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龍
我們經常尊稱年紀很大的老人為(老)壽星。不過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壽星”這個詞是怎么來的。
其實,壽星最初是星的名字,至于其具體所指,歷史上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壽星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即角、亢二宿,如《爾雅·釋天》云:“壽星,角、亢也。”因其列眾星之長,所以主長壽。如郭璞《爾雅·釋天》注曰:(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另一說壽星為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南極老人星最初為掌國運興衰、國命長短的神靈,《史記·天官書》及《漢書·天文志》均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碧扑抉R貞在《<史記·封禪書>索隱》中亦云:“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倍迫藦埵毓?jié)則認為老人星既主國家命運,也就能主君王之壽命長短。他說:“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見,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 (見《<史記·封禪書>正義》)。再后來,老人星的職司進一步擴大,由專司君王壽命擴大到掌管天下人壽命,壽星也逐漸變?yōu)橐晃蝗巳顺绨莸氖浪咨耢`。
民間奉祀壽星的活動始于周朝;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曾專門在長安附近杜縣建壽星祠,供奉南極老人星;東漢時,壽星之祭被列入國家祀典,如南朝范曄、司馬彪等所撰的《后漢書·禮儀志》載:“是月(仲秋之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钡搅颂瞥藗儗⒔?、亢與南極老人星都當作壽星,并設壇合祭,兩種壽星崇拜遂合而為一。如唐杜佑《通典·禮四》云:“敕: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恒以千秋節(jié)日,修其祀典。又敕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宋元時,壽星之祭仍是重要的官方祀典之一,如《宋史·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載:“元豐中,禮文所言:時令秋分,享壽星于南郊。熙寧祀儀:于壇上設壽星一位,南向。” 到明初,壽星之祠祀被廢,變?yōu)楦骷腋鲬艄┓顗凵瘛?/p>
在唐朝時,壽星還仍然是星名,如趙蕃《老人星》詩云:“大史占南極,秋分見壽星。增輝延寶歷,發(fā)曜起祥經?!?李頻在其《府試老人星見》一詩中亦曰:“良宵出戶庭,極目向青冥。海內逢康日,天邊見壽星。臨空遙的的,竟曉獨熒熒。” 杜甫在其《覃山人隱居》、李白在其《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中亦分別有句云:“南極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誰勒銘”,“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到了宋朝時,“壽星”一詞已有星名、神仙名、高壽者代稱三種語義。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北宋人晁無咎在其《壽星明》一詞中所提及的“壽星”、“老人星”即為星名,“玉宇風來,銀河云斂,天外老人星現”。而他在其《醉蓬萊》一詞中所言及的“壽星”則明顯地是指壽星神了:“紫府真仙,暫謫居塵世。慕道高情,照人清骨,是壽星標致?!倍谒稳送踔脑~《減字木蘭花·恭人生日》中,“壽星”一詞已帶有鮮明的賀人高壽的意味:“滿堂兒女,婦捧金杯孫屢舞。白發(fā)卿卿,與爾尊前作壽星?!?/p>
現在人們在一些傳統(tǒng)小說、戲曲、傳奇、壁畫及民間美術作品(如年畫《壽星圖》)中所看到的壽星形象一般為一位白發(fā)長須、慈眉善目、額部隆起、一手拄著龍頭杖、一手托著個大壽桃的老翁。其實,壽星最初是不拄拐杖的。壽星之所以會拄龍頭杖是因為在東漢時,每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者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見《后漢書·禮儀志》)由于當時祭祀壽星與敬老授杖活動結合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壽星也就“入鄉(xiāng)隨俗”、拄上龍頭拐杖了。南宋時的壽星形象已是“扶杖立”、“杖過于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
明朝時,壽星頭長身短的形象特征逐漸突出,如明人吳承恩在《西游記》一書中所描繪的壽星形象即為“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p>
近代以來,壽星的形象變得更具喜慶色彩、更受百姓喜愛。尤其是他那又長又大、特別突出的額頭(民間稱之為“壽星頭”),更是極具特色。
壽星的故事多見于民間故事及傳統(tǒng)戲曲、古典小說之中。如在鼓子曲《白蛇傳·盜靈芝》中就有這樣一位頗具同情心的老人南極仙翁,白蛇女跪求哀憐:“尊一聲壽翁南極仙翁……”其實,南極仙翁是道教中的另一位神仙,與壽星、南極老人星完全是兩回事。但由于“仙翁”兩字聽起來要比“老人”華貴氣派許多,和壽星的身份更相稱,于是人們在賀人高壽時多稱其為“南極仙翁”,很少有人提及(南極)老人星了。但在唐宋時,情況卻恰恰相反,如宋人周必大的《二老堂詩話》中即有這樣的記載:余家有米元章書“長壽庵”三字,后題兩句,“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
時至現代,“壽星”、“老壽星”、“壽星老兒”等詞已成為人們對高壽者的敬稱,知道其原本為星之名的人已經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