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立森
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它的頒布是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大事,預示著信息技術教育更加光明的發(fā)展前景。通讀《標準》,我們更是感受到它所傳達出的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精神熏陶。
一、信息文化教育問題的由來(理順發(fā)展歷史脈絡)
信息文化教育是信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教育衍生自計算機教育。我國計算機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計算機教育的實驗階段,這個階段計算機教育從無到有,初具規(guī)模。這個階段的特征是教學內容以計算機知識和程序設計為主,學科知識體系初具雛形。1991年~1999年是計算機教育成長階段,這個階段計算機教育的特征是學科結構實現(xiàn)模塊化,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應用知識體系。2000年是信息教育的元年,自此信息教育進入發(fā)展完善階段。
《標準》明確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指導思想,提出了五條基本理念;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結合;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并認識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及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二、開展信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信息文化教育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先導和必要補充
信息文化教育在信息教育中具有先導作用。信息文化教育不能替代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文化教育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必要的有益補充。信息技術教育可以使學習者獲得信息能力的發(fā)展,但不一定表示信息素養(yǎng)的必然提升。
(二)信息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隨著工業(yè)社會的來臨,人在越來越細的分工中越來越目光狹窄,趣味單一。信息時代的來臨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機遇。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呈現(xiàn)的方式多元化,這對人的形象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在印刷媒體盛行的階段,抽象思維能力曾經一度是人才評價的標準??梢灶A言,在網絡時代,媒體信息多媒體化、數(shù)字化的趨勢將使人類的想像得以無限馳騁,并使人類的潛能最大程度的得以挖掘。
(三)信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人的心理發(fā)展包括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個性心理的發(fā)展?;A教育階段是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在網絡上人們之間的交往以間接交往為主,符號化是其主要特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大拓寬了人們交往的廣度和深度。
在網絡上,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可以發(fā)展自主能力。網絡的分布性特征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可以在同一網絡虛擬空間中加深溝通和交流,這對發(fā)展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是有利的。
(四)信息文化教育有益于學生樹立開放意識和全球觀念
通過網絡,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念、不同風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可以在一起交換觀點和看法,這對不同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的溝通和融合亦具有促進作用。網絡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對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了挑戰(zhàn),學生在面對不同文化觀念的沖突時,需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問題,從而達到自我認同。網絡的開放性特征有利于學生建立開放觀念、樹立全球意識。
三、信息文化教育的內容
(一)科學技術教育
計算機科學是人類科學發(fā)展的高峰。通過信息課程的開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意識。通過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方法的訓練,包括提出問題和文獻檢索、開展社會調查、受控對比實驗、發(fā)明設計和科學建模等,同時對學生進行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做好開題工作和結題工作的教育,明確科學研究的流程,有利于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和正確觀念。
(二)媒體素養(yǎng)教育
信息傳播媒體的發(fā)展,使得人們面對前所未有的潮涌般的視覺信息,圖片、電影、電視無不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對于撲面而來的媒體信息,學生要形成一定的評價和鑒別能力。這種技能將會影響到學生多方面維度的發(fā)展。因而,批判性地、直觀地思考其面臨媒體信息的能力就成為一種關鍵性的技能。
(三)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時空的虛擬特征使得學生面對與傳統(tǒng)社會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容易喪失自我,還會影響到他們現(xiàn)實社會的人格認同。網絡空間的虛擬特征造成人格的雙重化?,F(xiàn)實世界的交往則是具有親和力的、面對面的直接交往。
(四)網絡道德教育
對于網絡空間良莠混雜的現(xiàn)狀,一方面要從立法上加強管理和控制,更重要的要加強學生信息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對不良信息的免疫防范能力。
(五)網絡法制教育
網絡的便利,使得人們方便地獲得免費的音樂、電影、知識資料,但也導致隨意復制、侵害版權的事件屢屢發(fā)生。因而有必要對學生開展知識產權教育,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此外,利用網絡進行欺詐、盜竊、散步病毒等違法犯罪行為逐漸增多起來。我們國家頒布了計算機安全條例,學生要做到不登錄非法網站,不傳播下載黑客工具等等。網絡法制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行為習慣。
四、開展信息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一)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課程整合的類型按照整合的方式分為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內的整合、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間的整合、以及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整合。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課程整合的核心和關鍵,其中信息技術是途徑,課程內容是主線。教師要善于通過信息化教學設計滲透信息文化教育的內涵。
(二)學習方式
(1)網絡主題探究
WebQuest是1995年由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伯尼·道奇等人開發(fā)的一種課程計劃,是國外運用得十分成熟的一種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學習模式,目前正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許多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實驗中一步步得到推廣。通過開展網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博大精深的社會文化科學知識,用積極健康的知識補充頭腦,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2)網絡協(xié)作學習
網絡協(xié)作學習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來輔助和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與傳統(tǒng)的協(xié)作學習相比,網絡協(xié)作學習突破了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各類分隔屏障,實現(xiàn)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xù);同時,交互變得更加容易控制,學習者的角色也可以進行隱藏,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他們要把握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邏輯序列和教學目標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規(guī)劃設計,對學生協(xié)作情況進行控制。通過網絡協(xié)作學習加強溝通和交流,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促進現(xiàn)實社會的社會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李藝.中小學信息文化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問題觀察報告,中國電化教育.2002.5&6
[3]Patricia Wallace著,謝影、茍建新譯.互聯(lián)網心理學,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1月
[4]馬和民,吳瑞君.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5]段偉文.網絡空間的倫理反思.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