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鵬 李程
一
湖北省荊門城西的象山東麓,有座古老的學府——龍泉中學,其前身為湖北二大書院之一的龍泉書院,山青水碧,曲徑通幽,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是荊門的游覽勝地。
龍泉中學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綠如翡翠、平如明鏡的文明湖是它的眼眸。這里,煙柳畫橋與亭臺樓閣交相輝映,泉水聲、鳥鳴聲、讀書聲,奏出和諧的交響樂。躍淵閣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流清亭、湖心亭小巧玲瓏,遙遙相望;張自忠將軍紀念亭,浩氣干云,肅穆端莊;更有那清氣襲人的茂林修篁,賞心悅目的嵐影波光……水不在深,有“泉”則靈。發(fā)源于象山的“龍、蒙、惠、順”四大名泉,終年飛珠濺玉,汩汩滔滔,匯成了碧波蕩漾的文明湖,堪稱荊門一絕!明代公安派詩人譚元春,歸經(jīng)蒙惠二泉時寫下優(yōu)美的詩篇:“元氣蒼蒼勝玉泉,細源分出一溪煙。靜看今夜衣邊月,知落蒙邊落惠邊?”
在這里,留下華章的豈止譚元春一人!唐人李德裕、沈傳詩、牛征,宋人歐陽修、蘇洵、蘇軾、黃庭堅、呂元、張垓,明人袁宏道、鐘惺,清人王庭禎、舒成龍等均有題詠或勒石紀勝。至今,黃庭堅、張垓的“蒙泉”碑刻墨跡猶存。靈動的清泉穿墻而過,流入校園,始有“荊園”曲水環(huán)繞的美景。
二
文明湖南側(cè),有個著名的歷史遺址,那就是紀念南宋哲學家、教育家的“陸夫子祠”。陸夫子,名九淵,謚文安,世稱象山先生,江西撫州金溪人,曾結茅講學于象山(今江西貴溪縣),是陸王(王陽明)“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代表人物,與同時代的朱熹并稱“雙璧”。1190年,受命荊門知軍,直至在任上去世。在一年又三個月的任期內(nèi),他“省刑減賦,興利除弊”,設壇講經(jīng),開啟民智,創(chuàng)造了名震一時的“荊門之政”,被后人稱為“百世大儒”、一代‘精神哲學大師”。他去世后,人們將他生前的講學地蒙山更名為“象山”,并將他主持修筑的荊門城稱為“陸公城”。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吏民在他講學的故址建了這座“陸夫子祠”,歲時祭祀不絕。后來,又在祠的西側(cè)半山腰上建起了仰止亭。今年3月,荊門、撫州在此共同舉辦了紀念陸九淵逝世811周年曁第一屆國際陸學研討會。來自中、日、韓的7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弘揚傳承中華文明,拜讀這個古代圣哲的大作。
與陸夫子祠毗鄰的還有兩處古跡:唐安古寺和景養(yǎng)齋。
古寺的開山鼻袓是唐代的萊公禪師,他在寺前栽種過柏樹兩棵。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荊門州牧舒成龍(河北任丘人)修繕該寺,在僅存的一棵古柏四周構筑玉石圍欄,刻上“唐安古柏”四個大字,使之成為“荊門八景”之一。上個世紀,這棵古柏競被侵華日軍伐毀,豈不惜哉!
景養(yǎng)齋,是紀念神射手養(yǎng)由基的。他是荊門拾橋人,春秋時期為楚莊王校尉,善射。成語“百步穿楊”出于此。莊王受叛賊威脅,叛首與養(yǎng)由基比箭,結果養(yǎng)由基獲勝,從而為楚莊王平息了一次叛亂。養(yǎng)由基曾于此習武射箭,后來辟為龍泉書院的“繹志園”,即習武健身之所。漢代,人們筑景養(yǎng)齋祀之,現(xiàn)已湮沒。
龍泉中學西北面,有個老萊子山莊,并有孝田、順井、孝隱亭等歷史遺跡。老萊子(約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80年),春秋時代楚國著名道學家,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為避戰(zhàn)亂,隱居蒙山之陽,竹籬茅舍,潛心致學,虛柔自守,楚王召其出任,不就。“斑衣娛親”的典故便出于此。兩千多年來,這些先賢圣哲的高風懿德及其豐厚文化底蘊的積淀,給了龍泉中學源源不斷的滋養(yǎng)。
三
龍泉中學有座氣宇軒昂的文明樓,它是龍泉書院最重要的遺存建筑。崇脊展檐,翹角飛梁,瀕湖而立,雄視千古。朱漆之柱,高啄之牙,顯示它的華貴飄逸;雕花窗欞,琉璃瓦頂,透露出它的古樸典雅。樓高10米,木質(zhì)結構,分上下兩層。二樓四周是寬敞明亮的回廊,可供學子小憩,可供游人憑眺。匾額“文明樓”三個大字為清光緒年間荊門州牧凌兆熊所書,筆力雄渾蒼勁,舒暢流麗??谷諔?zhàn)爭時期,文明樓是愛國將領、國民二十二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的指揮部。1941年,張自忠將軍在宜城縣抗擊日寇壯烈殉國,至今為荊門人民所深深懷念。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荊門州牧舒成龍籌資修建了龍泉書院。時有育德堂、洗心堂、東山草堂“三堂”,春華、秋實“兩館”,敬業(yè)、樂群“兩齋”,尺木、文明“兩樓”,寄暢、會心“兩軒”,另辟“荊園”東西二所,建亭一座名“聽泉”。整個書院樓閣嵯峨,氣勢恢宏,引來學子云集,書聲盈耳,可謂盛矣!為何命名為“龍泉書院”,舒公在碑記中說:“或淵或天,變化不測者,龍也,而士人之咫尺云泥者如之;往過來續(xù),晝夜不息者,泉也,而學人之天機動蕩者如之?!边@就是勉勵學子鉆研學問要求深求細,既要像龍一樣凌空飛舞,又要像泉一樣涓涓不息,達到“咫尺云泥”的境界。在文明樓的北側(cè),尚有一處遺存,名曰“洗心堂”。清瑩的泉水環(huán)繞周遭,乍一看,恍如一艘停泊在水中央的彩船,堂邊廣植桂、梅、海棠等,佳木蔥蘢,花香馥郁,景色清幽。
洗心堂始建于隋煬帝仁壽元年(601年),初名蒙館,開荊門教育之先河,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修,更名為“皇華館”,清舒成龍修書院時又更名為“洗心堂”,成為學子澡身浴德之所。1997年,市政府撥款修繕,上書今人楹聯(lián)一幅:靈山秀水澡身浴德效堯舜,玉露惠風滋根潤葉培棟材。洗心堂的東側(cè),古木參天,濃蔭如蓋,掩映著一座六角亭,其頂端立一展翅欲飛的白鶴,名曰“白鶴亭”。它是當年舒成龍修筑龍泉書院時,引泉入園,開挖方塘,堆土成山而建。這里,回響過莘莘學子瑯瑯的讀書聲,激蕩過中國革命的風雷聲。1922年,龍中學生胡孟平就讀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時,經(jīng)董必武介紹入黨。1925年,他在白鶴亭發(fā)展進步學生入黨,并成立了中共荊門縣第一個黨小組。1926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任命他為首任中共荊門縣委書記。他發(fā)動并領導了荊、鐘、京、潛、天地區(qū)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革命運動,白鶴亭因此被市政府確定為革命遺址、青少年教育基地。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提出興學育才為當務之急,各府、州均設中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龍泉書院遂改為“荊門州官立中學堂”,這就是龍泉中學之始。
自龍泉書院開辦至清末,文風熾盛,人文蔚起,中試的進士、貢生、舉人多達274人,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可喜局面。近百年來,弦歌不綴,文脈不絕,龍泉中學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士。辛亥革命首義志士、武昌中山醫(yī)科大學(今武漢大學醫(yī)學院)創(chuàng)立者、中共杰出的地下黨員、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的陳雨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鄧家泰少將,全國知名腫瘤專家張明和教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們的業(yè)繢彪柄史冊,光耀神州。他們是龍泉中學的光榮和驕傲!
四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進入新時期以來,龍泉中學把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服務,培養(yǎng)合格人才作為辦學宗旨,確立了“以人為本,民主治校,科學管理,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努力創(chuàng)辦特色學?!钡霓k學理念,秉承“文明、勤奮、求實、開拓”的校訓,形成了“校風嚴、教風正、學風濃”的辦學風格,成為當?shù)嘏囵B(yǎng)新型人才的搖籃。
2001年以來,學校在校長樊雁的帶領下,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高起點、高標準、超前性、示范性”的“擴校提位”要求,科學規(guī)劃,準確定位,全面實施了“擴校提位”戰(zhàn)略,辦學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校園面積由70余畝增加到215余畝,建筑面積由27046平方米增加到79000平方米,由30個班增加到47個班。一座座現(xiàn)代化樓宇拔地而起,與古色古香的文明樓、洗心堂交相輝映,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校內(nèi)綠樹成蔭,四季花香,一步一景,美不勝收。微機房、語音室、電子閱覽室、全數(shù)字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tǒng)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設施的完善和應用,標志著龍中師生擺脫本本的束縛,緊扣時代脈搏,攀登科學高峰,邁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名師云集,有特級教師16名。學校教學科研成果顯著,學生綜合素質(zhì)大幅度提高,成繢斐然。
1986年,學校被確定為湖北省26所重點中學之一,2000年,被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導室和教育廳命名為“湖北省普通中學示范學?!?,2003年,榮獲“湖北五一勞動獎狀”。目前,龍中人正肩負著時代的光榮使命,邁著矯健的步伐,朝著全國名校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龍泉中學,荊楚教壇的一朵奇葩,荊楚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