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綱
前日讀了田望生同志撰寫的《大智若愚》一文(見《領(lǐng)導文萃》2002年第8期),今天又學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關(guān)于建設(sh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不禁使人感想頗多。
大智若愚,《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為什么要"表里不一"呢,只因"功高震主"。歷史上為人臣者,越有智慧,建立功勛越大,那么他離危險就越近。怎么辦,大智若愚。故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后,開始"忘情聲色"、"府門大開"以示自己"無所隱諱"。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后,主動裁減湘軍,并不斷地曝光個人隱私---家書,以示自己忠心無二。這些賢臣良將何苦其心?帝王專制的政治文明使其然也。君不見漢高祖劉邦指使其妻殺韓信;唐太宗李世民遺詔殺徐茂功;明太祖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稍有人情味的宋太祖趙匡胤也要"杯酒釋兵權(quán)"。這一曲曲"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業(yè)就,忠臣亡"的悲歌,從商紂王殺比干一直唱到清王朝的結(jié)束,其回光還時有返照,真是這方唱罷,那方又登場,所不同的只是演員們的改頭換面。透過悲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guī)律: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賓莫非王臣"的專制社會,只有九五之尊的皇上才可擁有"大智"的頭銜,為人臣者有了"大智"還需用"若愚"包裝起來,否則腦袋離搬家就不遠了。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臣子有大智立了大功,皇上可以給其加官進爵,但加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是明白人,總不能也給臣子一個皇帝干干吧。所以你一旦歸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寵臣權(quán)臣,就難免會使皇上覺得你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因為到了這種地步,任何一位皇上都會說"朕還可以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愛卿"。為此,知趣者便會大智若愚地演戲,演得像不說,還得符合皇上的口味。拿當前電視劇中的紀曉嵐說吧,雖有"鐵齒銅牙",但那是對付和 演戲用的。其性格雖耿直,受命編撰《四庫全書》,但每次將書稿上交審閱時,乾隆總能挑出幾個錯別字來。憑紀曉嵐的學富五年,怎會犯如此低級錯誤。孰不知紀曉嵐深明大智若愚的利害,在好大喜功的乾隆面前,唯有此,方可博其龍顏大悅,使自己避免重蹈司馬遷修書受刑的重轍。他也清楚與和 相斗雖兩敗俱傷,但也得斗下去,因為乾隆在看他倆掃大街爭斗時,說得太明白不過了,"自古以來,哪有臣子不斗,國君相安的道理"。他若與和 大唱哥倆好、將相和,乾隆豈能在龍椅上坐得安穩(wěn)。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大智若愚者聰明,倒不如說專制制度的黑暗,大智若愚其實是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其結(jié)果只有一種---自我毀滅。所以當皇帝圣明時,大智若愚必定產(chǎn)生"忘情聲色"的腐敗,就像當年趙匡胤勸戒自己的戰(zhàn)友一樣,多給你們一些良田、豪宅、美女好好享受一番,君臣無猜,那多好。而當皇上昏聵時,大智若愚卻隱藏著禍起蕭墻的危機,往往是改朝換代的前奏,如司馬懿裝癡奪權(quán)就是最好的證明。
斗轉(zhuǎn)星移,新中國成立以后,這種專制的政治文明徹底地失去了它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chǔ)。可它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從建國伊始,民主人士就提醒我們黨要注意"歷史周期率",毛澤東同志也提出了不做李自成,要搞民主集中制,再到今天我們黨對自己歷史方位的清醒認識,中央領(lǐng)導集體順利實現(xiàn)了新老交替,提出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并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其他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偉大進步,但愿今后大智若愚僅僅是一種謙虛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