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杰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市西),人稱“臥龍先生”。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建立蜀漢政權(quán)。
建興12年4月,諸葛亮率軍從斜谷出祁山,占據(jù)了五丈原,與魏國將軍司馬懿相持于渭河以南。諸葛亮幾次向魏軍挑戰(zhàn),司馬懿都堅守營寨不應(yīng)戰(zhàn)。諸葛亮派人送去婦女服飾用品,想借此激怒司馬懿出戰(zhàn)。但司馬懿在會見諸葛亮派來的使節(jié)時,卻只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而不提軍旅之事。使者回答說:“諸葛丞相起早睡晚,體罰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要親自過目;所吃的東西一日不過數(shù)升?!彼抉R懿聽了后說:“諸葛亮這樣下去,能長久嗎?他的身體要垮了?!惫?,就在這年8月,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享年不足54歲。
杜甫《蜀相》詩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敝T葛亮正當(dāng)事業(yè)如日中天,卻折壽早逝,人們在惋惜之余,往往把死因歸結(jié)于“勞累過度”所致。他由于“愿盡愚忠”,常事無巨細,均必躬親,負擔(dān)繁重,夜以繼日,不知休息,還要“硬熬”、“硬挺”,于是積勞成疾,寐食失調(diào),以致折壽。此即所謂“過勞死”。
“勞累過度”傷身,無疑是諸葛亮早逝的原因之一,但往往被人們忽視的“思慮過度”傷神,則更應(yīng)是其折壽早逝的主要原因。
由于劉備的“三顧”激賞,使諸葛亮“感激”不已;其臨崩托孤,更使諸葛亮“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常“庶竭駑鈍”,為盡忠報效蜀漢二主,可說是“處心積慮”,竭盡神思了。
《五雜俎》云:“思慮之害人,甚于酒色。富貴之家,多以酒色傷生;賢智之人,多以思慮損奉。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上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所以,據(jù)此推斷,思慮過度,當(dāng)是“賢智之人”諸葛亮損壽早逝的主因。
正常的思慮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慮過度則會擾亂人的臟腑機能活動,使人的心神處于躁動不安的狀態(tài),給大腦皮層帶來惡性刺激;而這種惡性刺激,又無時不在耗傷著心神,久而久之,就會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能嚴(yán)重失調(diào)。諸葛亮之所以會病逝于軍情緊急的前線,正是他思慮過度造成的后果。可見,他不但是“過勞死”,更可說是“過慮死”也。
“過勞死”和“過慮死”也成了一種現(xiàn)代“文明病”。尤其是在事業(yè)上奮進、正出成果的中年知識分子,因“過勞”、“過慮”而損壽早逝者屢見不鮮。
保健專家認為,“過勞死”與“過慮死”,一般與現(xiàn)代社會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生活節(jié)奏加快、心理負擔(dān)加重、生活方式復(fù)雜多變,以及競爭激烈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但比較直接的原因,則同一些知識分子的事業(yè)心極強、操心勞累過度、忽視醫(yī)療保健、缺乏保健知識和條件有關(guān)。健康和精力不可以長期透支,保健不只是老人和病人的事,你不重視,它會找你“秋后算賬”。如果人們平時注重保健,不忽視這些潛在的病態(tài),則“過勞死”與“過慮死”是完全可以及時預(yù)防和避免的。否則,像諸葛亮早逝短壽的悲劇,在現(xiàn)代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社會里,也仍將繼續(xù)不斷的重演下去。
(編輯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