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謀昌
所謂信仰,按辭書釋義,指對某種主義、主張、宗教的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準則或指南。因為主義、主張、宗教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人們的信仰也是多種多樣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它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屬于人的精神或思想范疇,是人的頭腦里的東西;但是它與人的行動有密切的關系,許多事情來自人的頭腦,來自人的信仰,在這里“思想等于真理”。因而信仰研究是有重要意義的。
信仰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信仰,無論它是一種怎樣的形式,無論它以怎樣的形式表達,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例如,大多數(shù)宗教以“愛”為信條,對人類精神、文化、科學技術、哲學、道德和生活方式發(fā)生重要影響;各種主義,如愛國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激勵人的智慧和勇氣,使許多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地獻身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yè);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如今使世界不得安寧,等等。
另外,社會生活中的經(jīng)濟主義、物質(zhì)第一主義和享樂主義,對這些主義的信仰,推動了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產(chǎn)品和商品,但同時又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道德造成重要影響。在這里,信仰常常以欲望的形式表現(xiàn),有人概括說,國人20世紀50年代的欲望是“多生兒子多吃饃”;60年代是“工人階級最光榮”;70年代“三大電器組合柜”;80年代“搬出平房住高樓”;現(xiàn)在是“汽車洋房世界游”。這種欲望推動了許多人努力工作,以滿足自己的欲望。一個周刊通過網(wǎng)絡投票的形式,推出當今國人的欲望榜,其頭三名為:“有更多的錢”、“環(huán)游世界”和“中國世界第一”。
精神信仰是人的健康生活的要素之一。就個人生活而言,上述欲望榜不具有普遍性,對于廣大貧困人口,他們的生存仍處于種種威脅之中,例如貧困、饑餓和疾病,在困難重重又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求助于神,相信或期待有一種神可以庇佑他們,保佑他們平安地生活。這時,信仰有神,期待神的保佑,會成為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重要力量,因為有了這樣的信仰會使他們堅強地生活下去。也許只有這種經(jīng)歷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信仰對于他們生存的意義。當然它不是科學。但是,它存在著,并在人類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發(fā)生作用。這是需要我們加以研究的。
信仰、科學與倫理
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所有的人都有信仰,都需要信仰,而且可能有不止一種信仰。它是人類的精神境界,馮友蘭先生指出:“人的精神境界可能有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最高,但達到這種境界,非經(jīng)過哲學這條路不可?!弊匀痪辰缡侵敢率车然旧嫘枰臐M足;功利境界是經(jīng)濟(金錢)需要的滿足;道德境界是人類高級的精神境界。生態(tài)倫理表達了一種新時代人類的道德境界。
20世紀80年代,我涉足生態(tài)倫理學領域,講尊重生命的生存權利。有人責問說:“尊重生命的生存權利,請問你是不是要吃飯穿衣,是不是吃肉?你所謂的生態(tài)道德只能是一種說教,最多是一種信仰,而不是科學。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碑敃r我說:“當涉及生態(tài)倫理學時,可以認為,它既包含科學,又包含信仰。因為它是作為科學的倫理學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但是又包含崇拜生命的信仰。它對生命的贊美,對生命本質(zhì)力量的信賴,是關于人與自然的真、善、美的贊歌。”
我認為,科學與信仰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的。生態(tài)倫理學以尊重和崇拜生命為信仰,它認為應以尊重和崇拜生命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在這里,尊重,崇拜,敬畏,三個詞是同一個意思,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愛。法國偉大思想家施韋澤以《敬畏生命》作為他的生態(tài)倫理學著作的標題,他說:“在本質(zhì)上,敬畏生命所命令的是與愛的倫理原則一致的。只是敬畏生命本身就包含著愛的命令和根據(jù),并要求同情所有生物?!彼J為,“把愛的原則擴展到動物,這對倫理學是一種革命”;敬畏生命的原則:“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xiàn)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制生命的發(fā)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p>
生命和自然界是地球生命的偉大創(chuàng)造者,它具有偉大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地球生命,甚至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它不僅對人有價值,而且它本身具有內(nèi)在價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生生不息,有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它千姿百態(tài),千奇百怪,有無窮的奧秘;它變化無窮,變幻莫測,多種多樣,有無比的豐富性;它造化萬千,繽紛艷麗,多彩可愛,有無限的價值。但是迄今,人們只是從人的角度認識和評價它,不免對自然及其價值的認識和評價有太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人們認為,只有人是偉大的、有力量和有價值的,不必敬畏生命和自然界。實際上,人類依賴生命和自然界生活和生存,這是絕對的,不論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何等的高度,仍然是這樣;但是,現(xiàn)在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仍然是有局限性的,是非常有限,非常膚淺的。因而我們認為,敬畏生命和自然界,并把它作為一種信仰,并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這是必要的。
信仰,尊重合理的信仰,這是民主的體現(xiàn),科學不排斥信仰。它作為人類健康精神生活的要素,是一種偉大的社會力量,它關系到個人和人類的未來:首先從信仰的選擇來說,信仰作為一種理想和目標的選擇,涉及個人和人類的命運,這是人生的大事;其次從信仰表達手段的選擇來說,表達和實現(xiàn)信仰手段的選擇,即實現(xiàn)理想和目標的某種手段的選擇,表示信仰作為一種偉大的社會力量的性質(zhì)、它的發(fā)力方向和強度,對于個人和人類的未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十分慎重;再次要防止信仰異化,因為信仰與科學,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信仰以及表達和實現(xiàn)信仰的手段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對于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具有保證作用。為此,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和民主精神,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質(zhì),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防止信仰異化。這是我們關于信仰的學術研究的應有之義。
鏈接:2005年8月7-8日在北京召開了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與信仰研究中心、國際人文與科學學會、北京師范大學科學與人文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科學與信仰學術年會”。會議主題為“信仰、知識與環(huán)境”。來自中、美、德三國的70余位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學者圍繞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許多學者認為,科學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的決定性力量,在推進人類社會現(xiàn)代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與此不相稱的是人類的精神狀況并沒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同步前進,特別是處于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期的一些國家的信仰迷失嚴重,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給社會發(fā)展帶來新的重大難題。由此,社會的治理也就不能采取單一的模式,而必須用更加開放的視野看待世界和人類各種文化形式,通過多個文明間的對話和多種方式并用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綜合治理。對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都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和現(xiàn)實資源可以利用。所以,必須加強對這些思想資源的研究與開發(fā),特別是加強信仰問題的研究和建設,為更多的人提供社會轉(zhuǎn)型的精神支點。
本文即選自其中的一篇發(fā)言,限于篇幅,本刊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