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駿
教材分析
上教版高中歷史教材(95年版)第四章必學內容“清朝前期的統(tǒng)治”和“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帝國”的大部分基礎知識在初中歷史教材(上教版92年)中都已涉及。所以,高中階段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把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置于世界背景下考察、比較和分析,從而感悟中西間的差距。由于歷史人物具有感性生動的特點而較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第四章第一課時“清朝前期的統(tǒng)治”學習的基礎上,第二課時安排了“彼得一世與康熙大帝”的比較。
學習目標
1.從康熙和彼得的少年經歷、施政措施(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個人性格等方面進行比較評價,在比較中理解中俄發(fā)展的不同趨勢及其原因。
2.從“比較史學”方法論的角度深化對歷史評價的理解。
教學資源
“康熙大帝和彼得一世”電子學習包(大小:417M)。其中包括Word文檔“康熙大帝與彼得一世生平大事年表”,從 VCD《彼得大帝》(Discovery系列)剪輯而來的視頻片斷,有關“康熙大帝”的網絡資源(來源于“中國文化研究院”http://www.chiculture.net/)等。
教學環(huán)境
多媒體電腦房:其中有學生機和教師機共51臺,投影設備1套,教師管理系統(tǒng)為“深藍易思”,課前把學習包拷貝到每臺學生機桌面(如網速允許,可在教師機上共享)。
教學策略
課前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比較康熙和彼得的方向,課堂瀏覽學習包資料后思考討論總結觀點。最后教師出示有關“比較史學”的文字資料,從方法論的角度深化對歷史評價的理解。
教學反思
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課是在三輪教學積累的基礎上優(yōu)化而成。第一輪教學只是簡單地播放VCD《彼得大帝》,第二輪教學時把VCD按照教學目標需要剪輯成幾個小片斷,第三輪教學中吸收了暑假中參加的由上海市教科院現(xiàn)代教育實驗室主辦的培訓班中的一些成果。
從第一輪教學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感官上豐富傳統(tǒng)課堂教學,到第二輪教學中實施多元智能活動,創(chuàng)辦網絡論壇(http://www.jdyz.edu.sh.cn/st)實踐問題教學法,到“康熙大帝和彼得一世”一課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整體改進,是自己這幾年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技巧上不斷學習實踐,在教學素材和資源上注意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對教材的理解逐步深入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自己在教學上努力的方向也逐漸明確: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知識和思維方式,為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提供多角度的資源平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除了個人的因素外,還有賴于教育體制在評價方式、評價手段和評價角度多元化的實現(xiàn)。
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學校申報了課題“網絡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勢互補研究”,個人認為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應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于教師個人而言,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提醒老師不要過多依賴多媒體”,自己也認為并非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老師都需要使用多媒體、網絡作為常規(guī)教學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應該與個人的哲學觀、個性需要、特征及所在學校和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