以“報銷”。但子貢做好事不圖“報銷”也不要“報銷”,算是把好事做到了家。這事讓孔子知道了,孔子不但不表揚,反而說他做得不對,說子貢要成為榜樣的話,以后魯國人被拐賣了恐怕就少有人再搭救了。
上述事例說明了道德評價的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即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差別。前者按照“神”和“圣人”的標準要求人們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一步到位,后者按照常人的標準鼓勵人們逐漸進步,哪怕是往前跨一小步;前者看重行為者的動機,注重于人的動機的純潔,后者看重行為者的結(jié)果,注重于行為的客觀效果。人既有道德之心,也有利己之心,標準定高了,普通人做不到,這樣的標準就失去了普遍意義。而且,做人的“底線”被提高太多,反倒會有損于普通人的合理與合法權(quán)益,而助長社會的虛偽、欺騙和不誠實。
在道德領域,一個社會所倡導、所認可和所反對的行為應該有明確的區(qū)別。
由圖一可見,一個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底線”,應該是“利己不損人”。這也是行為合理性的正當標準。這個“底線”和標準的下移,意味著社會的墮落;這個“底線”和標準的上移,意味著不切實際的冒險:即對個人正當權(quán)益的漠視和侵害。
從社會成員的分布來看,“兩端小中間大”這樣的結(jié)果也是不難想象的。一個良好的社會需要合理界定社會成員的行為標準。過高的不切實際的道德要求,實際上遠離了大多數(shù)人的水準。如果把這種過高的要求落實在日常的社會政策之中,就會有損于大多數(shù)人的正當權(quán)益。贊許和倡導高尚的行為,但不抑制個人的正當權(quán)益和合理追求,這是治理社會和達到“善治”的基本原則。(見圖二)
我們通常教育人要做好人好事。那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好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標準,但我覺得應該有一個起碼的“線”。這個“底線”就是不“壞”。不“壞”就應該算作“好”。不做損害他人的事情,這就算作是好人,應該在道義上受到肯定。
我們小學的德育教育經(jīng)常教導孩子們要做好人好事,老師也經(jīng)常布置這樣的作文題目或日記題目,并且在公開場合表揚某某同學扶老爺爺過馬路,拾到東西交公等等。結(jié)果,為了做這好人好事,孩子們像著魔似地到處踅摸著找好事做。我們往往在教育中形成了一個遠遠高于常人日常生活的好人好事的標準,而在實際生活中,又有不少人連做人的“底線”都不達標。
假如我們不那樣提倡做好人做好事,而只是提倡把人做好和把事做好,那又會怎樣呢?每個人遵循做人的“底線”,做自己該做的,得自己該得的。當官的,把官當好,我們不求你“后天下人樂而樂”,只求你盡到你為官的起碼責任;經(jīng)商的,把商經(jīng)好,我們知道“無利不起早”,也知道人都是“經(jīng)濟人”,我們不求你無私奉獻,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只求你合法經(jīng)營;從教的,把書教好,我們不求你嘔心瀝血,挑燈夜戰(zhàn),暈倒在講臺,依然不講回報,我們只求你為名為利把課教好;當兵的,把兵當好,我們不求你天天做“活雷鋒”,“做人民的傻子”,整天幫人扛行李,扶人過馬路,喂豬掃廁所,“再苦再累也心甘”,我們只求你在祖國需要你站出來的時候,能夠盡到你軍人的責任,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你能夠毫無愧顏;當警察的,把治安管好,我們不求你神勇無比,不求你舍了小家顧大家,我們只求你不要僅僅是一個“大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