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東智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種宗教祈愿禮俗,是宗教場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燃起桑煙有清香舒適之感。
在有著悠久歷史的雪域高原,有著厚重文化積淀的藏民族和藏傳佛教,燃桑之舉是有其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chǔ)、社會背景的,也伴隨著美好的傳說。
格薩爾王和藏歷五月十五煨桑
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在降魔滅妖、抑強扶弱的戰(zhàn)爭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一天格薩爾召集起了他的精銳將士、總管臣民,對眾人唱道:
無人神靈保佑誰,無神萬事皆逆云。
若是兩者共在時,心想事成大吉利。
五月十五時辰吉,嶺國臣民請細聽,
上瑪迦山峰之巔,煨名貴柏桑之葉,
祭四方神靈護法。
格薩爾認為,若不煨桑祭神,嶺國的護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決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這時魔國紅鋼角命根子野牛前來進犯嶺國,就因為格薩爾以桑煙敬祭了諸神,神靈喜歡故格薩爾大勝。自此,格薩爾從桑煙中開始了他保家衛(wèi)國、降妖服魔的偉大宏業(yè)。藏歷五月十五煨桑由此而來。
為均貧富牟尼贊普燃桑求神
傳說,公元8世紀吐蕃牟尼贊普即位時,對社會貧富不均現(xiàn)象非常傷感。為了人人都過上平等生活,他曾3次下令均貧富,但始終無法改變。有一次,他問一僧人:“這種現(xiàn)象有解決的辦法嗎?”僧人說:“尊敬的贊普,上供奉佛祖,下布施眾生吧!”牟尼贊普來到桑耶寺向寺院敬獻了《四阿念經(jīng)》、《律本事》、《俱舍論》3部佛經(jīng),向佛像敬獻了許多供品,以桑祭祀神靈佛祖,同時向廣大百姓布施。從此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傳統(tǒng),后逐漸傳至整個藏區(qū)的寺院和民間。
究煨桑之淵源
傳說古時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獵歸來時,部族首領(lǐng)、老年人以及婦女兒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意為用煙和水驅(qū)除各種污穢之氣。其實這一作法至今仍遺留于藏族社會的民俗民風(fēng)之中。當家中生育嬰兒,遠道而來的親友前來賀喜時,家人要點燃柏樹枝,來者必須從火上跨過,目的是讓幼兒健康長壽,不受邪氣危害。
后來就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以“?!奔漓肷耢`,祈禱平安勝利,成為高原先民同神靈溝通的主要方式。人們認為,桑煙可以直達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將人間的美味傳遞上去,使諸神歡喜,保佑世間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直到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青藏高原,為了立足,佛教借鑒了本教和當?shù)孛褡宓囊恍┝?xí)俗,煨桑就是其中之一種。由此煨桑與藏傳佛教結(jié)合起來,規(guī)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說,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兩層文化形態(tài)催化下形成的祈愿禮俗。
桑之含義
“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qū)除”等凈化之意。但以其薰燃過程、人們煨桑時的心態(tài)以及所用物品來看,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供奉儀式。所以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凈化,二是祭祀獻供,因為煨桑時除點燃有香味的脫水的柏技和香草外,還有糌粑、炒青稞、茶葉、糖、蘋果、清水等眾多食品,確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將其譯為“祭祀煙火”、“焚香祭”、“煙祭”等,看來都是較確切的意譯。
依本教史料,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huán)境,消除不凈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凈。燃桑是凈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凈化環(huán)境、消除邪氣、穢氣和凈化之功效。
煨桑的程序
在藏區(qū),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會發(fā)現(xiàn)煨桑爐,而不管桑爐設(shè)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墻上,都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最潔凈之處。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nèi)點燃,然后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
佛經(jīng)上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給自己以精神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