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雄飛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也是人的鳴叫。
——劉亮程
在編輯《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一書時,我讀到新疆作家劉亮程的一組散文,那種鮮活樸素的語言、獨特的視角,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和人世滄桑的感受,讓人耳目一新。后來,在林賢治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和“山西劍客”李銳散文新著《誰的人類》一書中讀到對亮程的評價文字。林先生認為:“劉亮程是九十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陽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筆下的塔希提島,但是又沒有那種原始的浪漫情調(diào),在那里夾雜地生長著的,是一種困苦,一種危機,一種天命中的孤獨無助,快樂和幸福。”李銳先生認為:“在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敗、互相復制的沙漠上,讀到農(nóng)民劉亮程的這組散文,真有來到綠洲的喜悅和安慰?!?/p>
二○○○年盛夏,我在陪林賢治、筱敏、王彬彬、李揚等先生暢游完內(nèi)蒙古大草原后,毅然登上了西行的列車。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毫無生命的跡象,讓人有一種想哭的感覺,無怪乎古人說“西出陽關無故人”啊。故人是有的,同劉亮程的相會還是愉快的,他是一個善飲酒的人。于是,亮程的大作《一個人的村莊》就陪我上路。
亮程的成功,首先是語言和題材上的成功。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下,單調(diào)的語言、單一的話語體系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剝蝕得一干二凈。新中國五十年的文學就更不必說了,差不多所有的作家都是一個腔調(diào)、一副面孔和一種思維,楊朔、秦牧、劉白羽的無“我”式風格和奴性寫作,影響了幾代作家,那種真正追求自由的、另類的、鮮活的、邊緣的作品幾乎絕跡。正如四川學者毛喻原先生所說:“在民族語言的交流過程中,其強勢的表現(xiàn)不完全在于龐大的詞匯量及科學的語法結構,而在于各語言的原初取向、精神品質(zhì),在于它所隱含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它本身所秉賦的一種對人生幸福的啟示性力量。可悲的是,漢語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越來越成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p>
劉亮程的出現(xiàn),終于給漢語挽回了一點面子。
有經(jīng)驗的主人聽到狗叫,先不忙著出來,開個門縫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見的人,比如來借錢的,討債的,尋仇的……便裝個沒聽見。狗自然咬得更起勁。來人朝院子里喊兩聲,自愧不如狗的嗓門大,也就緘默。狠狠踢一腳院門,罵聲“狗日的”,走了。若是非見不可的貴人,主人一趟子跑出來,打開狗,罵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然會沒趣地躲開。稍慢一步又會挨棒子。狗挨打挨罵是常有的事,一條狗若因主人錯怪便賭氣不咬人,睜一眼閉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長了。
我沒當過驢,不知道驢這陣子咋想的;驢也沒做過人……驢日日看著我忙忙碌碌做人,我天天目睹驢辛辛苦苦過驢的日子……驢下了驢娃子我比驢還高興;我種地賠了本驢比我更垂頭喪氣;驢上陡坡陷泥潭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將繩搭在肩上四蹄爬地做一回驢。
馬老得走不動時,或許才會明白世上的許多事情,才會知道世上許多路該如何去走。馬無法把一生的經(jīng)驗傳授給另一匹馬。那些年輕的、活蹦亂跳的兒馬,從來不懂得恭恭敬敬向一匹老馬請教。它們有的是精力和時間去走錯路,老馬不也是這樣走到老的嗎?
這種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鄉(xiāng)村哲學”撲面而來,讓我們猝不及防。亮程不愧為“自然之子”,所有的動物都是人的朋友,所有的動物都通人性,所有的動物都是“哲學家”。動物和人的交融,讓人感受到人活著的意義和“人”存在的悲劇內(nèi)涵。亮程寫的是地地道道人的文字,那樸素曠遠和惟美寧靜的色彩,引發(fā)人遙遠而真切的記憶,喚起人悠長的思緒。
“鄉(xiāng)村哲學”的最大特點是有一條巨大的根系,這條根系是連著人性的,甚至滲透著某種宗教氣息。在《寒風吹徹》一文中就彰顯無疑,他感嘆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是杯水車薪……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么渴望春天來臨。盡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碑斎?,鄉(xiāng)村哲學也有反現(xiàn)代性的一面,但是,在人類進入后工業(yè)化時代,到處都浸淫著糜爛、腐朽、噪音、污染、浮躁的時候,就凸顯出鄉(xiāng)村哲學的進步意義。鄉(xiāng)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鋒自然是激烈的,其哲學意蘊正好和著名猶太哲學家D·貝爾的《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和《后工業(yè)化社會的來臨》兩書中的主導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終點又回到起點,這就是人的困境,“人本”的困境?!冻鞘信_琛分杏哪鷦拥拿枋鲎屓梭@心動魄: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從鄉(xiāng)下運來的一卡車牛,它們并排橫站在車廂里,像一群沒買到坐票的乘客,東張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著頭,不敢看它們。我知道它們是被運來干啥的,在卡車緩緩開過的一瞬,我聽到熟悉的一聲牛哞,緊接著一車牛的眼睛齊刷刷盯住了我:它們認出我來了——這不是經(jīng)常扛一把鐵锨在田間地頭轉(zhuǎn)悠的那個農(nóng)民嗎,他不好好種地跑到城里干啥來了。瞧他挾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樣子,跟在鄉(xiāng)下時挾一條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種架勢……而牛知不知道它們的下場呢?它們會不會天真地想,是人在愛護它們抬舉它們……人們把它們當老工人或勞動模范一樣尊敬和愛戴,從千萬頭牛中選出些代表,免費乘車到城里旅游一趟,讓他們因這僅有的一次榮耀而忘掉一輩子的困苦與屈辱……
我是從裝滿牛的車廂跳出來的那一個。
是沖斷韁繩跑掉的那一個。
是掙脫屠刀昂著鮮紅的血脖子遠走他鄉(xiāng)的那一個。
于是,亮程不由自主地發(fā)出吶喊:“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們逃跑,用我的兩只腳,用我遠不如牛的那點力氣,替千千萬萬頭牛在逃啊逃,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最終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讓他們再也認不出來。"這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嗎?這是弱勢個體對強勢群體的反抗和掙扎,也是人崇尚獨立和自由的天性象征。而這正是散文的靈魂。
身在異鄉(xiāng),寸斷柔腸,亮程的村莊是我們的家。遠遠地,看到燭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