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紅 劉國永
“你還小,等你長大你就明白了?!?/p>
“孩子,媽媽是為了你好!”
“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竟敢……”
“孩子,這個你不行?!?/p>
“小心,……”
這樣的話語在我們的學(xué)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太常見了,以至于我們都很習(xí)慣,沒有人再愿意去進一步思考,也沒有人去追問這些話語背后的涵義及其合理性。所以,我們的下一代習(xí)慣于聽從,習(xí)慣于順受。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乏個性,沒有創(chuàng)造性。
是啊??墒?,為什么?
因為我們從小就失去了自己判斷是非和選擇問題的能力,我們的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呵護”下,用不著自己去動手,更用不著自己去動腦。于是,我們的孩子都成了聽話的“好孩子”。
不是嗎?!奥犂蠋煹脑?,乖,做個好孩子”,這種話語幾乎伴隨我們整個童年。
孩子的需要呢?孩子自己的思想呢?孩子的尊嚴呢?
也許我們壓根就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但是當(dāng)我們面對我們的孩子都像小綿羊一樣的長大,年紀輕輕的就都戴上了一副高度眼鏡,參與國際競爭時才知道沒有創(chuàng)造精神……我們開始責(zé)備教育制度落后,開始怨天尤人。
到底哪兒出了問題?
我們需要給孩子“松綁”!我們的孩子受到的約束太多!
我們該怎么辦?
第一,要解放孩子的人格。
孩子自出生就是以一個主體的人的存在開始自己的生活。這個主體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是否可以從“天賦人權(quán)”得到詮釋,我們不必深究,但如果我們對待人性自身缺乏了解,就難免會出現(xiàn)不把孩子當(dāng)“人”待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的孩子往往成為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我們的學(xué)生成了我們灌輸知識的“容器”。沒有家長的喂養(yǎng),“肉”如何長大?沒有老師的灌輸,“容器”如何能滿?我們自有我們的邏輯。然而,就在我們這種喂養(yǎng)和灌輸下,這塊“肉”卻營養(yǎng)不良,這個“容器”卻倒不出能力。于是,有人高呼“蹲下來和孩子一起長大”。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蹲下來平視我們的孩子,是尊重兒童的開始,但根本上,我們必須將兒童視為和我們有一樣生存和發(fā)展權(quán)利的“人”,尊重和滿足作為人本身的權(quán)利。同時,不能忘記我們自己也是一個大寫的“人”。這是我們一切教育的起點。設(shè)有此,教育也就不在育“人”。
第二,要解放孩子的大腦。
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孩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幻想。所以,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會講話了,不知不覺中又學(xué)會了很多東西。似乎并沒有人刻意地去教給他(她)什么,但孩子自己“會”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又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厭學(xué),討厭起書本來了。于是家長們、老師們很著急,快點補“課”。孩子是越來越學(xué)不“會”。究其原因,孩子已經(jīng)不知如何去思想,因為他們已習(xí)慣家長們和老師們的“填喂”。教育是喚醒還是灌輸?孩子自身就藏著巨大的潛能,孩子自己就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我們需要的是維護孩子的這份積極性,這份主動性,這樣孩子才不乏創(chuàng)造力。所以,要解放孩子的大腦,要積極肯定孩子的一切奇思妙想,相信孩子自己會長大。
第三,要解放孩子的手腳。
幾乎每個兒童進入幼兒園的開始就會學(xué)會“排排隊,分果果”的童謠,整齊、統(tǒng)一成為評價幼兒園和兒童的重要標準。一個幼兒園會有三十多條“規(guī)章制度”。試想,我們孩子成長所面臨的豈不到處都是“不”字?所以,孩子們不能也不敢輕易做任何事,因為,只要“動”就會違犯紀律。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有自己成長過程中必須滿足的需要。這些,我們都不能扼殺。
只有滿足和尊重了孩子的需要,才能解放孩子的手腳;解放了手腳,才能解放孩子的大腦,這些都是解放孩子人格的具體體現(xiàn)。
還孩子一個自由的天空,給孩子“松綁”!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