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燕
封建制度是最壓抑人性的,尤其對于女性。封建社會的女性,是被神權、君權、族權、夫權四根繩索捆得牢牢的弱者。除了武則天、慈禧等個別人外,她們與政治也是不沾邊的。但,偏偏有些封建文人硬說“神州陸沉,匹婦有責”。魯迅先生早在20世紀初,就對這種謬論予以口誅筆伐,從中傳出了民主革命的號角強音;此前的中世紀,也有一些正直清醒的文人墨客,通過詩文對女禍論提出過質疑或反駁。我們按題材的時序,引披如下:
一、詠西施
①《西施灘》[唐]崔道融
宰噽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②《館娃宮懷古》[唐]皮日休
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
③《蟾宮曲》姑蘇臺[明]徐再思
荒臺誰喚姑蘇?兵渡西興,禍起東
吳。切齒仇冤,捧心釣餌,嘗膽權謀。三
千尺侵云糞土,十萬家泣血膏腴。日月居
諸,臺殿丘墟。何似靈巖,山色如初。
以上三首詩曲,都寫的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涉及西施的故事。第一首五絕,說吳國亡于主政大臣伯噽,西施擔惡名,是冤枉的。第二首七絕,說西施雖然身不由己地做了越王滅吳的工具,可恥的還是越王勾踐。第三首令曲,則肯定吳亡是禍由自取。作者說,勾踐以臥薪嘗膽來激勵國人同仇敵愾;用美人計麻痹夫差,這些不過是吳亡的外因,其主要原因,還得從眼前這座為了擁西施行樂而蓋起的姑蘇臺來尋找。今天已成糞土的、薄天侵云的高臺,可是當年十萬家泣血膏腴筑成的啊!這樣不惜民脂民力、驕奢淫佚的暴君,怎能不亡國呢?
以上的三首詩曲,都給西施摘了亡國妖姬的帽子。
二、詠武則天
武則天當過皇帝,在女禍論者的心目中,應屬于為禍最烈者了。清代的趙翼就寫了一首詠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墓乾陵的詩。詩這樣寫道:“一番時局牝朝新,安坐妝臺換紫宸。臣仆不妨居妾位,英雄何必在男身?林巒赭豈媧皇石,風雨陰疑妒婦津。同穴乾陵應話舊,曾經(jīng)共輦洛陽春。”
這首詩指斥武則天有四大罪狀:第一,她建立了“牝雞司晨”的武周王朝;第二,她的取代李唐王朝,不是“馬上得天下”,而是“安坐妝臺換紫宸”,手段是反常的;第三,她當了皇帝后,以男性臣仆——張昌宗、張易之、薛懷義等為妃嬪面首,更屬顛倒阻陽的倒行逆施;第四,她殺過眾多的反對者,弄得地上林巒涂血,天上風云變色。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在詩中作者對墓主說:今天你倆同穴聚首了,唐高宗啊!就從你在洛陽給武氏封后,又對之授權、讓權那兒,好好想想吧。
也許由于武則天放棄了帝號、國號,重新回歸李唐大統(tǒng);更由于繼任的中宗、睿宗及以后的嗣君,都出自她的一脈血胤,所以在有唐一代,討伐女禍的筆鋒,對她還是網(wǎng)開一面,而轉向了她的孫媳婦楊貴妃了。
三、詠楊貴妃
①《過華清宮》[唐]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②《華清官》[唐]吳融四郊飛雪暗云端,唯此宮中落旋干。
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③《過華清官》[唐]李約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
④《立春日作》[唐]韋莊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
今日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
上面引的三首詠華清官的詩,都出自安史亂后的中、晚唐詩人之筆。安史之亂,不僅斷送了盛唐的太平盛世,更使中國整個封建社會走了下坡路,其為禍的程度,遠比春秋時冊的一個邦國一—吳國的滅亡要大得多了;因而,在女禍論者的心目中,楊貴妃的份量,也在西施之上子。上面的詩作是怎么評論的呢?
前兩首詩寫了華清宮的豪華氣勢:千門萬戶,錦繡成堆;綠樹掩映,隔斷了外面的大干世界。想當年,一騎飛至,萬眾懸心。群眾都以為有什么緊急的邊報警燹呢。只有楊貴妃竊喜暗笑,她明白是給她送可口的荔枝來了。要在保證荔枝色香味不變的三天期限內,從四川產(chǎn)地送到長安,《長生殿》作者洪升的描繪就不僅是藝術虛構了。一路上疾馳的驛馬要踏壞多少良毋,踩死多少青苗,踢傷多少稚童盲叟啊!
這一切只歸咎于楊玉環(huán)的得寵么?李隆基過去也寵過上元皇后和武淑妃,不是照樣開創(chuàng)了開元之治的局面么?問題不在于寵;在于如李約詩—中說的:“君王游樂萬機輕?!边@位當了-四十年太平天子,躊躇滿志的君主,早巳不把治理萬機放在心上了。晚唐韋莊的七絕《立春日作》就參評了這樁公案。他用公元880年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沿當年唐玄宗逃蜀的老路出逃的史實做對比說:“今日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边@回找不著一個女替罪羊了,可見楊貴妃是冤枉的。
一切正如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的:“女寵雖自古為患,其過終在男子。……楊誠齋云:‘但愿君王誅宰噽,不愁宮里有西施。唐人詠明皇云:‘姚宋不亡妃子在,胡塵那得到中華?”
看來,封建社會的女性,不僅如自居易說的“百年苦樂隨他人”,竟是千載毀譽隨他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