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忠
“人類正日益成為我們這個星球的負擔。資源日漸匱乏,大自然將再也無法滿足人類的索取。”在中國迎來了13億人口的今日,重溫一下特爾土里安納斯這位2200多年前的羅馬政治家的預言,也許并非是一件杞人憂天的事情。
人口增長與資源減少的矛盾,始終是高懸在人類頭上的一把達克利斯之劍。近幾個世紀以來,許多有著良知良能的知識分子勇于沖破時代的偏見,不斷發(fā)出驚世駭俗的鴟鸮之聲。無論是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還是李比希的“最低量律”,都在提醒人們,人類生存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不加節(jié)制的人口增長,將把人類引向災難的深淵。
受到先賢的啟發(fā),同時也作為一種反撥,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在1957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了“新人口論”,他的命題是“人口太多是我們的致命傷?!瘪R寅初的一聲獅子吼,雖然使他歷經磨難,卻也使他因此名垂青史,并最終促使控制人口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當年“錯批一個人,多生三億人”,如今,卻要從國家到省、市、縣、鎮(zhèn)、村,層層設置專門機構來根治這個計劃生育的“天下第一難”。在當代中國,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哪一項國策像計劃生育一樣充滿跌蕩起伏的戲劇性命運和欲說還休的歷史悖論。
馬寅初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中國提出計劃生育的第一人。
最近,有論者撰文(吳躍農的《邵力子與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指出,邵力子早在1921年任《民國日報》主編的時候,就積極提倡計劃生育,在自己主編的副刊上全文發(fā)表十月革命后的《俄國婚姻律》,把節(jié)制生育和婦女解放問題結合在一起宣傳,并于1922年5月在中共黨員向警予主編的《婦女評論》上,發(fā)表了題為《生育節(jié)
制釋疑》一文,介紹計劃生育主張。因此,邵力子才是名副其實的公開呼吁計劃生育的第一人。
應該說,馬寅初和邵力子是公開呼吁實行計劃生育最力且影響最大的人,卻不是最早提出計劃生育的人。實際上,中國最早提出計劃生育另有其人,他就是上個世紀20年代思想文化界的
風云人物,被傳統(tǒng)勢力目為“文妖”而被臺灣作家李敖譽為先知的張競生。
張競生,幼名張江流,學名張公室。后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改名張競生。1888年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九)生于廣東省饒平縣浮濱區(qū)大榕鋪村一個新加坡歸僑家庭。也許是湊巧,張競生的生日與他的父親同日。他父親生性聰明,雖少年失學,但對于歷史書及《三國演義》、《水滸傳》、《東周列國》、《西游記》等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卻時常閱讀,頗有心得。耳濡目染,孩提時代的張競生就植下了向學求進的種子。他8歲發(fā)蒙,15歲入新學,16歲以優(yōu)秀的成績考入清政府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黃埔陸軍小學,名為小學,實際上程度相當于當時的高等學校,與后來主政廣東的陳濟棠、陳銘樞等同學。因思想左傾,帶頭剪掉辮子,并與同盟會會員王鸞一起發(fā)動清理伙食,引起糾紛,被校方開除,遂與王鸞一起往新加坡投靠孫中山成為革命黨。
1909年10月,19歲的張競生考入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法文系,在學期間曾與汪精衛(wèi)、李石曾等一起在京津組織京津保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南北議和,張競生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孫文委任為南北議和團的首席秘書,協(xié)助臨時政府外交總長伍廷芳與清廷代表唐紹儀談判,為促成清帝退位和走向共和立下汗馬功勞。革命成功,正可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張競生卻“不以財帛為念,不以祿位動心”,毅然負笈出洋,決心科學救國,成為中華民國首批官派留學生。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稽勛局公布的第一批25人名單中,前5名是張競生、譚熙鴻、楊杏佛、任鴻雋、宋子文。張競生名列榜首,一時成為領軍人物。
從1912年12月至1920年4月,張競生在法國留學近10年之久,先后畢業(yè)于巴黎大學文學院和里昂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曾任中國留法學生會會長,并與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及法國人歐樂等共同發(fā)起組織法華教育會,使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熱潮,后來成為中國政界領袖的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均曾不同程度地受惠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1920年夏初,張競生從法國學成歸來。當他在法國尚未啟程,就由潮州各屬議員聯(lián)名聘為潮州金山中學校長,其時主政廣東的陳炯明急于把金山中學由民辦并入官辦,潮人惟恐收歸官辦校產必為官僚所侵吞,便以張競生這個潮屬第一個博士為校長做“擋箭牌”,催促他趕快到任。
提出計劃生育的主張,就是這次由法返國赴任的途中。當船到達香港后,張競生順道到廣州領取金山中學的校長委任狀。喝了一肚子洋墨水,躊躇滿志的張競生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在船上用一些舊紙洋洋灑灑地寫了一份施政建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限制人口、提倡避孕一件事。張競生把這份建議書當面交給省主席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那建議書不僅詞句唐突、字跡潦草,不像嚴肅的文書那樣中規(guī)中矩,更要命的是陳炯明本身子女成群,要他施行節(jié)制生育的“仁政”,無異于與虎謀皮。陳炯明見狀,大為不悅,雖然礙于身份和面子,不便當場發(fā)作,事后卻含沙射影地罵張競生為神經病,甚至于要取消委任他為金山中學校長的決定,只是迫于地方勢力才作罷。
先知總是孤獨的,而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的無奈更是悲哀的。張競生提出節(jié)制生育的主張雖然未被采納,但他沒有懷憂喪志。到金山中學走馬上任后,他一方面大刀闊斧地改革學校弊政,并率先在全國推行男女同校;另一方面,頻頻在汕頭的報紙撰文公開提倡避孕節(jié)育,雖被傳統(tǒng)勢力誣為“賣春博士”也在所不顧。
由單獨面陳到公開呼吁,張競生關于節(jié)制生育這一石破天驚的大膽主張,比邵力子整整提前了一年,比馬寅初整整提前了37年。
1921年10月,張競生被蔡元培先生聘請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北大任教的5年人生的輝煌時期,他充分利用大學講壇,更加不遺余力地宣傳節(jié)制生育的重要性和避孕的方法。在講授《美的社會組織法》系列專題中,他甚至辟出專章對此問題進行專門的論述。他指出,“人類根本的沖突就在戶口的膨脹一項”,“我想今后各國如有覺悟,則彼此商酌,計較各自的經濟如何與全地球的需供若干,用大公無私的眼光及精明的科學方法,限定每國的戶口最高度的僅能達到若干”,“如我國說,能永久保存四萬萬就好了,如不得已時就減少為三萬萬也夠了”,“一國的強盛不在人口的繁多,而在其有相當?shù)娜丝诤螅顾麄兌喽嘤辛巳说馁Y格”。至于如何控制人口,張競生提出在國家設立國勢部,國勢部在各處多多設立“避孕局”,避孕局的主要職責就是盡力宣傳一切避孕方法,免費供給藥品器皿等,務必使人人有避孕的常識,家家有避孕的藥品器皿,萬一避孕失敗,準許受孕者一個月內到避孕局打胎,只是打胎一事須經避孕局準許,不準私人去施行。
張競生的主張雖不免帶有一點書生論政的色彩,但卻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現(xiàn)行的一些計生政策就可以見到這位哲人思想的影子。如果當年及之后當國的袞袞諸公能接受張競生的天才建議,把我國人口控制在4億人以內,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的煌煌13億,則至今仍嚴重困擾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就業(yè)、交通等等緊迫的現(xiàn)實問題將頓然冰釋。然而,歷史不能假設,即使在號稱新文化運動中心的北大,張競生的節(jié)制生育的學說及主張似乎也只是一廂情愿的自說自話,在偌大的校園里并未引起些許波瀾。只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這一份關切蒼生、憂思國運的拳拳之心才引起學校和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1922年4月19日,美國生育限制運動的先驅山格夫人應邀到北京大學演講《生育制裁的什么與怎樣》,為了配合這次演講,校長蔡元培親自發(fā)布校長啟事,并安排胡適之擔任翻譯,張競生陪同。山格夫人是一個堅定的節(jié)育主義者,她在美國四處游說,奔走呼號,8年間為此事入獄多次,但她矢志不渝,不屈不撓地抗爭,終于使節(jié)制生育運動合法化,并成立了“生育制裁協(xié)會”,一時間贊成者多達5萬人之眾。這次演講,山格夫人不但繪聲繪色地宣傳節(jié)制生育的意義和作用,條分縷析地探討節(jié)制生育的內涵和方法,而且親自演示避孕操作,使長期浸淫于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眰鹘y(tǒng)觀念的中國學子的思想受到一次極大的沖擊,也大開了眼界,頓時在學校和報界引起了轟動。張競生以陪同的身份參與其事,又以相同的學術主張遙相呼應,很多原來對張競生的“異端邪說”頗不以為然的人這才對他刮目相看。
1926年下半年,張競生因編撰出版《性史》而鬧得沸沸揚揚,不得不黯然離開北大,從此踏上了顛沛流離坎坷不平的人生之旅。1926年底在上海創(chuàng)辦美的書店,主編《新文化》月刊,籌劃組織將世界名著二三千本譯成中文的大規(guī)模譯書計劃。1928年再度赴法研究學術。1933年應省主席陳濟棠之邀任省實業(yè)督辦,兼任《廣東經濟建設》主編??箲?zhàn)時期,回饒平故里開公路、辦農校、辟苗圃,致力于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有“南張北梁”(即南方的張競生北方的梁漱溟)之稱。抗戰(zhàn)勝利后,目睹農民的悲慘處境,輾轉滬、寧,籌劃組建“中華農民黨”,因偏居一隅而終付闕如。解放后入南方大學學習,畢業(yè)后分配到省農林廳任技正,1953年調廣東省文史研究館任館員,1960年國民經濟困難,自愿申請回饒平。1969年被遣送到饒平縣樟溪廠埔村,1970年6月18日,突患腦溢血去世,終年82歲。
終其一生,張競生是一位“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悲劇人物。他不僅是中國計劃生育第一人,也是中國性學第一人,中國發(fā)起愛情大討論第一人,還是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先驅,中國第一位翻譯盧梭《懺悔錄》的譯者,中國第一個提出邏輯學學科概念的學者。他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執(zhí)著,重在向學問道、成功不必在我的氣度,使他彌漫著一個真正學者的人格魅力。對于個人的生前身后名,他從不以為意,但對關系國計民生的人口問題、農民問題,卻始終念茲在茲,特別是對計劃生育政策,可以說是態(tài)度一以貫之。1937年,他發(fā)表文章《人口與經濟問題平議》,再次強調“我們主張節(jié)育,不但為母親、為家庭、為子女著想,并且為國家打算也”。1956年,他發(fā)表《節(jié)育》一文,指出“近聞有些人已注意到節(jié)育有需要的提議了。我極贊成這個提議,而希望它能見諸實行”,那時,他已是一個人微言輕的老頭,仍不忘把一腔赤誠獻給人民。
歷史從來都是以成敗論英雄,歷史也從來不容忍遮蔽真相。謹以此文讓真人現(xiàn)身,使真相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