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兩代皇宮——故宮

2004-04-29 00:44:03朱誠如
尋根 2004年1期
關(guān)鍵詞:皇帝建筑

朱誠如

公元1402年,朱元璋四子朱棣奪取了其侄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是為明成祖。1403年升北平為北京,1406年接受群臣的建議,決定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營建工程完竣,建成了規(guī)模宏大、制度嚴(yán)整的宮殿建筑群,以及壇廟等配套設(shè)施。

清朝建立以后,繼續(xù)沿用明朝宮殿,雖部分加以重建或改建,但總體布局仍然維持明代的格局。

古城布局

明清北京宮殿,繼承以往宮殿規(guī)劃的傳統(tǒng),將宮殿與城市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宮殿以城市為依托,城市以宮殿為高潮,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其具體做法是,以一條自南而北長達7.5公里的中軸線為全城的骨干,宮殿及其他重要建筑沿軸線布置,并與之結(jié)合在一起。

軸線南起外城的正門—永定門,至內(nèi)城的正門—正陽門,是一條筆直的大街。大街兩側(cè)布置兩組建筑群,東為天壇,西為先農(nóng)壇。大街經(jīng)正陽門向北延伸,經(jīng)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到承天門(清代稱天安門),則是皇宮的前導(dǎo)。大明門與承天門之間為寬闊平直的石板鋪成的御路,兩側(cè)輔以整齊的廊廡,稱千步廊。千步廊外側(cè)建有衙署多所。承天門前,御街橫向展開,配以五座石橋和華表、石獅,襯托皇城正門的宏偉氣勢。進入承天門,經(jīng)端門,御路將軸線導(dǎo)入皇宮。端門兩側(cè)建有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建筑。

皇宮內(nèi)主要建筑或坐落在軸線上,或集結(jié)于軸線兩側(cè),形成建筑序列的高潮?;蕦m以后矗立著高約50米的萬歲山(清代稱景山),既是皇宮后面的屏障,也是北京城的制高點。軸線經(jīng)萬歲山向北過厚載門(清代稱地安門),最后以形體高大的鼓樓和鐘樓作為終點。這種布局有力地烘托了皇宮的重要地位,也突出了皇宮的非凡氣勢。

紫禁城

明清北京皇宮又稱紫禁城。根據(jù)古代天文學(xué)的觀點,認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是天帝的居所,稱之為紫宮?;实圪F為天子,因而把皇宮也喻為紫宮?;蕦m又為禁地,不能隨便往來,故稱之為紫禁城。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真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

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

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fēng)姿綽約的角樓,結(jié)構(gòu)精巧,造型奇特,頗似宋畫中的黃鶴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jié)構(gòu)的復(fù)雜。

紫禁城內(nèi)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即所謂前朝、后寢。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cè)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為鐘粹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為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原名啟祥宮)。東六宮東側(cè)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cè)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

外朝、內(nèi)廷之外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外東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營建的太上皇宮殿—寧壽宮。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壽安宮外,還有英華殿等佛堂建筑。

1.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根據(jù)陰陽學(xué)說,以北為子,南為午。由于此門正當(dāng)紫禁城南北軸線上,居中向陽,故稱“午門”。

午門城臺平面呈“凹”字形,正面開三門,左右拐角處各有一掖門,因有“明三暗五”之說。城臺之上正樓面闊九間,60.05米,進深五間,25米。正樓兩側(cè)建有角亭,并有廊廡向南延伸,盡端又有角亭。整座建筑高低錯落,左右輝映,形若朱鳥展翅,因此又稱五鳳樓。這種形式沿襲唐朝大明宮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的丹鳳門的形制,有可能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

午門歷來是森嚴(yán)禁地。明代這里是處罰朝臣“廷杖”的地方。清代于此地頒發(fā)來年歷書,遇戰(zhàn)爭獲勝,在此舉行“獻俘禮”。

午門內(nèi)是一個東西寬200米、南北深120米的庭院。內(nèi)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五座石橋。

2.三大殿

過橋迎面為太和門。明初稱奉天門,嘉靖年間改名皇極門,清代稱太和門。門前擺放一對高大的銅獅,門兩側(cè)有昭德、貞度二門左右襯托。庭院兩側(cè)是整齊的朝房,中部分別有協(xié)和門、熙和門東西對峙。太和門在明代是皇帝早朝處理政務(wù)的地方,稱御門聽政。清初,皇帝在此受朝賀、賜家宴,御門聽政移至乾清門舉行。

太和門以內(nèi),是一個更大的庭院。東西寬200米,南北深190米,可以容納龐大的儀仗隊伍。

庭院北面正中是外朝三大殿。初名奉天殿、華蓋殿、謹(jǐn)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易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明朝二百余年間,三大殿三次被火燒毀,又經(jīng)重建,最后的重建工程于天啟七年(1627年)完成。

清康熙十八年冬(1679年),太和殿又遭火毀,直至三十四年(1695年)才開始重建?,F(xiàn)存太和殿基本保持了重建后的原貌。傳說重建時缺少長大楠木,便拆取明陵舊梁充用。上梁之日,康熙皇帝親臨現(xiàn)場行禮,大梁吊起來以后,由于榫卯不合安裝不上。在場官員驚慌失措,負責(zé)工程的官員想到一個叫雷發(fā)達的能工巧匠,便給他換上朝服。雷發(fā)達帶著斧頭敏捷地攀上屋架,“斧落榫入”,大梁安好。在場官員松了一口氣,康熙皇帝也非常高興,對雷發(fā)達恩賜有加。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nèi)最高大的建筑,連同下面的三層臺基通高37.44米,比正陽門還要高。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中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屋頂為重檐廡殿式,是古建筑的最高形制。門窗浮雕云龍圖案,室內(nèi)用一種稱作金磚的質(zhì)地堅細的方磚墁地,正中放置寶座。寶座兩側(cè)有6根蟠龍金柱,每根柱上用瀝粉貼金工藝?yán)L出一條巨龍,騰云駕霧,神采飛動。寶座上方,天花正中有向上窿起的藻井,雕有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整座殿堂顯得莊嚴(yán)肅穆,富麗堂皇。明清兩朝,每逢元旦(春節(jié))、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及登極、大婚、命將出師、殿試傳臚,都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典禮。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建筑,深、廣各3間,周圍出廊,建筑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攢尖式,正中安銅鍍金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每逢大禮、慶典時,皇帝在此接受內(nèi)閣大臣、禮部官員行禮,然后進太和殿舉行儀式。

中和殿后為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式屋頂。保和殿是清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殿試的場所,也是元旦等節(jié)日皇帝宴請親王、藩屬的地方。

三大殿依次排列在“土”形須彌座臺基之上。須彌座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原作為佛像的底座,后來成為建筑基座的一種。臺基分三層,高8米多,面積達25000平方米,以一種石質(zhì)潔白而細膩稱為漢白玉的石材雕砌而成。每層臺基外沿圍以欄桿,雕有向外伸出的一個個石雕螭首(傳說中龍的一種),計有1126個。螭首口內(nèi)有孔,是宣泄雨水的通道。每當(dāng)下雨時,三大殿周圍會出現(xiàn)千龍吐水的壯觀場面。

3.文華武英

三大殿的東西兩側(cè),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建筑。在建筑布局上,它們是三大殿的左右兩翼;在功能上,則是三大殿的補充,一些文化活動在這里進行。

文華殿在東,初建時作為太子處理政事的正殿。后因太子年紀(jì)偏小,不能理政,所以嘉靖十五年(1536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在此舉行經(jīng)筵典禮。明清兩朝經(jīng)筵典禮都在春、秋兩季舉行,皇帝選定文臣宣講“四書五經(jīng)”等文化經(jīng)典,每講一輪皇帝便發(fā)御論一通,文臣們則跪地聆聽。

文華殿前有文華門,后有主敬殿,東西向有配殿。東側(cè)還有跨院稱傳心殿,是經(jīng)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院內(nèi)有一井名大庖井,井水甘甜,名冠京城。

主敬殿后是文淵閣,為貯存《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的地方。

文淵閣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外觀兩層,內(nèi)為三層,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形制建造。傳說天一閣修建之初,院內(nèi)開鑿水池時,土中隱約現(xiàn)有“天一”二字,因而領(lǐng)悟為《易經(jīng)》“天一生水”的說法,所以將閣命名為天一閣。閣為6間規(guī)制,附會“地六成之”的含義。實際上,作為藏書樓,最怕失火,以上的作法是根據(jù)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取以水壓火之意。文淵閣也為6間建制,閣前有一橫向水池,閣東有御碑亭。建閣前對書架的數(shù)量和排列方面都經(jīng)審慎考慮,所以空間利用非常合理。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編纂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歷時10年編成,繕寫7部,共建7座樓閣貯存。其中以宮中的文淵閣最為壯觀。

武英殿與文華殿東西對稱,在明代也是皇帝的便殿,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率部攻入北京以后,曾在此即皇帝位。清朝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攝政王多爾袞以武英殿為理事之所。乾隆時期,開始在武英殿設(shè)立宮中修書處,清朝的大批圖書在這里編輯、刻版、刊印,世稱“殿本書”。

武英殿東西兩側(cè)各有配殿,武英殿后為敬思殿,敬思殿西側(cè)有一高臺,上有三間小殿,稱浴德堂。浴德堂后有一穹窿頂?shù)慕ㄖ瑑?nèi)壁用白色琉璃磚砌筑,傳說此處是乾隆時香妃的洗浴處。

4.內(nèi)廷

三大殿后面為內(nèi)廷,正門稱乾清門,是坐落在漢白玉須彌座上的五間大門,體量、形制明顯低于太和門。門兩側(cè)有呈八字形排開的影壁墻,其琉璃裝飾絢麗多彩。清初,乾清門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場所。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御門聽政制度堅持較好,嘉慶以后則很少舉行,以至逐漸廢止。

乾清門內(nèi)是個封閉的院落,正中為土字形漢白玉單層須彌座,后三宮就依次排列在基座上。乾清門后有10米寬的甬道直通乾清宮。乾清宮面闊9間,進深5間,是內(nèi)廷最高大的殿宇。殿內(nèi)正中設(shè)寶座,上方高懸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殿前陳設(shè)日晷、嘉量、銅龜、銅鶴和銅爐。臺基左右還陳設(shè)社稷江山金殿。自明朝永樂帝到清朝康熙帝,都居住在乾清宮。清朝從雍正帝起,移居養(yǎng)心殿,但這里仍是禮制上的“正寢”?;实勖刻斓竭@里閱讀記錄前代皇帝言論的“圣訓(xùn)”;引見外國使節(jié)、召對臣工仍在此舉行;重大典禮前,皇帝從這里出宮;無論皇帝在何處去世,都要在乾清宮停靈數(shù)日,表示“壽終正寢”。

鑒于歷代皇子之間因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相互殘殺,清代雍正帝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皇帝在位時不公開確立太子,而將選定皇位繼承人的名字秘密書寫兩份,一份封固好放在建儲匣內(nèi),將建儲匣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面,另一份隨身攜帶或密藏?;实廴ナ篮?,兩份對照無異,新君則可即位。

交泰殿在乾清宮后,形制與中和殿基本相同,但體量較小。交泰殿在明代是皇后的寢宮之一,清代改成行禮殿。殿內(nèi)正中設(shè)寶座,是典禮時皇帝的座位。皇后生日,要在交泰殿接受妃嬪、皇子行禮。殿內(nèi)還擺放著清代皇帝的25方寶璽,以及古代計時器銅壺滴漏和近代機械鐘表大自鳴鐘。

坤寧宮在交泰殿后,始建于明初,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皇宮的清寧宮形制改建。坤寧宮面闊9間,東西兩梢間作為前后通行的穿堂。其余7間分成三部分,東頭兩間為帝后大婚的洞房,西頭一間隔成存放神亭、神像及祭器的夾室,其余四間作薩滿教祭祀的神堂。門開在偏東一間,室內(nèi)北、西、南三面是環(huán)形大炕,東北角隔出準(zhǔn)備祭品的灶間。窗臺低矮,上為窗戶紙外糊的直棱吊搭窗。反映了“口袋殿、萬字炕”、“窗戶紙糊在外”的滿族習(xí)俗。

坤寧宮后面是御花園。御花園在明代稱宮后苑,東西寬130米,南北深90米。

園內(nèi)的中心建筑為欽安殿,位于園內(nèi)北部正中,是明代嘉靖時的遺物,為祭祀道教神靈玄天上帝的場所。其他約20座建筑在欽安殿兩側(cè)對稱布置,另有假山水池、古樹名木點綴其間,形成優(yōu)雅的園林意境。

欽安殿東有堆秀山,西有延暉閣,聳立于紅墻綠樹之間。還有兩對形制相同左右對稱的亭子,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橫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亭前接續(xù)出抱廈,建筑形式靈活而不呆板;萬春亭與千秋亭均為上圓下方的多角亭,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

園南部東西兩端分別有絳雪軒和養(yǎng)性齋左右相對。絳雪軒前舊植西府海棠數(shù)株,花蕾絳紅,花落如雪,軒因此得名。養(yǎng)性齋是平面呈凹字形的樓房。末代皇帝溥儀曾在此跟他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學(xué)習(xí)英語。

堆秀山是園內(nèi)的制高點,山中有石洞,山下有石雕噴水龍頭,山上建有御景亭。每到重陽節(jié),后妃們到堆秀山上登高。

園內(nèi)設(shè)置多座奇石盆景,以欽安殿前天—門外—區(qū)較為集中,有的有天然圖案,有的酷似動物或植物,均屬難得之精品。

園內(nèi)的路徑也別具特色,以彩色石子鋪砌各種圖案的甬路通往園內(nèi)各處,圖案有動物、植物、花卉、博古、風(fēng)景、人物、戲曲故事等等,沿路欣賞,情趣盎然。

后三宮兩側(cè)以東西六宮為主,俗稱內(nèi)東路和內(nèi)西路。東六宮以南為齋宮、毓慶宮,以北為乾清宮東五所。西六宮以南為養(yǎng)心殿,以北為重華宮、漱芳齋。東六宮為鐘粹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為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啟祥宮)。每座宮院都是50米見方的一正兩廂、前后兩進的三合院。大門開在前方正中,四周圍以院墻,院內(nèi)有水井供生活、消防之用。高墻深院、門戶扃嚴(yán)是東西六宮的一大特點。東六宮基本保持著明代的格局,西六宮大部在晚清經(jīng)過改造,成為二宮連通的四進院落。

齋宮、毓慶宮地界在明代為景云殿(弘教殿)、神宵殿所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毓慶宮,作為太子居所。雍正九年(1731年)建齋宮,作為皇帝祭天地前的齋戒之地。

東西六宮以北各有五所院落,稱乾清宮東五所和西五所,為未成年皇子的居所。乾隆時起,東五所改作太監(jiān)公署和宮中畫院及庫房。而西五所改建重華宮和漱芳齋等。

西六宮以南是養(yǎng)心殿,從清代雍正皇帝開始,把寢宮從乾清宮移到養(yǎng)心殿。養(yǎng)心殿平面呈工字形,前殿用于理政,后殿作為寢宮,中間連以穿廊。前殿的東暖閣,是晚清慈安和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垂簾聽政是一種特殊的執(zhí)政方式,即皇太后與年幼的皇帝共同處理政事,皇帝的寶座在前,皇太后的寶座在后,中間垂一道紗簾。慈禧太后以這種方式掌握清朝大權(quán)達48年之久。西暖閣臨窗隔出一小間為乾隆皇帝的書齋,稱三希堂。因在此收藏晉人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等諸名家法帖并以刊行《三希堂法帖》而聞名于世。

外東路、外西路

紫禁城的主體是外朝和內(nèi)廷兩大部分,供皇帝和后妃及子女使用。由于每代皇帝去世后總留下一些妃嬪,需要重新安置,于是就形成了外東路太皇太后宮院和外西路太后宮院。

外西路在明永樂初仿南京宮殿建造了“西宮”,以后作為太后宮,嘉靖時正式建造慈寧宮。清乾隆時加以改建。宮前建慈寧宮花園,宮西為太后寢宮壽康宮。宮后為太嬪們的居所,宮東為太妃或更低的常在、答應(yīng)居住的地方。

外東路在明嘉靖時建造慈慶宮一區(qū)宮院,后更名仁壽宮,清初改建,稱寧壽宮,為太皇太后所居。乾隆年間改建成太上皇宮殿。寧壽宮以南在明代是太子居住的端本宮,清朝改為少年皇子居住的南三所。

現(xiàn)今的寧壽宮是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年)改建的。乾隆皇帝幼時,深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鐘愛,這是他后來能繼位當(dāng)皇帝的重要原因??滴趸实墼谖?1年,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乾隆皇帝即位以后就表示,如能在位60年,就要傳位給兒子。所以從乾隆三十六年起興建太上皇宮殿,以便歸政后使用。

寧壽宮大體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以皇極殿、寧壽宮為主體,皇極殿居中,為太上皇臨朝受賀的正殿,形制及裝飾與中路的太和殿和乾清宮近似。其后為寧壽宮,模仿坤寧宮而建?;蕵O殿前為寧壽門,形制如乾清門,有甬道相通。再前有皇極門,門外有九龍壁。

后部又分中、東、西三路。中路以養(yǎng)性殿為正寢,形制仿養(yǎng)心殿。往北依次為樂壽堂、頤和軒和景祺閣,室內(nèi)裝修多用香楠、紫檀等名貴木材,并以金、玉、琺瑯鑲嵌。樂壽堂兩側(cè)游廊嵌有《敬勝齋法帖》,系乾隆帝臨摹歷代法帖而成。東路南端為暢音閣、閱是樓,為宮中觀戲之所。往北依次為尋沿書屋、慶壽堂、景福宮、梵華樓、佛日樓。慶壽堂樸素淡雅,頗有民居青堂瓦舍的意趣。梵華樓、佛日樓為清宮喇嘛教佛堂。西路為寧壽宮花園。

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布局在南北長160米、東西寬約40米的區(qū)域內(nèi)。全園劃分成四進院落,形成景致不同的景區(qū),規(guī)劃十分巧妙。

花園的正門稱衍祺門,進門迎面是一丘湖石山屏,有小徑蜿蜒通往山后,形成“曲徑通幽”的意境。

繞過石山,面前豁然開朗,北面正中便是這進院落的主體建筑古華軒。軒東有湖石堆成的假山,山頂建有露臺,可登臨遠望。軒前西側(cè)是禊賞亭。亭內(nèi)有流杯渠,是仿效晉人王羲之《蘭亭序》中“曲水流觴”的故事而設(shè)置。軒東南以游廊隔出一個小院,游廊曲折聯(lián)接一座小齋,名抑齋。院內(nèi)東南角假山建一方亭,名擷芳亭。

古華軒是花園的第二進院落。此院為三合院住宅式院落,主體建筑遂初堂坐北朝南,有轉(zhuǎn)角游廊與東西配房相連。院內(nèi)點綴湖石花木,環(huán)境整潔寧靜。

遂初堂北面是第三進院落。這一景區(qū)以山景為主,庭院中央峰巒聳立,洞谷相通,山頂有亭名聳秀亭。東南角山石環(huán)抱中有一座南向的建筑,名三友軒,西墻上開一方窗,窗格雕成松、竹、梅圖案,取“歲寒三友”之意。山北是一座五開間兩層樓房,稱萃賞樓。山西又有配樓5間,名延趣樓。

萃賞樓北是最后一進院落。這一景區(qū)以高大的符望閣為主體建筑。符望閣是一座面闊、進深各5間,周圍出廊的方形樓閣,外觀兩層,內(nèi)為三層,氣勢端莊。閣內(nèi)用精雕細刻、金鑲玉嵌的裝修縱橫間隔,置身其中,穿門越檻之際,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

閣前一丘假山環(huán)帶,主峰上建有一平面呈五瓣梅花形的亭子,名碧螺亭。假山西南有平面為曲尺形樓,額曰“養(yǎng)和精舍”。閣西有玉粹軒和竹香館,以游廊分隔成相對獨立的小院。閣后為面闊9間的倦勤齋,東西向倚宮墻而建,寧壽宮花園至此結(jié)束。

景山

出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形如屏障的景山。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闕,用挖掘紫禁城護城河和拆毀元代宮殿的渣土堆成此山,名萬歲山。相傳明代在山下堆放皇宮用煤,因而又俗稱煤山。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皇帝朱由檢走投無路,在此山東麓一槐樹上吊身亡。

清順治年間更名景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于五峰上各建一亭,并在山前山后建其他建筑。景山中峰亭名萬春亭,為三重檐的方亭。其東側(cè)亭名觀妙,西側(cè)亭名輯芳,皆為重檐八角亭。再東亭名周賞,西名富覽,均為重檐圓亭。五亭內(nèi)原供佛像。山前有綺望樓,為供奉孔子牌位處。山后為壽皇殿,為清代供奉列祖列宗影像之處。壽皇殿東為永思殿,為帝后停靈之所。再東為觀德殿和護國忠義廟。

明清兩代,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皇帝由親信大臣陪同到景山登高賦詩,引以為樂。

景山之下,為元代皇宮主要宮殿延春閣的所在地,在此筑山有“壓勝前朝”的用意,所以也將景山稱為鎮(zhèn)山。

猜你喜歡
皇帝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皇帝需要幫忙嗎
女皇帝
新少年(2021年3期)2021-03-28 02:30:27
關(guān)于建筑的非專業(yè)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皇帝怎么吃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38
山居中的石建筑
皇帝需要幫忙嗎(下)
古代皇帝的稱呼
聽,建筑在訴說
龙泉市| 山阴县| 襄樊市| 辽阳市| 工布江达县| 凤冈县| 滦平县| 大余县| 驻马店市| 石棉县| 拉萨市| 庆城县| 利辛县| 会东县| 张掖市| 晋州市| 白水县| 佛冈县| 灌云县| 奇台县| 闽侯县| 比如县| 武川县| 达尔| 兴业县| 丹寨县| 马边| 清苑县| 仙游县| 宜章县| 柯坪县| 西乌| 鄯善县| 杭锦旗| 台安县| 宁河县| 新闻| 安化县| 唐山市| 中山市|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