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貢祺
我愛吃粥,這大概是與小時候家中年年鬧糧荒有關(guān)。從懂事開始,每當秋收以后,我總是幫母親一起合計著幾個壇子(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江南一帶農(nóng)村用來盛糧食)里的稻米能吃到幾時。如果接不上第二年麥收季節(jié),那整個農(nóng)閑期間就得三餐都吃粥了。那年月吃粥,就像明代詩人張方賢那首《煮粥詩》所云:“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湯羹。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p>
不過,家鄉(xiāng)的粥并非都是清湯米粥(當然也有煮清湯米粥的,那是專門為胃口不好的病人煮的,俗稱“榻米粥”),大多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加入蔬菜瓜果之類的輔料。如:春季用竹筍、豌豆、蠶蟲、豇豆、洋山芋等;夏季用綠豆、百合、南瓜、絲瓜、白扁豆、赤豆等;秋冬季用芋艿、番薯、紅蘿卜、玉米、黃豆、咸菜等。這些農(nóng)作物一般都種植在農(nóng)家的房前屋后或田埂、旱地、坡地上,隨時可以采摘。摻入這些輔料熬煮出來的粥,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營養(yǎng)豐富。其中尤以香粳芋艿咸菜粥為最佳。秋收以后,用剛脫粒碾出的新粳米與芋艿一起熬煮,待呈糊狀,加入些許切碎的新腌白菜。于是,米香、芋香、菜香三者交融,馥郁香濃,沁人心脾,使人食欲大增。
自從進城參加工作以后,迫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而改變了天天吃粥的習慣。但是,我對粥仍然一往情深。特別是感到身體不適或吃了大魚大肉之后胃里不舒服的時候,就會熬上一鍋子粥——呼啦呼啦地喝著。這實在是對身體,尤其是腸胃最好的撫慰和溫存啊!
粥喝得多了,喝得久了,不但喝出了感情,而且從中悟出了不少養(yǎng)生的道理。中華民族以粥養(yǎng)生的習俗源遠流長。翻閱典籍,這方面的記載甚多。如漢代大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了名醫(yī)淳于意以粥為齊王治療疾病的醫(yī)案。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收載的藥粥方則更多。清代醫(yī)家王士雄對粥更是推崇備至,他說:“粳米甘乎,宜制粥食。粥乃世間第一補人之物?!?/p>
知道了粥能養(yǎng)生治病的道理,我一有病痛就想到喝藥粥。如平時患了傷風感冒,就用生姜10克,帶須蔥白7~8莖,香醋10克,糯米50克。具體制法:先將蔥白洗凈拍破,再與淘洗好的糯米、生姜一同加水1000克煮粥,煮至米爛加入香醋,即成。此藥粥有發(fā)散風寒、開胃養(yǎng)肝、補中益氣、消積解毒之功效。適用于感冒所致的頭痛發(fā)熱、怕冷、渾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打噴嚏以及胃寒惡心、不思飲食等。清代學者李莼客因年老體弱,冬日受寒風侵襲,患感冒多日,服諸藥均無療效。時有一老者獻上“神仙粥”方。服之即愈。所謂“神仙粥”者,就是用糯米、蔥須、生姜和米醋煮成的粥。后人為此還寫了一首詩:“一把糯米煮成湯,七個蔥須七片姜,熬熟兌人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平康?!?/p>
人到中年,毛病漸多。我從30歲開始,長期患神經(jīng)衰弱癥,嚴重失眠。后來我試用紅棗、白扁豆、薏仁、蓮子、核桃仁等煮粥,每天早晚各吃一大碗,同時配合健身鍛煉。幾年下來,上述病癥已基本消失。
便秘是老年人的通病。我試用何首烏和紅棗煮粥,喝了一段時間,效果也不錯。
以粥養(yǎng)生治病,這實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宋代大詩人陸游晚年在總結(jié)養(yǎng)生之道時寫了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為了健康長壽,勸君多喝點粥吧!
(編輯士心)