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濕止痛膏由生川烏、生草烏、沒藥、乳香、丁香、生馬錢子、荊芥、肉桂、防風、老鶴草、香加皮、積雪草、白芷、骨碎補、干姜、水楊酸甲酯、山楂、薄荷腦、樟腦、冰片、蕓香浸膏、顛茄流浸膏等制成。具有祛風鎮(zhèn)痛,舒筋活血之功效。臨床用于風濕疼痛、關(guān)節(jié)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損傷等病癥。孕婦、對橡皮膏過敏者、皮膚糜爛有滲液者以及外傷合并化膿者,均不宜用。
在臨床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傷濕止痛膏還有不少新用途,現(xiàn)選擇介紹如下:
治療慢性咽炎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5年第1期報道,王賀媛用傷濕止痛膏貼天突穴治療慢性咽炎100例,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8年。咽后壁明顯充血者63例,兩側(cè)咽峽充血者27例,懸雍垂充血17例,咽后淋巴濾泡增生50例。用傷濕止痛膏治療后,總有效率達90%。其中,55例咽部充血減輕,癥狀消失,19例癥狀消失,10例好轉(zhuǎn),10例咽部無變化。
方法:用溫水冼凈頸前皮膚,擦干后將傷濕止痛膏貼在天突穴(即喉結(jié)下的凹陷處),隔日換藥1次,共貼3次。另有人報告用傷濕止痛膏貼天突穴治療慢性咽炎患者153例,每日或隔日貼藥1次。3次為1個療程,最短者2個療程,最長者5個療程,平均為3.5個療程。結(jié)果:臨床治愈者(咽部檢查正常,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122例,占79.7%;顯效者(咽頰部稍紅,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減輕,癥狀消失)20例,占14.8%;有效者(癥狀明顯減輕,咽部檢查無改善)6例,占3.9%;無效者(用藥1~2個療程后,癥狀及體征均未見改變)5例,占3.3%,總有效率96.7%。
治療毛細支氣管炎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2年第2期報道,陳建聰運用傷濕止痛膏佐治支氣管炎患者40例,效果顯著。
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傷濕止痛膏貼敷于雙側(cè)肺俞穴,每日1次,每次貼12小時,3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以靜脈滴注氨茶堿(1~2毫克/公斤體重)及氫化可的松(4~8毫克/公斤體重),口服嗎啉胍、止咳藥等。兩組病例均每日給予青霉素5萬~10萬單位/公斤體重,分2~4次肌肉注射;有心力衰竭者,給強心劑;呼吸困難者吸氧,發(fā)熱者給予退熱處理。結(jié)果:治療組40例,顯效2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25例,顯效12例,有效5例,無效8例??傆行蕿?8%。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前者有效的療程平均為1.8天,后者為3.1天,前者比后者縮短1.3天。40例中,
有11例貼敷1次見效。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中原醫(yī)刊》1984年第5期報道,王金良等應(yīng)用傷濕止痛膏貼敷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0例,其中3天內(nèi)痊愈者18例,6天內(nèi)痊愈者2例。
方法:用傷濕止痛膏敷貼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止。作者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傷濕止痛膏具有很好的活血止痛及清熱化濕作用,用于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根據(jù)患者的不同,必要時可輔助藥物治療,效果更好。
治療嬰兒腹瀉
《江蘇中醫(yī)雜志》1980年第5期報道,王家喻用傷濕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治療輕型嬰兒腹瀉(單純性消化不良)患者,療效較好。
方法:將傷濕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剪成4厘米×4厘米的方塊。對準患兒肚臍中央貼牢,每日換藥2次,瀉止后再貼藥2天,以鞏固療效。重型嬰兒腹瀉(中毒性消化不良),發(fā)熱,有脫水及中毒癥狀者,則不宜應(yīng)用此法治療。
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
《山東醫(yī)藥》1983年第11期報道,秦錫蘭應(yīng)用地塞米松軟膏加傷濕止痛膏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患者50例,其中顯效者35例,占70%;有效者15例,占30%??傆行?00%。隨訪半年,均未見復發(fā)。
方法:先將地塞米松軟膏涂勻患處,待軟膏吸收后,再將傷濕止痛膏貼敷上面,輕者每天換藥1次,重者每天換藥2次。一般用藥3~5天即可收到明顯效果。另有人報告用傷濕止痛膏外貼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患者139例,全部獲得治愈。
治療急性喉痹
《中醫(yī)外治雜志》1997年第5期報道,郭文青應(yīng)用傷濕止痛膏治療急性喉痹患者18例,效果顯著。
方法:以喉結(jié)為中心,將傷濕止痛膏敷于局部,并自行揉按喉結(jié)兩旁,無明顯效果者6小時更換傷濕止痛膏1次。結(jié)果:14例患者用藥1次后即明顯見效,4例用藥2次取得明顯效果。用藥期間,禁食油膩肥甘及辛辣刺激之品。
(本刊資料庫)
編后記:傷濕止痛膏是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和跌打損傷的主要外用藥膏,對前述疾病的輔助治療是其功效的有效延伸,但須記住它并不是前述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若需用它來治療上述疾病需向當?shù)蒯t(yī)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