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張華念
近兩年,全國報紙出現(xiàn)了一股“時評熱”,各家報紙紛紛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間給時評。一些晚報類報紙在注重深層次開發(fā)社會新聞的同時,也想方設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時評的作用。《燕趙都市報》、《齊魯晚報》、《南方都市報》等在這方面做得比較突出,也比較有成績。
報紙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報紙上的文章內(nèi)容也理應豐富多彩。新聞時評作為報紙文體的一種當然不能例外。晚報時評版的豐富性體現(xiàn)在:
時評內(nèi)容廣泛,涉及政治、文化、經(jīng)濟、生活、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從國內(nèi)外重大時事、社會熱點、難點再到百姓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生活陋習陋俗、移風易俗都能走到時評版上面來。
形式豐富。如,《齊魯晚報》時評版上的欄目有“頭條評論”、“傳媒觀點”、“聲音”、“觀點碰撞”等?!邦^條評論”針對重大問題發(fā)言,“傳媒觀點”專門濃縮、選登其他媒體有見地的言論,“觀點碰撞”將有分歧的觀點放在一起爭鳴,“聲音”則是將一些人對于一些事情一兩句評論進行刊登。文章相對比較短小精悍,字數(shù)多的也不超過一千五百字,少的只有三五十字,視覺上錯落有致,內(nèi)容上包羅萬象。
像“傳媒觀點”、“觀點碰撞”等相似的欄目,我們在其他報紙上也能看見。這說明中國當今晚報在辦時評版時,有些思想是相同的:注重別人的發(fā)言,不武斷地進行肯定或否定、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并表現(xiàn)出來等。
一些時評版,根據(jù)言論反映的問題,配上幽默詼諧的漫畫,讓原本尖銳的批評變得容易接受了,讓原本嚴肅的問題多了幾分活潑,讓呆板的新聞時評多了些靈動之氣。
作者面廣。晚報時評版的文章反映的問題方方面面,作者也來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本報的編輯、有的是專門的時評作家、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傳媒從業(yè)人員、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工人……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的人,只要觀點鮮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這樣,時評版作者的多樣性形成了風格的多樣性、觀點的廣泛性,也形成了時評文章的多樣性。
晚報作為百姓的“燈下客”,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向來講求與受眾的親和力。以一種較低的平民姿態(tài)報道新聞、編寫言論。
現(xiàn)實生活中,越是身邊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也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報紙上的新聞或者評論如果說的是百姓的身邊事,也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如《齊魯晚報》新聞時評版的文章涉及的問題多數(shù)是百姓心中正在想或者一直在想的問題,好多文章的觀點甚至說到了讀者的心坎上。比如在談到結(jié)婚送“份子錢”時,該報就旗幟鮮明地倡導“結(jié)婚送‘白條也是一種進步”,鼓勵人們轉(zhuǎn)變思想觀念,打破傳統(tǒng)習俗,不為“面子”所累,積極實行新的祝福表達方式。《挑學生豈能看家長的“學歷”》駁斥了以家長學歷過低為由限制招收學生的不公正做法。
晚報的讀者多是普通市民,看報時間多在茶余飯后,因此晚報文章能不能吸引讀者關鍵在文章內(nèi)容是不是好看,是不是能引起讀者心靈上、思想上的共鳴。晚報時評是評論性文章,一般沒有什么情節(jié)故事,因此,要吸引讀者,除了在觀點、內(nèi)容上出新外,語言上也至關重要。淺顯易懂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深刻道理,才容易被人理解、被人記住。如,《齊魯晚報》時評版的時評行文中比較注意語言的群眾化。如在標題、文中善于運用一些口語、俚語、俗語?!肚蠡楹伪卣垓v長城》,“折騰”一詞就是一個很口語化、生活化的詞語,《別在“旅游”這棵樹上吊死》則是巧妙地套用了一句俗語做成了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